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2015:那些出人意料的数据
2019-03-20魏宁
魏宁
PISA2015虽然早已尘埃落定,但由于其数据的大規模、多国别以及复杂性,很多内容更为详实、丰富的研究报告往往滞后数年才以课题形式予以公开。不久前,《中国四省市15岁学生PISA2015基础素养研究报告》正式出炉,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了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学生在PISA2015中的表现。在报告中,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因素被越来越多地挖掘出来,而且,有不少数据颇为出人意料,值得我们关注。
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高度普及的当下,PISA2015的调查数据却显示,我国学生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率明显低于OECD(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平均水平。以学生在家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情况为例,OECD国家/地区学生在家上网及以使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平板电脑的比例分别为95%、91%、74%、60%、53%,而我国四省市这几项数据均不足40%。此外,61%的OECD国家/地区学生首次上网时不到10岁,甚至有18%的学生在6岁以前开始上网,而在我国的调查数据中,20%的学生13岁以后才开始上网,超过5%的学生15岁时还从未上过网。这些颇为令人意外的调查结果反映出这样的事实:我国学生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率,特别是家庭使用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高,这或许和家长普遍担心孩子过早、过长时间接触信息技术设备对身体健康不利有关。
PISA2015的主测评领域是科学,那么,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呢?PISA2015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统计,首先统计了学校的生均计算机拥有量,然后分析当生均计算机拥有量增加一个单位时,学生科学测试成绩的变化。结果呢?在我国四省市,生均计算机拥有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反而下降了12分。这说明,计算机进入学校,因为使用不当等种种原因,并未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虽然这仅是一次调查,所反映的问题也并非普适,但它显然告诫我们,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教学,其效果并非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它会受制于太多的因素:师生的信息素养、课堂教学方法、良好的课程与及时的评价……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PISA2015引入了“协作式问题解决能力”测评,并且采用了人机交互模式,由计算机作为模拟队员。因此,PISA非常关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协作式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关系。在PISA2015的调查中,定义了一个新概念——自我ICT能力指数。“自我ICT能力指数”反映的是学生对自己或协助他人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自信心,包括自己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时是否感到舒适,是否有信心解决自己或他人可能遇到的问题等。在OECD国家/地区的学生“自我ICT能力指数”调查中,中国四省市和其他亚洲国家/地区的学生一样,都普遍偏低。中国学生对自己或协助他人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自信心不足,其中原因究竟如何,也值得我们探究。
上述PISA2015关于信息技术的调查数据,颇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其实,这也非常正常。它告诉我们,要想让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学校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庭、技术工具多方形成合力,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也因此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