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研究
2019-03-20余超婷
余超婷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而大学生对法律认知不足,处理问题不理性,法律运用能力不强,这将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社会价值观念和高校法制教育三个方面的因素。要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就必须要树立法律权威,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活动常态化,建设具有法律特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社会转型 大学生 法律意识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社会转型期,他们的法律意识将会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要的影响因素。只有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转型,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认知不足
从经济基础和社会经历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同时,作为社会的人和学校集体的人,他们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个人香煎的损害,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形成了坚定的法律信仰,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才能有效地进行个人行为调控。对于大学生来说,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校内法律理论学习、网络宣传报道和时事新闻信息,对治安管理处罚、交通安全常识等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社会兼职、就业创业当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了解较少。
2.处理问题不理性
大学生普遍认为诚实守信极为重要,拥护和支持“作弊入刑”的做法,坚决反对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等行为,这说明他们关注考试公平、公正、公开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但是在他们自己遇到纠纷时,往往不会经过充分地理性思考,很少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总是尽可能地避免接触法律,习惯于通过熟人来解决问题。极少数大学生甚至会因为过于理想化而据理力争。
3.法律运用能力不强
当前的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经验缺乏,其学习和生活都过多地依赖学校和家庭,不具备较强的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时,他们习惯于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处理,而不是从法律上寻求依据。这样做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甚至会以违法的行为来避免自己的利益损失。从现实来看,大学生勤工俭学或消费购物难免会接触“劳无所获”、“消费欺诈”等问题,但由于法律知识储备不足等影响,他们通常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做出让步。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成因分析
1.大学生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而没有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但仍不成熟,看待问题往往因为只注意表面而过于片面。
当前的大学在校生以90后为主,他们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极少面对困难,处事自我意识强烈,多具有自负的表现。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喜欢张扬个性,且因为处于青春期,感情丰富而脆弱,喜欢用批判、怀疑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处事方式往往过激,总是要极力地摆脱外界环境的干涉和约束。甚至有的大学生稍有不如意,就会对社会、学校和家长产生对立情绪,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时,有的大学生会产生极度不平衡的心理。他们会因为害怕别人超过自己而逃避竞争,因为遇到交际障碍而拒绝与同学来往,因为沉迷网络而漠视他人……他们对自己言行的评价过于主观,不能正确表达息的想法,对周围环境认识不科学,缺少个人信仰,缺少责任意识。正因如此,社会上才出现了大量的大学生过于追求物质享受,才出现了大量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
2.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儒家传统思想对我国的影响深远。儒家思想“重德轻刑”,衡量人办事对错的标准是道德而不是法律。爱此影响,大学生会把法律当成负担,对法律诉讼心存忌讳,这便影响了其法律平等意识的形成。信奉儒家思想的大学生只看重权利而不注意履行义务,权利义务结构严重不合理,遇到纠纷时习惯于“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不是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权。甚至有部分大学生社會责任意识淡薄,玩世不恭,总想挑战法律的权威,不想成为了民主法治建设的绊脚石,影响了其他大学生对法律的警车,影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
另一方面,反对势力对我国的干涉已经渗透到了思想文化领域,企图改变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资产阶级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价值观,“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借助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大学生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对自我行为的道德约束,通过网络泄露他人隐私、诋毁他人、违法犯罪的现象并不少见。
3.不规范的高校法制教育
高校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很多高校并不重视该项工作,将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混为一谈。一,形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融入到了德育教育当中。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变相为德育内容实际上是没有依据的,只有使其从思想教育附属的阴影当中解脱出来,使之具有独立地位,才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在大多数高校当中,法律意识的培养都不属于传统的“主课”的内容,在高校课程体系当中地位不高。因此,高校当中并没有专职师资负责法律意识培养工作,而只是由德育教师或政工干部承担该项工作。这些教师通常都不具备法学专业背景,专业总体水平不高,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互动不足,不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甚至为了节约教育资源而将几百名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教学效率低下,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此一来,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任课教师产生了不信任感,甚至萌生了抵触心理,出现了与法律意识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的现象。其原因在于高校多年以来过于追求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同时也反映出了现行教育体系当中法律教育的缺失。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策略
1.树立法律权威,净化社会环境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特别注意塑法律信仰,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其认识到法律对群众权益的保护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功能。而正面教育的案例来源于社会,因此需要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倡导以人为本、法治先行的理念,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要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公正,强化法治权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任感,通过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摒弃“权大于法”的错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