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丽江 彩虹下的美丽小镇
2019-03-20雷燕地
雷燕地
丽江,在各路旅人的笔下早已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古城中来来往往的人让这个旅行圣地多了几分喧嚣,少了几分想象之中的宁静。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对这座古城的向往,丽江,纵使有千万人奔赴于此,纵使留下数不清的足迹,却依然吸引着人们,在这方浪漫水土上交织一段属于自己的记忆与遐想。
有人说丽江是最浪漫的地方,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最容易激发出青春的荷尔蒙,因此丽江是最容易产生“艳遇”地方。然而苍颜华发的人,对此说法只能付之一笑。对于我来说,丽江既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总觉得一定能有机会到这里游赏,但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许多年。终于,在这一年的早春时节专程来到了这座闻名已久的古城。丽江是我们这次滇藏行的集结地和出发地,早来三、两日,逛古城、品香茗、看风景,体验慢生活,细细地品味和体会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
丽江古城中有三条河,名字非常朴素和简约:东河、中河、西河。就是这三条宛若溪流般“羸弱”的小河,串联起古城的大小街巷,记录了小城1300多年的过往与现在,它们注定还会伴随着古城一直走下去。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地处云贵高原西部,丽江坝中北部。古城北靠黑龙潭,西依狮子山,东南眺沃野平川的丽江坝。据记载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发展到明清时代大体已经成型。丽江古城保护面积四平方公里,古城中有木府、万古楼、五凤楼、四方街、普济寺、科贡坊等著名建筑串联起了纳西人的家园。纳西人称丽江古城为“巩本知”,意思为“背货来做生意的集镇”。
象山山麓的黑龙潭是丽江古城的主要水源,通过玉河流到古城分为三股水流分别向南流经古城再分为无数溪流,穿巷走户,入墙过屋,走过古城的角角落落,为古城提供了居民用水和消防需求。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势辅设,由红色角砾岩铺就。丽江周围出产一种红色角砾岩石,质地坚硬,花纹自然雅致,名为“五花石”,古城的街巷都是采用这种石材,“五花石”已经成为了标志丽江古城特色的元素之一。
丽江最早归属云南地区的地方政权大理国,大理国后期,纳西族首领叶古年建立了越析诏国,七十年后被南诏国灭国,归南诏国所属,唐代西藏的吐蕃崛起之后又归属吐蕃,元代以后一直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公元十三世纪后期纳西族木氏祖先阿甲阿德率部从白沙古镇迁至丽江大研镇。纳西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丽江正是纳西族的主要聚集地。据说纳西族族源为中国西北地区河湟地带的古羌人。古羌人不是所谓的羌族,而是远古时代中原地区对西部诸多族群的统称。他们最早生活在中原部落的西部,是一个有着不同文化和人类学基因的族群。中原民族的西迁,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于是一部分古羌人开始向南方迁徙。最初他们先迁至川西一带,后其中的一部分又迁徙到了岷江、金沙江一带,与当地族群融合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纳西族。
说到丽江纳西族,史料中最丰满的要算是纳西族木氏土司。有一部《木氏宦谱》记录了这个家族从隋末唐初开始到清雍正年间长达三十九代的兴衰。《宦谱》成谱于清嘉庆年间,从始祖叶古年开始记录,尽管在叶古年之前还有传承,但这位骁勇无比的先祖创造了纳西族人历史上的辉煌,他荡平了洱海以东地区建立了越析诏(诏者,王也),成为著名的六诏之一,尽管越析诏只存在了七十年最终被南诏所灭,但由于叶古年的努力,其家族成为滇西北权镇一方的显赫家族。到了元代首领阿琼阿良迎降蒙古大军,归附元世祖忽必烈。明初,首领阿甲阿得率木氏家族归附朱氏王朝,朱元璋为了表彰其家族的开明和忠诚,赐姓“木”,阿甲阿得改名“木得”。经历元、明、清三个朝代,木氏家族共二十二代土司均从属于中原政权,世袭为官,镇抚地方。在云南的土司中,木氏接受汉文化最早,以知诗书、好礼守义闻名。他们在大量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又重视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最终形成了著名的纳西文化。土司官邸选址大研,意味着滇西北地方政权的建立,某种意义上讲,有了木氏土司的统治,才有丽江古城的兴起。
十三世纪初建成的丽江古城堪称纳西族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民居博物馆。精致的古城,历经多年的保护和修缮,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转角楼”是丽江最具特色滇民居形式,“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景致,使得古城内小桥、客栈、流水相得益彰。道路彩石铺地,清水洗街,街巷相连,四通八达。
初游丽江,仓促间只停留了短短的两天,对这座千年古城也只是粗浅的认识和了解。我认为,丽江是多元的,不论历史也好,现实也罢,丽江传递出来的信息都是错综复杂并且丰富多彩的,历史的积淀和与现实碰撞所散发出来的信息,传递着民生的过往和独特的文化传承。我们来此不仅是为了感受古城的精彩历史和文化,更是要体验古城累积千年的智慧与和谐。
喜欢丽江,喜欢独特古城的韵味,徜徉其中是一种放松,是一种无法挥去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