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字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尝试

2019-03-20任军霜

关键词:古文字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任军霜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古文字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通过课前三分钟的“一字一课”,探求文字的起源,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欲望,促进他们对语文知识尤其是文言文的理解;又如以古文字图片导入课堂,进行认字联想,常常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如凸显文质,在古诗词教学中突出作品的深层内涵,能让学生无论是对文言文主旨的领悟,还是对古诗词炼字的体悟,都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古文字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简体字的运用,我们对汉字的本身面貌模糊了许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正视这个问题呢?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三点:一是“一字一课”,探求文字的起源;二是认字联想,以古文字图片导入课堂;三是凸显文质,在古诗词教学中突出作品的深层内涵。

一、“一字一课”,探究文字的起源

追根溯源,探究文字起源,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原来的课前三分钟主题演讲变成了“一字一课”。具体的做法是:三分钟讲述一个文字,可以讲述字源字形,可以引用《说文解字》的体例,甚至可以从音韵方言的角度进行解读。

进行这一课堂实践缘于《汉字王国中的人》的教学。《汉字王国中的人》是瑞典作家林西莉的一篇文章,收录在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苏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一模块“语言,存在的家园”中。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给我们展现了如“从”“大”“立”“天”“目”等常见字的早期形态,探究了它们的文化渊源和来龙去脉。通常,在设计教学时,教师更多地把它当作一篇说明文,往往笼统地介绍一下六书,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解读汉字的方式有怎样的特点”上。笔者也是这样教的。上完课,有一学生问笔者:“每一个汉字都可以写一小段故事吗?我们可以看哪些书籍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呢?”这时,笔者意识到,中国的汉字,中国最古老的语言文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中,一直是缺失的。

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师从汉语拼音开始教起,教会学生认字、组词、造句、写作文。直至高中教育阶段,我们赏析诗歌,剖析文章,坚持“无赏析,不语文”的教学理念,但是,我们似乎都越过了“认识文字的起源”这一阶段。在我们的教育中,这一阶段似乎延至了大学的文学院,放在了研究生“古文字学”的专业课程中。那么,如果学生没有进入文学院,是不是永远无法领略古代人民的造字智慧了呢? 所以,语文课堂应该对中国古老的文字投去一束目光。

在课前三分钟的“一字一课”中,学生学习探讨了许多字,如:

北:古文字中,两人背对背,正所谓“于其形得其义”,背对背不是一个好的状态,“乖者,戾也”,后来有“军奔曰北”,指打了败仗的军队,打了败仗逃跑的行为,称为“败北”。而现在,“北”逐渐专指方位,即与南相对的北方。

贝:形状像一个被打开了的壳,本义就是海贝。在古代,人们把贝壳当货币来用,所以以“贝”作部首的字大多数都和财物有关,如“财”“赠”。学生理解了这些,当看到《五人墓碑记》中“敛赀财以送其行”一句时,对“赀”“财”这两个字就非常易于理解了。古人也把贝壳当装饰品来用,李密《陈情表》中有“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这个“婴”字,本义是女人缠绕在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类似于现代的项链,当然,在这里,引申为动词“缠绕、束缚”。这个字如果不寻求本义的话,从现代“婴儿”这个义项是无论如何都解释不通的。

“一字一课”的实践,可以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欲望。他们课下积极翻阅字典,上网查询各种资料,以达到深入讲解一个字的目的。同时,探究文字本源,也促进了他们对语文知识尤其是文言文的理解。

二、认字联想,以古文字图片导入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良好的导入对语文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圖形,被认为是最能传达思想感情的媒介之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以恰当的古文字图片导入教学,常常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校李叶笛老师在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文明的对话”这一模块中的《美美与共》这篇课文时,开头就用了“美”字和“共”字的甲骨文来导入。两张图片放出,就立刻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解释“美”字时,说到“羊指羊角,大就好像立着的两条腿。古人没有很多饰品,所以用羊角来装饰头部”。这其实已经很接近答案了。分析“共”字时,学生说“两个人用两只手一起举起一个容器,表示共享”,以此直接点题“把美好的东西共同分享”,从而非常顺畅地进入了课文的解读环节。

笔者在老舍的《想北平》一文的教学中,用古文字“乡”的图片来导入。在甲骨文中,“乡”的左右各有一个人,中间摆放着已经煮熟还冒着热气的食物。两人相向而坐,共同吃着美食。经笔者提示解说,学生问:“这个字是代表着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一起吃饭吗?”“乡”字的本义是指用美食来招待远方来的亲朋,但是由这一本义可引申出“乡里乡亲亲密无间的友好关系”。这里很关键的一个部分是美食。故乡,不能没有美食。由此,笔者提出问题:北平作为老舍的故乡,有哪些美食是值得作者留恋的?

值得注意的是,前一个案例中的古文字导入,是选取了集中代表文章主旨的几个字,后一个案例中的古文字导入,是依据文章的部分内容。无论是针对主旨,还是针对部分内容,古文字导入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认字本身就是在学习新知识,学生会带着好胜心和好奇心积极参与这一环节。由此,教师也能顺利引出话题。同时,一两个简单的认字,能够合理控制时间,不至于让导入环节过长,影响其他的教学步骤。

三、凸显文质,在古诗文教学中突出作品的深层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中,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翻译,这些都是每堂课必抓的。久而久之,学生便觉得学文言文纯粹是记忆,没意思。其实,教材中的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文质兼美。其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文言文教学不能局限在文言知识上,还应突出其思想内涵。

苏教版教材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模块中的《指南录后序》一文,有如下一段话:

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这两个“义”字,想必很多教师都能解释出来。结合生死两种情况,教学中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来阐述就行了。但是,为什么要这样解释呢?恐怕就要从“义”字本义来解释了。“义”的甲骨文,像一个长柄的木杆上挂着个羊头,中间横插着一个像三叉戟的武器。武器是威严的象征,那么羊头呢?羊头实际上是祭祀用的,古代祭祀有“少牢、太牢”的级别,羊是必不可少的。祭祀是国家大事。“义”字从造字之初,就承担着表达“国家隆重的仪式”这一职能。那么,有损国家威严的事,我们称之为“不义”。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除了能了解“义”字的渊源,还能更深刻地理解文天祥此时的心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教师经常问学生的问题。情感流露的基础是什么呢?杜甫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正是古代诗人对字词的精心锤炼,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心领神会。那么,如何体会到古人的“精心”呢?

王國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1]赏析时,我们会分析“闹”和“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闹”字有声有色地把生机勃勃的春意写了出来,“弄”字则把花写活了。“闹”的篆体,门里是市,而“市”字上面,有两株草的字形,也依然在门里面,这样,“闹”字既体现了拟人手法的巧妙处,也体现了古文字的精当处。而“弄”字,本身是个会意字,用手把玩,玩弄。在甲骨文中,“弄”字字形中间是“玉”,即双手把玩着玉石。如此看来,花“弄”影,更添了一份典雅。

陶渊明有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能否改为“望”呢?细细体味,确有不妥之处,因为“见”字更达意一点。两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都是一人顶着一只眼睛,区别在于:“见”字人形较小,眼睛较大;而“望”字则人形较大,眼睛略小,似一个人抬起头看向远方。那么,南山到底是“见”还是“望”呢?恐怕“见”字更从容一点,符合“悠然”一词,是诗人和南山的互见;如果是“望”,感觉更费力了,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无论是对文言文主旨的领悟,还是对古诗词炼字的体悟,有古文字的映照,对诗意和文义,都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解释。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3.

猜你喜欢

古文字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