灵动的诗意课堂
2019-03-20张孔义
张孔义
俞赛琼老师在“浙派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教学《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示范课,这是苏轼流放黄州时写的一首词,对这首词的理解,学界是存在着一定争议的。因此,怎样引导初中学生恰当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及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俞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迎难而上,根据学生的原有起点恰当定位,巧妙引导,由浅入深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下面只着重谈两点听课感受。
一、灵动
灵动在于教学环节的设计既有层次,又自然流畅。首先是初读,着眼于夯实基础,如积累词汇,进而促成最初印象,形成整体感知。接着是品读,抓住关键词语深入词人的心境,引导学生的理解从外在的“寂寞的身影”发展到内在的“孤独的心境”,并据此和词人对话。最后是联读,阅读词人同时期的另一首作品,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并非是偶然的触景生情,而是因环境、个性、人生经历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一致性,从而达到对诗词主旨的认识:“从痛苦、孤独到自省、彻悟,再到超越、旷达。”环节简洁清晰,环环相扣,理解层层深入。
灵动在于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热情鼓励,准确评价,灵活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有时会出现差错,有时会感悟肤浅,有时甚至会出现误解,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也是教师教学最应该着力的地方。有些教师对这些现象或者缺乏敏感,或者没有办法加以引导,只能选择符合自己教案设计的学生的学习反应来推进教学,无视不符合自己教学设计的学生的学习反应。这样的教学其实是低效的。俞老师面对学生学习出现的错误采用换一个角度加以提醒,引导学生从错誤走向正确;对学生理解肤浅则提供线索加以启发,如“如果再具体一点,我们还能加上季节,看出来了吗?”让学生的理解变得更为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时,俞老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随感式的学习进行反思:“说得真好,你比其他同学理解得更深刻。怎么做到的?”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并从中总结、提炼出学习方法。俞老师经常注意鼓励学生的学习,不但及时表扬学生学习好的表现,并指出好在哪里,如“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通过短短44个字不仅读出了画面,更读出了心境”等。
灵动还在于针对古诗词的文体特质,灵活采用多样的朗读感悟教学方法。有“轻声齐读”,有对照注释默读,有多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有变换诗词形式的对比朗读,还有师生分工配合朗读。正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来引导学生感受诗词内容,体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诗意
诗意在于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观看语文课堂教学,有时会发现一堂语文课师生自始至终都在进行分析和解释,甚至有的整堂诗歌教学,师生都没有进入想象的环节。俞老师在启迪学生理解诗歌内涵的起始阶段,就马上引导学生注意诗词所呈现的画面,提示学生:“你在图中看到了些什么?”这样,学生就进入了形象思维路径,不是急于去分析和解释,而是去想象和描绘:“我看到了一个寂寞的身影”,“我在读的时候脑海里想象着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人,站在黑夜里,头顶残月,看着自己的影子”。虽然学生的初步想象并不完全达意,但这是珍贵的阅读初感,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的基石。俞老师在后续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时候仍然不忘提醒学生:“我们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把词的第一句再来读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类文本教学的重要任务。
诗意在于注重引发学生的体验感受。在这节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了俞老师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体验感受诗歌形象,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验感受词人的感情,有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来体验感受词人的心境,等等。诗意正是在体验感受中逐渐丰满起来。
诗意在于注意语言的生动性。俞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简练,又不失形象生动。“孤鸿失群,幽人失志,鸿回头,人回首,惊魂未定的苏轼来到黄州,有遗憾无处可说,没有人能理解”,这是一个小环节的小结语言。“从痛苦、孤独到自省、彻悟,再到超越、旷达,苏轼在黄州感受到了生命最真实的孤独,在逆境中找到了最本真的自己。从养尊处优的士大夫到胸怀天下的文化巨人,他用强大的心理调适让内心的枯井流出了中华文化的汩汩清泉”,这是整堂课的总结语言,点睛之语,形象生动。如果能让学生长期在诗意的语言中熏陶,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积累丰富而生动的语料。
这就是俞老师在努力追求的灵动、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