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之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教学中的实施
2019-03-20闫光平
闫光平
【摘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具有丰富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具体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其中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既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也要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2-122-01
因此,语文不能只是教授给学生语文知识与技能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入选语文教材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远理想、坚强意志、高度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语文课堂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绝好阵地。如何利用好语文课堂这个平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课题。
笔者在湖北省示范高中任教近20年,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如何挖掘素材、如何利用语文课堂进行文化传承做了一些有益尝试,现归纳如下。
一、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与文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热爱国家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情怀。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若只是把课文翻译一遍,教授给学生一些文言文知识,语文课堂势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主人公烛之武的爱国情怀上大做文章,在郑国危难之际,烛之武不计前嫌,孤身深入虎狼之国,生死未卜,此时的烛之武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生死置之度外,最终凭借三寸不乱之舌说服秦穆公退兵,同时也成功瓦解秦晋联盟,使郑国转危为安,烛之武身上闪耀着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芒一定会使学生刻骨铭心。
二、渗透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陈述不能应诏赴任、请求终养祖母的奏折,保存在《昭明文选》中,是李密流传至今的唯一作品。
如文中“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李密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子的内涵。侍奉祖母为什么能做到“未曾废离”呢?因为文中讲到,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祖母在李密孤弱之时未曾相弃,李密自然在祖母病痛之日“未曾废离”。所以,回报祖母的养育与再生之恩,是李密“未曾废离”的原因。情到浓时理自明,李密的孝心最终也使晋武帝大动恻隐之心,“嘉其诚款,赐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其祖母俸膳”。
教授此文,就可以从“感恩”“行孝”这个角度出发,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体味祖孙相依为命、血浓于水的亲情,明白“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孝道文化。
三、滲透乐观豁达的生活价值观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面对人生挫折时,应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在这方面,北宋大文豪苏轼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苏轼在一次次的人生打击之后,他诗文词赋的才情却得到了一次次的蒸馏和升华。例如《赤壁赋》中“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沉沦颓废,他选择了适应,选择了坚强,他认为大自然孕育万物就给了每个人舞动生命的平台,我们就应该顺应自然的安排,去享受大自然馈赠的礼物,到大自然中去找寻永恒的精神寄托!苏轼遭受人生之不幸,他却把人生的灾难变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这种精神应该可以深深感染学生,使其学会乐观面对生活。这种乐观豁达精神在苏轼《定风波》中也有体现,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的正是一种历经风雨,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
四、渗透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5中的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梁思成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全文彰显了一种民族自豪感。纵观中国古建筑发展史发现,中国古建筑之所以能在世界建筑历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有着自身独有的特征。尤其是中国古建筑是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木构架承重与围结构分工明确,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是中国建筑具备的独有优点。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也曾说:“观察西方传统建筑,我们就好像在看一幅西方的油画,可以从某一个确定的视角来完整的观察这座建筑,就像观察一幅油画一样,但是我们观察中国传统建筑就很不一样,看中国建筑就像看一幅卷轴画,我们打开画面是慢慢展开的,一点一点的才能完整地把这幅画所表达的空间感觉出来”。
今天我们正在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精髓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最可宝贵的遗产,对“复兴中国文化”的价值不可估量。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讲究崇尚伦理道德、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等等,学习和研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进而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语文教学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教学任务相对单一。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感丰富,所以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思想内容单纯进行文字的教育,而要把思想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