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的乡村哲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019-03-20姜志超
姜志超
【教学目标】
1.梳理表达,感知刘亮程笔下乡村的基本特点。
2.深入品读,立足语言,感受刘亮程对乡村世界的真实情感。
3.探读思考,通过对照阅读把握作者独特的乡村视角。
【教学重点】
立足语言,获得对刘亮程乡村世界的独特个体审美感受。
【教学难点】
深入思考,通过对照阅读把握作者独特的乡村视角。
【课时安排】
1課时。
【文本和设计分析】
本次群文阅读教学,我设想围绕刘亮程的乡村世界展开,依据对村庄的总括、村庄的人和物以及村庄的人情流逝,选择了《人畜共居的村庄》《父亲》《狗这一辈子》《炊烟是村庄的根》这四篇文章,期望学生通过集中阅读,对刘亮程笔下的村庄有一个从特点到情感再到视角的深入认知。
群文阅读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挑战。本堂课尝试立足于“群”的调控和“文”的探讨,从刘亮程的访谈语句切入,围绕乡村事物,感受乡村特点,感悟乡村情感,把握乡村视角,通过思维的层层推进,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表达空间,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对刘亮程散文的深度思考和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以《朗读者》中董卿对刘亮程“乡村哲学家”的介绍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知人论世”,同时也通过刘亮程自己的语言给学生解读文本找到依托。]
二、梳理表达
以刘亮程的访谈切入文本:
每个作家都在找一种方式进入世界,我们对世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这个世界的某些东西开始的,村庄是我进入世界的第一站。
问题一:在村庄这一站,刘亮程是从“哪些事物”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
明确:驴、小虫、狗、树、猪、鹰、老马、父亲、牛、叶子、炊烟…….
人畜共居的村庄。(板书:人畜)
问题二:分享交流,在这些事物中,你对其中哪个人/物最有兴趣,说说你的理由。
尊重学生的回答,依据学生的回答予以引导,进入刘亮程乡村的特点。
可以抓住以下句子:
1.活一日乐一日,这句人话,用在驴身上才再合适不过。
2.如此看来,在黄沙梁做一个人,倒是件极普通平凡的事。
3.可那驴却一直惦记着你,那年它在你家地头吃草,挨过你一锨。好狠毒的一锨,你硬是让这头爱面子的驴死后不能留一张完整的好皮。这么多年它一直在瞅机会给你一蹄子呢。
4.人踩起的尘土落在牲口身上。
牲口踩起的尘土落在人身上。
5.一次右边有个土疙瘩,应该喊“嗷”让牛向左拐绕过去。我却喊成“唷”。牛愣了一下,突然停住,扭头看着我。我一下不好意思,“嗷、嗷”了好几声。
6.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
7.路东边,我们家的炊烟在后面,慢慢追上韩元国家的炊烟,韩元国家的炊烟慢慢追上邱老二家的炊烟。冯七家的炊烟慢慢追上张桩家的炊烟。
特点:强烈的生命意识。
人格化的目光。
自然平等。(板书:自然)
[设计意图:在群文资料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初步感受群文内容和意脉,把握文中乡村意象的基本特点,为下一环节的深入品读奠定基础。]
三、深入品读
引导:诚如刚才同学们所言,刘亮程笔下的村庄和谐活泼,充满生趣,给了读者很多遐想,很多评论家也于此发表了一些看法,比如:
刘亮程的散文,是对乡村的白描,这里,人畜和谐,鲜有外界打扰,仿佛一处香格里拉式的桃源。
——贺雄飞
刘亮程的作品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林贤治
问题三:结合文本,你比较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1.人(父亲)
(1)我见他发过两次火。我们经常惹他生气。有一段时间我们故意和他对着干。
(2)他看上去只是个干活的人,和我们一起起早贪黑。
(3)父亲过早地显出了老相,背稍重点的东西便显得很吃力,嘴里不时嘟囔一句:我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
(4)牛便伸长脖子,晃着头,哞哞地叫几声,那神情就像父亲背一麻袋重东西,边喘着气边埋怨:我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
父亲勤劳、隐忍、不争、无求、孤独……
2.畜(狗)
(1)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2)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
(3)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4)这条狗也是人的一部分……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以狗喻人,生存的不易,工作的不易,自我的缺失。
3.村庄(炊烟)
(1)他不允许自家的孩子和邱老二家的孩子一起玩,更不愿意自家的炊烟与仇家的炊烟纠缠在一起。
(2)连两家的孩子间都按大小叫哥叫弟,只是那两股子炊烟,再走不到一起了。
(3)看见这个镰刀状的村子冒出的烟,在空中形成一把巨大无比的镰刀,这把镰刀刃朝西,缓慢而有力地收割过去,几百个秋天的庄稼齐刷刷倒了。
生活、情感、历史的消逝,无法阻挡,无法回头。
总结:刘亮程描绘的不是纯粹的人事景物,而是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文中包含苦痛与挣扎,有深深的悲悯情怀。(板书:悲悯)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种观点的思考,在乡村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刘亮程真实的语言情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展开对刘亮程乡村情感的探讨,打通作者的心灵,形成对刘亮程散文的深层次审美感知。]
四、探读思考
引导:驴、小虫、狗、树、猪……带领刘亮程进入世界,也将我们带到了这样一个审美高度,但其实,这种进入世界的方式并不特殊,很多作家都是这样写的。比如: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对比出示刘亮程文本:
还有路边泥塘中的那两头猪,一上午哼哼叽叽,你敢保证它们不是在议论你们家的事。猪夜夜卧在窗根,你家啥事它不清楚
——刘亮程《人畜共居的村莊》
可是没用,鞭子抽在它身上就像抽在地上一样,只腾起一股白土。黑母牛身上纵纵横横地爬满了鞭痕。我们打它时一点都不心疼。
——刘亮程《父亲》
问题四:小组讨论,刘亮程笔下的自然世界与鲁迅的有何不同?
点拨:从定语的使用、意象的美感、描写的展开等方向思考。
总结:鲁迅描绘的是童年的梦,美好而富有生趣。刘亮程描写的是不加装饰的现实生活,原生态展现村庄恒定的景观,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的村庄。(板书:本真)
PPT出示:
他从村庄和田野中获得了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并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庄严地揭示了民族生活中“素朴的真理”,在日常岁月的诗意感悟中通向“人的本来”。
——刘亮程的获奖颁奖词
[设计意图:在深入理解刘亮程思想的基础上,以群文的比对,从意象使用的角度把握作者的乡村视角,形成对刘亮程写作的理性认知。]
五、结语
我们跟着“人和畜”的步伐,走进刘亮程的北疆大地,看到作者心中自然平等的乡村世界,触摸他的精神世界。正如刘亮程在《朗读者》中所说:“阅读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双眼睛。”那么,希望我们永远带着这样清澈的眸子,去阅读,去发现生活的本真。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