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事故引发公共安全事件原因与应对
2019-03-20许传学
许传学
北京安全科学研究院.2017年特大型城市安全风险与控制高级研修班 北京 100000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自媒体的迅速壮大与传播的快捷,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越来越便捷,从而使公共安全事件引发了公众更高的专注度,并引起了更大的恐慌。在大数据自媒体时代,公共安全事件传播迅速,并得到公众的持续关注,而由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往往具有事故性质严重,破坏力巨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严重的特点。针对由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产生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政府部门在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处置事件后续对公众引发的伤害,并对公众知情权有一个交代、对公众的恐慌情绪有一个安抚,在当前已变得尤其重要。
1 当前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特点
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涉及不确定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和财产安全,从本质上说,现阶段我国面对的公共安全问题源于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当前,我国公共安全态势更加复杂,表现出自然灾害与人为致灾因子相互联系,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作用,系统与非系统性风险相互影响。其中既有与新生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的局面,也有当今公众对自身安全意识、关注度提高因素。
2. 当前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原因
笔者认为当今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频发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工业化大生产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原来的单一经济到当今的多元化发展;由民众普遍意识的生活水平提高到生活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企业主体乃至普通公众,均以发展经济为核心。那个时期,公众普遍关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而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处于从前工业社会和古典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过程之中,即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转变。
从工业社会变迁到风险社会,风险的本质特征具有不确定性,以往事故因具有单一性,一般的安全事故不足以频频引发群死群伤,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财产损失的特别重大事故。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整合加速,人类创造风险的能力也在加大,而人类解决风险的手段与创造风险的能力达不到统一,具有滞后性。
2.2 大数据自媒体网络的发展
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自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发便捷及时。相比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件或事故,无论大小,能够迅速在互联网传播,加速了民众获取信息的速度,如2015年8月12日的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发生在深夜23:30分左右,当地政府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爆炸的视频已经在互联网上急速传播,只要那个时间点还没有进入睡眠并且能够接触互联网的人,都得知天津港发生了爆炸事故。同时,随着社会变迁,公众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前三十年关注衣食住行,生活水平的提高转变为关注生活质量和自身安全意识的提高。普通公众关注点的变化,导致事件传播速度的加快。
2.3政府信息公开的延迟与不透明
政府信息公开缺失与不对等会使公众认为公共安全事件是天灾与人祸共同造成的恶果。信息公开方面,目前存在着三个问题:其一,一些政府部门对上、对下都不能迅速反映情况和披露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不仅表现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有时也表现在下级政府和上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下级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极可能因为上级政府不能及时掌握下级政府全面而真实的信息,导致重大决策失误。其二,发生公共安全问题时,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瞒报行为。其三,社会公众对政府监督缺失。
3 生产安全事故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原因
笔者通过对2008年以来发生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梳理,由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占了多数,本文选取青岛“11.22”中石化原油泄漏引发的爆燃特别重大事故和“8.12”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化学品库的特别重大安全事故来分析生产安全事故如何引发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原因。
3.1 青岛“11.22”原油爆炸事故发生原因
笔者查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山东省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因输油管道泄漏后的油气进入生活污水管道,在密闭环境中形成可燃气油气环境,由于抢险施工方法错误产生火花引发强烈爆炸。
从事故引发对周边公众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来看,政府监管部门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基本的安全常识不具备,现场动用挖掘机液压破碎锤进行打孔破碎作业,竟然未事先进行可燃气体检测,盲目动用非防爆工具作业。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不当,相关部门对事故风险研判失误,导致应急响应不力。最终引发了大范围的公共安全事件,不但对公众造成了生命伤害和财产损失,也引发了公众对事件的持续担忧。
3.2 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显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运抵区南侧集装箱内硝化棉因湿润剂散失出现局部干燥,在高温(天气)等因素的作用下加速分解放热,积热自燃,引起相邻集装箱内的硝化棉和其他危险化学品长时间大面积燃烧,导致堆放于运抵区的硝酸铵等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
而事故发生后,政府部门应急响应不及时、处置不力,阻碍媒体采访,甚至出现追打媒体事件,新闻发布会欲遮还羞,阻碍公众的知情权,当地媒体集体失声等。一系列的应对失误,造成媒体、公众对事件质疑,谣言满天飞,公众对事故发生后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了担忧。最终导致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由生产安全事故引发了震惊全国乃至世界的公共安全事件,影响极其恶劣。而政府部门在事故处置过程的应对加速了事件本身的影响。
4 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与应对
笔者通过分析青岛“11.22”原油泄漏爆燃事故、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直接原因和事故发生后政府主管部门的应急处置方式认为: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因没有得到妥善处置而引发公众不满。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政府除建立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及时公开信息,加强宣传教育外,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4.1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可以说是公众情势的公示栏,它显露出一定社会群体在特定时期内共有的一种心理和情感诉求,由于利益关系不同,思想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和评论也会有所不同。
善用新闻媒介,正确引导舆论是服务型政府急需解决的公关问题。社会舆情是公众自主表达意愿、诉求、呼声的新渠道,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全面、真实、有效的信息。通过引导社会舆论保持政府和公众沟通渠道的畅通显得尤为重要。
4.2 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
近些年来,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习惯以往官本位思维,为了自己的一私之心,在遇到公共安全事件时,第一时间往往想到的是如何去掩盖、阻碍公众对事件的知情权,禁止媒体发声,甚至驱逐媒体了解、报道真相的权利。有些领导干部处置过程中说出“雷人”之语,有些领导干部甚至把媒体比作“苍蝇”,经过媒体的传播之后,引起公众极大反响与不满,并成为公众的笑谈。
面对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坚持坦诚相待、平等沟通、积极主动让媒体参与事件处置过程,使其了解事件发生真。通过媒体与公众、舆论进行良性互动,消除公众的疑虑,可以安抚公众的情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接受舆论监督
政府应自觉接受舆论监督,以开明开放的态度,公开透明的行为取信于民,赢得公众的支持和理解。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问题上,公众诉求很简单,事件真相、政府答复、态度,哪怕是政府部门一句暖心的话。而政府部门应主动出击,彰显人文关怀,及时更新门户网站,建立长效舆情监督机制。针对公众关心的话题及时回复,及时发布第一手资料,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沟通中体现人文关怀,在互动中建立信任依赖,及时公布引起公众质疑、恐慌的监测数据,邀请有权威的专家对数据进行解读,接受公众质疑。
传播学研究发现:人类存在“第一印象”效应,公众对于时间的第一报道有先入为主的思维。一旦观念形成,往往难以通过后期完整的真实报道进行修正。所以政府部门想要正确发挥引导作用,就必须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第一时间以权威口径,准确、全面地发布事实真相,并接受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