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点”突破,感受古诗词魅力

2019-03-20段金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古诗词策略

段金红

【摘   要】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朗读训练的切入点,选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想象情境,体会意境:关注平仄知停顿,读出节律之美;聚焦意象悟诗意,读出画面之美;抓住诗眼品情感,读出情韵之美;走近作者解背景,读出意蕴之美。教师要把古诗词朗读教学向纵深推进,让学生的朗读富有韵味,从而感受诗词的魅力。

【关键词】古诗词;朗读训练点;策略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因其节奏鲜明、语言凝练、意象生动,很适合朗读和吟诵。在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引领学生感受祖国优秀传统经典文化,领略古诗词的美呢?笔者认为,选好朗读训练点,由“点”突破,带领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想象情境,体会意境,从而获得美的情感的体验,是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关注平仄知停顿,读出节律之美

那些经典诗词,其声、韵都会按一定的规则组合形成韵律,语音有规律地停顿形成节奏,从而构成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效果。这些韵律和节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引领和点拨。一位教师执教《静夜思》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把古诗的每个字音都读正确了,但读时还要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出示并范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画斜线的地方是需要同学们读出停顿的,但读时一定要做到声断气连。请试着读一读吧。

师:请大家读读这首诗第一、二、四行最后一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找“光、霜、乡”,发现最后一个字都是“ɑnɡ”韵)

师:是啊,这样读起古诗来感觉朗朗上口,特别有味道。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师:在古代,许多诗人在写诗或读诗时都会按照一种规律——平仄规律。普通话里有四个声调:一、二声称为平声,读的时候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就收掉。我们称其为“平长仄短”。来,跟着我的手势,我们一起来读。

此处教师从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好韵脚做起,渗透平仄朗读规律,引领学生在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诗的韵律之美,并在一次次朗读中,带领学生逐渐入情入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诗词中韵脚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融古诗平仄教学于朗读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帮助学生领悟诗词的韵律节奏,体味诗词的节律之美,最终使其内化为学生读诗词时应具备的语感。

二、聚焦意象悟诗意,读出画面之美

古诗词语言凝练,常通过客观的具体景物,表达作者主观的情感,这就是意象。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诗词中的意象,想象画面,进入情境之中,做到眼前有画面,心中有感受。怎样才能让学生聚焦意象,感知画面呢?笔者在执教《忆江南》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江南如此之好,诗人是抓住什么来写这“好”的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觉得“好”在哪里呢?

师:“火”是怎样的?给人什么感觉?“江花”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红胜火”呢?

师:江水为什么会“绿如蓝”呢?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这红与绿相互映衬,红的更红,绿的更绿。于是便出现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景象。

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师配乐朗读)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的描述,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江南。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把他眼中的江南美景读出来。(生齐读)

这一环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并根据生活经验再现景物,在语言的引导、音乐的渲染中展开想象,把零散的景物拼接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在诵读中把静止、不变的画面活化为流动、自然的场景。随着教学的一步步推进,学生慢慢走进诗词的画面之中,逐步感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平面的、孤立的词语通过学生的想象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并体会诗句背后的情味,這样的诵读才更能体现诗词的画面之美。

三、抓住诗眼品情感,读出情韵之美

诗词作品中经常会有精练传神的字词或精彩关键的句子,这些字词句能使作品形象鲜活,意味深长,富有艺术魅力,它们被称为诗词的眼目。教学时教师要寻找这样的“诗眼”,并创设情境,有效进行指导,进而帮助学生触摸作者的情思。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字词。学生很快圈出了“喜”,薛老师由“喜”展开提问:“谁喜?因何而喜?小孩最喜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词句传达的情趣。接下来,薛老师让学生由感受小儿喜推及感受大儿喜、中儿喜、翁媪喜、全家喜、乡村喜……整节课弥漫在“喜”的氛围之中。这个“喜”字就是本词的点睛之笔,不仅体现了小儿的活泼可爱,还为整首词增添了祥和与温馨的场景。薛老师抓住“喜”字展开教学,学生在“喜”的感召和引领下领悟到了这首词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由薛老师的课堂,我们可以体会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诗词的点睛传神之处,并由此统领全篇,由点到面,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朗读时就能充分感受诗词表达的情感,品出诗词的情韵之美。

四、走近作者解背景,读出意蕴之美

诗言志,歌永言。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透过具体的形式和内容,同文本沟通、对话、交流,与作者相遇,进而深刻体验作者蕴含在诗词中的情感。

如《渔歌子》一词,通过品读语言、想象画面,学生能感悟到诗人沉醉在斜风细雨之中不愿离去的心情。然而,这只是诗词的表层意思,离诗人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有一定的距离。此时,笔者进一步引导,为学生搭建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阶梯,抓住“不须归”提问:“难道他仅仅是不想回家吗?”紧接着介绍张志和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终于明白,诗人除了不想回家,还不想回到官场。因为,在这样的山水之间,他才过得安闲自在。“不须归”三字将作者率真洒脱的心境表现得既含蓄又深情。这“不须归”,其实又是一种真正的归——归往精神的家园。此时再让学生去诵读诗词,他们对作者那种悠闲自得的心境体会得就更为深刻了。

这样做,教师不仅带领学生理解了诗词大意,品味了情感,更走近作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中感悟诗词的意蕴之美。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寻找朗读训练的切入点,选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古诗词朗读教学向纵深推进,让学生的朗读更富有韵味,从而感受诗词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薛法根,等.文本分类教学:文学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杨海棠.小学语文名篇朗读要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教研室   454350)

猜你喜欢

古诗词策略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的手机在哪?
猜诗词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学古诗词的那些事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