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安全文化的培植

2019-03-20陈铁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3期
关键词:校园安全行为防范

陈铁

[摘 要] 近年来,校园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稳定,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重视培植校园安全文化。文化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校园的安全离不开良好的安全文化基础。校园安全文化的培植,要从实际出发,从改变家长、改变校长、改变教师开始,切实提升安全意识与认知及行为,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校园安全;文化;暴力;防范;教育;行为

一、校园安全文化缺失的成因分析

校园安全文化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如下:

学校重智轻育。现在学校教育中对有德育缺失现象,教师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各级领导也把考试成绩与升学率作为评价的首要条件,导致学校、老师过度追求学生的考分,给学生不断加压,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过度追求考分会造成两种现象:一是老师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能考出好成绩,大量地进行应试训练,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完成过多的作业,有个别老师就进行“体罚”;二是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批评,也有个别老师对考分较低的学生进行“体罚”的现象存在,并提出超出学生能力的考试分数目标要求,有些学生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发试卷。这两种现象都促使学生从内心里对老师产生怨恨,过重的负担使学生学得非常痛苦,学生必然讨厌老师。学生尽了自己的努力考出了学生自己认为较好的成绩,老师却不认可,还进行批评,逼着学生考出自己通过努力也几乎达不到的目标,学生心理负担沉重,进而出现心理障碍,使一部分学生产生暴力倾向。

德育课时被侵占。现在学校里的晨会课、班会课时常不上已成常事,老师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就把这些课侵占掉。因为,这些课上不上,除了學校巡查以外,没有终端成果来反映,所以,老师都把这些课作为可有可无的课。还有老师更为严重,把品德教育课也用来上语、数、外,学生的德育缺失,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良,学生对自己的情绪控制力较弱,也是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缺少心理疏导。学校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大多数还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工作。有的学校是有牌子,没有心理老师,有的学校连牌子也没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也是部分学生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

家庭教育缺位。校园欺凌事件增多的根本原因,是家庭环境造成的,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里的“小皇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小“霸气”十足,一遇不顺心事情,便会发生攻击行为。下列家庭教育不当行为,也是造成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家庭不和谐。具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里,父母之间矛盾多,甚至闹离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有些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家长的暴力行为往往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孩子认为家长遇到问题施行暴力,那么,自己遇到问题时也同样可以使用暴力来解决,从而导致暴力事件发生。教育不得法。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存在较大的问题,当孩子犯了错误,不是耐心地进行教育引导,而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曾有一名学生,做错了事或学习不好,父母不是一顿骂,就是动手一顿打。因此,这名学生在学校里,与同学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就动手打同学。经常被家长打的孩子,往往也经常打同学。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目标不一致。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往往与祖辈的要求有差距,父母严格要求孩子,当孩子犯了错后,进行批评教育时,祖辈往往护短说情,有时还导致父母与祖辈之间产生家庭矛盾,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没有事,有保护伞,便不顾学校的规章制度,而随心所欲,会出现欺负同学的情况。管教不到位。由于年轻父母要工作,特别是农村的年轻父母要出外打工,就把孩子托付给祖辈教管,而多数祖辈对孩子是保证物质生活中的需求,对孩子的行为教育较忽视。孩子有了过错,往往也是轻描淡写地说两句就了事,他们认为,我们是隔代的不好怎么教育,不能骂,更不能进行惩罚,这种环境也滋长了孩子的暴力倾向。有的孩子第一次与同学发生了纠纷,打骂了同学后没有受到家长多严厉的教育,认为这样做问题不大,第二次、第三次就会发生,而且会更加严重。有些祖辈对孩子放任自流,无论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交由老师来处理,自己对孩子是不闻不问,对这样的孩子学校教育的力量也是非常有限的,没有家长的配合是很难改变孩子不良行为的。

应有的惩罚缺失。有些顽皮的学生,老师光凭说教是难以纠正其不良行为的,尤其是行为非常恶劣的学生,他们天不怕地不怕,你说啥他都不听,老师也没办法,对这些学生的教育缺少不了恰当的惩罚,没有惩罚是很难教育他们的。

社会评价偏差。目前,社会上对学校、老师的评价只是看这所学校的升学率,看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社会评价观念助推了学校、老师的应试教育观念。为何素质教育搞了近二十年,仍然改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这与社会的评价观念密切相关。另外,儿童读物以及电视等媒体内容,时常出现暴力内容,也是学生暴力行为的诱因。

二、培植校园安全文化的基本途径

改变家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家长提高安全意识,才能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要提高家长的法制观念,消除家庭暴力。要让孩子有良好的行为,家庭和谐最重要。家长要有法律意识,提升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第二,必须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法,使家长能科学合理地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子女。第三,监护人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义务,孩子托付给了谁,谁就有责任来管教。第四,父母要做好上一代的工作,不能隔代宠爱过度,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保持一致性。不能“溺爱”,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就需要家庭成员一起进行教育,特别是孩子身上出现暴力倾向,必须家庭全员进行批评教育,把孩子的暴力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

改变校长。校长是一校之魂,校长的观念往往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要改变学校,首先必须改变校长。要让校长树立起正确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安全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不断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学校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宣传安全知识,安排安全教育内容,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另外,校长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来阻止各方过分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使学校能从应试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从应试教育真正走向素质教育,把德育放在办学的首位,把教育感化学生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学校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配备心理辅导老师,使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能得到及时的疏导。

改变教师。老师是学生在校受教育的直接引导者,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宣传安全防范知识。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方法,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认真上好晨、周会课,反复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时刻牢记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班级要经常开展班队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友好感情,这也会减少暴力现象的发生。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对性格孤僻和具有一定的攻击行为的学生要特别关注,经常与这些学生谈心,给他们讲一些团结友爱的故事,感染他们的心灵,纠正他们的性格和行为。班主任要教育学生讲文明,对同学说话要客气温和。一些暴力事件往往是由于语言过激而产生的,要开展文明用语评比、文明学生评比、文明班级评比。充分发挥儿童干部作用,少先队、班级干部要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老师,把暴力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对犯有暴力欺负同学的学生,要建立相应的档案,当班主任更换时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采取预防措施。对个别行为恶劣的学生可在全校性的大会上进行批评,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还可以使全校其他学生对该生保持警惕,尽量不与他发生言语冲突。

改变观念。这里说的观念不是教育观念,而是指社会对学校、老师的评价观念,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评价观,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教育评价观,使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从分数评价走向育人评价,建立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的作用,向社会宣传新的教育理念,正确的育人观念,正确的用人观念。

改變制度。要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还需建立相关的惩罚教育条例,说教不是万能的,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必须要进行适度的惩罚,但是,现在的教育制度限制了老师的惩罚性教育,应该赋予老师一定的惩罚教育权利,制定相应的惩罚规则,这样才能让身上有恶劣行为的学生得到有效教育。在进行惩罚教育后,还要进行谈话教育,让学生犯错以后能正确对待,明白事理,同时,还要点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他们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

另外,要不断提高儿童读物的质量,提升儿童读物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减少儿童读物及电视等媒体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群策群力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不断改变家长的教子观念,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同时,提升家长的法律法规意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生长环境。要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必须全社会一起联动起来,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杜绝。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校园安全行为防范
制订应急预案 完善高校安全保障体系探究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
开学季,打好校园安全堡垒战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SQL注入防护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