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创客教育的小学Scratch课程体系设计
2019-03-20曾云雪
曾云雪
摘要: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创客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教育趋势下不断发展。Scratch作为创客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开发一套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Scratch课程很有必要。本文基于创客教育思想,设计了Scratch趣味编程、Scratch创意编程、Scratch互动编程、Scratch硬件编程四个层次的编程课程。
关键词:创客教育;Scratch课程;Scratch编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05-0072-03
创客教育与Scratch课程
1.创客教育
目前,创客教育并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义,没有形成严谨的课程体系,没有系统的教学实施措施。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创客教育专委会聚集了创客、创客教育界的部分专家和实践者对创客教育进行了定义,定义指出,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创客教育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创客文化的普及,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我们对创客教育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2.Scratch课程与创客教育
Scratch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面向青少年开发的一款图形化编程软件,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Scratch的编程界面增添了大量素材库,为学习者的创意做好铺垫,因此Scratch教学不但有趣,简单易学,而且还能让孩子掌握一些专业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
创客教育的兴起与Scratch编程、Arduino等开源硬件、3D打印技术的日渐成熟密不可分。这些个性化、前沿化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发明创造的成本和门槛,创新和创造不再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青少年也能凭借,Scratch编程、3D打印技术和开源硬件这些低价的创新工具,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
小学Scratch课程及作用
1.小学Scratch课程概述及课程层次
Scratch不仅是编程语言,而且还是非常优秀的创作和表达工具。开设Scratch课程的目的不是要培养码农,而是帮助学习者学会表达自己。Scratch课程能帮助青少年进行数字化创作,提升从语言表达到编程思维的迁移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Scratch课程分为Scratch趣味编程、Scratch创意编程、Scratch互动编程、Scratch硬件编程四个层次。
2.小学Scratch课程的主要作用
(1)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进行创作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好创意”,然后用自然语言来表述他们的创意、想法。先从学生看动画讲故事,再到学生做動画讲故事,随着课程的开展与深入,学生将用语言加流畅地描述设想与故事更。经过积累,学生词汇量、遣词造句能力将会逐步增强,从刚开始简单的寥寥介绍到完整叙述,从量变到质变。当学生完成从编剧到导演的转变时,叙述故事是脱口而出,制作则是水到渠成。
(2)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在用Scratch进行创作的时候,首先需要将创意设计出原型,再进行试验看看原型是否可行,如果发现错误及时修改。认真听取别人的评价和意见,不断修改自己的设计使其更完善。如果学生根据想到的好创意设计完成作品,这个作品又激发了新的想法,再进一步完善作品或者创作一个新作品,在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问题会不断出现,促使学生不断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Scratch中,学生能够动态地改变每片代码,并且可以立即看到结果,因此学生能够在不断地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交互试验过程中得到巨大的收获。
(3)增强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Scratch的图形化编程方式,使得学生能从算法与语法中摆脱出来,使得他们将学习的重心转到创意上面去,更加专注想象和设计,并且能轻松将其实现,真正实现了“让创意触手可及”。在Scratch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学生能够在简单的学习中去设计、发明和创造。从课堂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学生自主创作作品时,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解决不断产生的问题。Scratch的积木拼搭方式也使得程序代码更容易阅读,同时非常利于分享,学生可以就同一创作项目进行沟通交流,以小组合作、头脑风暴等方式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发散创新思维。
面向创客教育的小学Scratch课程体系设计
1.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思路
Scratch编程教学在贵州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笔者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整体课程。在具体教材内容的设计层面,主要考虑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2.课程体系架构
