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方资源,开展习作训练
2019-03-20刘锋
刘锋
[摘 要] 农村小学生生活的地方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地方文化、人文环境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应当积极地参与到地方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中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中观察、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写反映农村生活的习作,写富有农村特色的习作。
[关键词] 挖掘;地方资源;习作训练
一、描家乡风景之美
观察和表达是习作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从身边的景物中发掘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春游踏青活动,有同学写道:“春风徐徐吹来,它唤醒了大地,它唤醒了一切。小溪开始‘哗啦哗啦地唱歌,好像是为了春姑娘的到来而欢唱。春姑娘用它那灵巧的双手为大地绣起了朵朵鲜花。那美丽无比的花儿,在风中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河岸上的柳树开始抽出了嫩绿的新芽,柔嫩的柳枝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少女飘逸的长发。河面上雾气蒸腾,好像湖面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又像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通过类似的观察活动让学生捕捉作文素材,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写家乡物产之丰
我们的家乡陈集镇地方物产丰富,尤其是大椒盐、菜籽油在整个江苏都很出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大椒盐、菜籽油的加工过程,有了亲身体验,学生对家乡产品的外部特征、加工制作过程、价值用途等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他们会用量身定做的“解说词”來介绍这些特产的特点,会设计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广告词来推销家乡的特产,也会用优美的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俨然就是一部舌尖上的陈集纪录片。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将家乡的美味显示在笔端,不仅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三、悟家乡劳动之趣
学生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由于没有亲身体验,写出来的劳动场面往往不够生动。要想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去参与劳动,让学生从劳动的旁观者变成亲历者,拓宽学生的视野。
如“我是种菜小能人”活动,学生在父母的指导下亲手种下一棵西红柿、一棵黄瓜苗等,每天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过程和真实的劳动体验。当然,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间观察、了解农作物。可以让学生亲自去喂鸡、喂鸭,记录下真实的劳动感受。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农业示范园、养殖基地,了解农业发展新技术,感受新科技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就会逐渐摆脱“无米之炊”的困境,写出真情实感。
四、寻家乡历史之源
每一个个地区,每一座城镇,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我们的家乡陈集是扬州西部的重镇,历史上被称为“西山小扬州”。这里的历史资源相当丰富,有“西山八景”“神墩商周古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这里有很多历史名人,陈琰、阮元、林溥等都曾在这里生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挖掘这些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当地老人、利用图片文字介绍等手段,充分挖掘家乡的历史遗产,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家乡的历史,这样还怕他们写出来的文字没有真情实感吗?
五、感家乡发展之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了感受家乡变化的主题,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街道、社区,一边搜集老照片,一边进行寻访参观,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巨变。通过新旧对比,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不仅内容具体,言之有物,而且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家乡的自豪感。
广阔的农村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库。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近农村生活,并让丰富的地方资源进入他们的写作中,为学生的习作增添一抹亮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8).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