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中的极致风雅
2019-03-20郭璐蕾
郭璐蕾
沉香烟断玉炉寒
想要了解传统的香文化,首先要了解香文化中涉及的物品,即香料与香具。
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人们已开始广泛使用香料植物。当然,由于地域所限,当时的香料种类远不如后世繁多。通过阅读《诗经》《尚书》《礼记》《左传》以及《山海经》等文学历史作品,我们大概能够一窥当时人们所使用的香料,主要有泽兰、蕙兰、椒、桂、艾蒿、白芷、香茅等。除此之外,古人对香料的使用方法也已十分丰富,包括直接佩带、熏烧、煮汤、熬膏、入酒等。
秦汉时期,国家大一统,疆域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扩大,各地的物产交流也更加频繁,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原,而“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发展,也让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传入了中国。汉代时,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香料已成为王公贵族使用的香中佳品。秦汉时香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因素息息相关,同时它也是文化与宗教变化的产物——汉代盛行的道家思想以及佛教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伴随着香料种类的增加,香具也在与时俱进。汉初,熏香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关于这一现象,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陶制熏炉和熏烧的香草便是实证。伴随着熏香的盛行,“博山炉”成了最重要的香具之一,从西汉至魏晋南北朝,七百年间,“博山炉”一直广为流行。“博山炉”多为青铜或陶瓷质地,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三座海上仙山之一——博山,“博山炉”也因此而得名。
除香炉外,为方便人们使用各式香料,汉代还出现了其他形制的香具,如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熏球”。熏球是一种颇有意思的熏香用具,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便可以焚烧香品。熏球所运用的原理与近代的“稳定陀螺仪”相似,使用时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而这一现象作为科学原理被正式提出已是近两千年之后了。
熏香是汉代主流的香料使用方式之一,而“椒房”则是汉代另一著名的香料运用方法。以椒和泥涂壁,使房屋温暖、芳香,并以椒之“多子”象征皇室多子。后世亦用此作为后妃的代称,如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写道:“自古道,君王爱馆娃。系背纱,先须采选来家,替椒房作伐。”
可以说,汉代奠定了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基础,后世香文化则在汉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更新:魏晋时期,人们对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开始利用多种香料进行调和从而配制出特有的香气,“香方”的概念随之诞生。同时,“香”的含义也发生了变革。“香”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多指按香方调和的由多种香料组成的香品,亦即后世所称的“合香”。近年来文学作品中提到的“欢宜香”等香品即属于合香。
唐宋以来,香料、香品、香具不断完善与普及。香品不断系统化,各类香品有其特定的用途,会客、居室、宗教,专香专用。而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的小说中均可看出,香与人们的生活已十分密切。熏燒的香广为流行,另有各式精美香囊、香袋可以佩挂,甚至在制作点心、茶汤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除购买香料、香品外,文人雅士还会亲手制香,并邀请三五好友,相互鉴赏品评。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焚香、烹茶、插花、挂画被称为文人雅士的“四艺”,而焚香被列为“四艺”之首,足见香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何为香?香又有着怎样的文化释义?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自古以来,焚香、敬香、咏香、赞香、造香,近乎成为高洁情操、美好情性、儒雅情趣的象征。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渐被“雅化”的香,已具有高洁品质,可谓“风雅一炷香”。
香者,芳也、美也。香的美好与神秘,让文人们倾尽才力,对其歌咏、渲染。因此即使是在战乱不断的魏晋南北朝,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文人雅士对香的钟情,不止于对物质“香”的讴歌,更有对其所蕴含的雅致意境的向往。明代屠隆认为“沉香出于天然,其幽雅冲淡,自有一种不可形容之妙。若修合之香,既出人为,就觉浓艳”,李清照写焚沉香之景与感受“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黄庭坚则写道:“百炼香螺沉水,宝熏近出江南”,这是对沉香文化意涵的印证;南宋王沂孙的《花外集》,借“香”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氤氲缭绕的香,为文人们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在对香的书写与评断中,诗人亦将自己的人格品质、志趣气节、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甚至文化心态等融入其中,以至于“香”这一物品已成为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基因以及中华人文素养的文化符号。
“红香绿玉”话“红楼
中国的香文化形式独特,集物质性与精神性于一体,与宗教、哲学、美学、医学、文学等息息相关。在体现中国香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红楼梦》可以说是颇具代表性的一部。《红楼梦》用香场景之多、香料香品种类之繁、香的用途之广在古典小说中实属罕见。例如,串联《红楼梦》爱情主线的“红香绿玉”意象,奇香、异香、清香、冷香、暖香、鼎香、宫香、暗香等诸多描写香的辞藻……这些关于香的描写足见香文化在《红楼梦》中的地位。
香文化在《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体现在命名上——《红楼梦》中很多章回、人物、建筑的命名都与香有关。首先是章回题名: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玫瑰露引来茯苓霜、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等。其次,是以“香”取人名。《红楼梦》中以香命名的人物主要有:蕙香、金桂、蘅芜君、麝月等。蕙,为古代主要香料之一,以蕙取名喻女子蕙质兰心;金桂则是桂花的一个代表性品类,桂花香气馥郁,是古代备受青睐的香料,金桂的品性虽与桂花的意境不称,但以“金桂”为名却也表达了家人的向往与期望;蘅芜为一种香气馥郁的香草;麝香则为古代名贵香料,香气浓郁且经久不散。最后,是以“香”取楼名、建筑名、园名、地名,主要有暖香坞、藕香榭、红香圃、蘅芜院。这些都表现出曹雪芹对香文化的推崇。
除以香命名外,《红楼梦》中香文化的主要表现还在香料、香品、香具及香的使用上。《红楼梦》中的用香可以分为祭祀用香、生活用香、节庆用香,其中尤以“生活用香”最为丰富。《红楼梦》中出现的香料均为天然香料,主要有两大类,即动物性香料和植物性香料。植物性香料主要有:沉香、檀香、丁香、桂花、玫瑰、椒、蕙兰、灵柏、冰片、荼蘼、佛手、蒲、艾、藿香,这些植物香料主要出现在栽培有各类芳香花草植物的大观园。动物性香料有:麝香、龙涎香。香具则包括香囊、香袋、香木佛像、香念珠、红麝串、香扇、香烛、香案、手炉、熏笼、熏炉、熏球等。
《红楼梦》中对用香方法的描写,也反映了当时与香有关的一些民俗民风。第三十一回写道:“这日正是端阳节,蒲艾簪门。”这正是端午用蒲、艾草簪门这一传统节日风俗的生动写照。第四十二回提到“高香”,“高香”是一种长且粗的香,古时在儿女婚嫁、祭天等较为隆重盛大的场合均有焚高香的习俗。第七十五回,贾府过中秋节时写到“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在清代,中秋焚斗香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红楼梦》中还多次写到佩戴香囊的习俗,反映了清代民间佩戴香囊、香袋等已成盛行之举。
纵观《红楼梦》,其香描写之丰富,香的种类之繁多,实在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前所未有的。《红楼梦》中出现的各式香品、香具、香花、香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香文化之浑厚。
香,已成为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因素以及中华人文素养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风雅一炷香”,一片氤氲中,萦绕的是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独特底蕴与典雅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