课程以“项目制作”的方式为指导,设计四个层面的课程体系结构,由易到难按“Scratch趣味编程(基础知识与技能)—Scratch创意编程(综合运用)—Scratch互动编程(与传感器板进行交互)—Scratch硬件编程(编写硬件程序)”分别聚类设计。
Scratch趣味编程作为课程体系的第一阶段,根据Scratch知识点难易程度融入到一个个小项目中,增加编程的趣味性。例如,让小猫动起来——认识Scratch编程界面;圣诞礼物——角色造型切换;翻山越岭——设计背景;我是小园丁——事件;小羊肖恩——初始判断语句;神笔马良——掌握绘画相关模块;等等。
在第二阶段Scratch创意编程中,学会创作动画、游戏等,激发学生创意。例如,大战苦力怕——掌握追逐类程序的核心思想;打地鼠——掌握随机的应用;飞扬的小鸟——通过鼠标点击或者键盘方向键控制飞行的小鸟越过障碍物;迷宫游戏——完成蜘蛛等怪物巡逻、寻找宝石的功能;愤怒的小鸟——参考《愤怒的小鸟》游戏,设计鼠标控制发送小鸟、克隆小猪阻挡小鸟进攻的功能;太空大战——制作一个发射类游戏,阻挡外星人驾驶的UFO入侵地球;等等。
第三阶段是Scratch交互编程,主要结合Arduino传感器板实现其交互功能。例如,跳跃的猫——主要帮助小猫跳跃,了解按钮传感器的用法;幸运大转盘——用按钮功能来制作幸运大转盘,当按下绿色按钮时,指针开始在转盘上转动,当按下红色按钮时,指针停止转动;聪明的小老鼠——利用光线的值,当光线值变小时,房间环境就会变暗,小老鼠就从洞中出来觅食,当光线值变大时,房间环境变亮,小老鼠被吓得灰溜溜地跑回了洞里;等等。
第四阶段是Scratch硬件编程,通过Scratch扩展版本AS-block编写硬件程序,将其下载到Arduino设备中实现相应的功能。该阶段以项目式教学为手段,设计并制作贴近生活的作品,从而加强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例如,投篮计分器——主要实现能够感应投篮、判断是否进球、实现自动计分的功能,其中需要使用到四位数码管、红外传感器;智能身高测量仪——主要实现能够检测人的身高的功能,需要使用到四位数码管、超声波传感器;昆虫机器人——能够检测人的身高,需要使用到电机;智能风扇——能够感应是否有人体经过,并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电风扇,需要用到红外传感器;等等。
小学Scratch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
学校要从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可以分阶段、选择性地开设Scratch课程。Scratch趣味编程和Scratch創意编程可作为班级常态课,建议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如果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校可从四年级开始开设。Scratch互动编程和Scratch硬件编程,各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开设,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如果条件不允许,那么可以先在社团课、拓展课中开设。学校只要拥有学生机房即可开设 Scratch趣味编程和Scratch创意编程课程,而开设Scratch互动编程和Scratch硬件编程课程时,需要购买一些开源的控制器、传感器等硬件设备。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分步实施Scratch课程,以范例教学的形式层层推进Scratch的教学,具体如下。
1.研习范例
创作作品需要用到Scratch的大量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精选课堂中使用的范例,认真备课,细化知识点,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创作作品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去记住设计的步骤,而是让学生灵活使用各模块来创作作品。
2.模仿设计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后,就可以参照别人优秀的作品进行模仿设计。模仿是学生入门较为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修改范例,这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而且还可以提升技能。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
3.自由创作
对于初学者而言,最开始是模仿设计,学习基础知识。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尝试挑战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学生可根据项目要求,快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4.交流分享
当学生完成了作品设计后,将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进行分享,与更多的Scratch爱好者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客观、合理地评价他人的作品,用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去评价他人的创意。评价时,要善于发现别人作品中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能够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赵晓声.创客教育的缘起、启示及实践路径[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6):68-72.
[2]朱丽彬,金炳尧.Scratch程序设计课教学实践研究——基于体验学习圈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3(7):30-33.
[3]凌秋虹.Scratch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113-116+129.
[4]李凌,王颉.“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9-23(5).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体系研究”(编号:2015A056)、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师范生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混合式培养研究”(编号:2015SSD20)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