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东京轨道
——东京考察有感
2019-03-20王博
本刊记者/王博
看到东京都铁道线路图,脑海中不免浮现出“嚣张”二字。
11月25日-29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协会传媒会展中心和东京TOD考察团一行13人,实地、切身体会了东京都轨道交通后,无不从“嚣张”的线路图上,读到了严谨和从容。
11月25日 北京—东京“突如其来”的铁道博物馆
落地东京,去往酒店途中,突然发起一项调查:入住后,要不要同去参观铁道博物馆。
“突如其来”的行程,获得满堂喝彩——全团,轨道交通出行!
和东京都铁道线路图的首次接触,比既定规划提早了一天。
出酒店到进站口,步行不足2分钟,团员们率先感受到了东京都轨道交通的便捷。手持SUICA卡,进站、乘车、转乘……时间刚好处于客流低峰期,车厢内并不拥挤,大家互相让座的背后,除了谦让,还在于观察车厢内的一切:屏幕、广告、吊环,隔壁轨道上呼啸而过的列车……更为热闹的是,围着熟识东京轨道交通的“志愿团员”,热火朝天地问着诸多有关东京都铁道的方方面面信息。
行程戛然而止,谈兴颇浓的团员们还未从乘车体验的感受中走出来,就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激动起来:一是铁道博物馆到了,扑面而来的“铁迷”气息刺激着团员们的探究心;二是不知不觉间铁道博物馆就到了,从轨道上到博物馆,物理空间的切换是如此顺滑。
“这就是东京轨道交通的特点之一。”有团员感叹道。
等待购票时,从铁道博物馆里陆续走出了好几位小朋友,他们手中大多拿着一些模型之类的文创产品。
“这就是东京轨道交通的未来。”又有团员感叹道。
列车们满满当当地站在一起,干净且有序,在这里,看得到技术装备的迭代升级,也看得到一脉相承的铁道文化和理念。团员们时而四散开来各取所需,时而聚在一起各抒己见,这段行程之外的行程,打开了一扇了解东京轨道交通的窗。
11月26日 拜访日本海外铁道技术协力协会知己知彼 互通有无
原定于这一日展开东京轨道交通乘坐、考察的体验,没有因为前一天的临时起意而降低期待感和参与感。天空中飘起小雨,气温也有所下降,团员们的热情一如既往。
参观千代田线和小田急线在代代木上原车站直通运营的交接班,行程表上的表述过于抽象,大家一路上从没有就此有太多探讨。刚好在高峰运营的时间段内,大家普遍关注的还是客流组织、站台上客流疏通和需不需要硬推着才能挤上车等。
出行中的一个细节引起了团员们的注意:从长长的扶梯往下走,远望去,排队乘梯的客流在很远的地方就自觉分成了几排,有条不紊地前行。
代代木上原车站站台,我们跟着带队的周敏西先生走到一侧尽头。身穿制服的驾驶员站得笔直,等待着下一列车的到来。简单沟通后得知,千代田线和小田急线在这里进行“人员交班”,车载信号系统等也将同步变化,从这一站起,运营主体和线路制式等方面都发生变化。
“这是东京轨道交通直通运营很有特点的一个车站。”周敏西先生说。
这座有特点的车站,为团员们初步认知东京轨道交通的直通运营打下了基础。
下午,拜访日本海外铁道技术协力协会的满载收获,就算得上升华了。
协力协会理事长小山内智、总务部长大沼富昭,专家长井忠昌、武藤嘉一等接待了考察团一行。在长井忠昌、武藤嘉一的“东京圈铁路建设变迁”主题演讲,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周晓勤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题演讲后,双方的互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共建了彼此的行业认知。
我们感叹于东京轨道交通的细节,日本同行感叹于我们的规模和速度。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两国轨道交通,在知己知彼、互通有无、协力共建等方面,还有着不小的潜力。
11月27日 考察日本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不一般的“专业范”“国际范”
去往千叶展馆的路上,我一直望向车外,试图找到在雨中飘舞的旗帜,上面有着轨道展的名号。
并没有。直到下了车,走到展馆内,才在稍显“潦草”的注册处,看到了展会的名称。站在注册处前方不远的一位工作人员的大声叫喊,却又带来了不一般的氛围。
就这样,考察团一行戴上证件,进入展示区域一探究竟。
18000平米面积,550个公司/组织,1100个展位,超过35000位专业观众,却不会杂乱拥挤,唯有热情四溢。哪怕再小的展位,哪怕只是给你推荐一本列车时刻表,也会有着主动的沟通和善意的笑容。在展馆里走一圈,收获的既有手里沉甸甸的资料,又有每一家展商传递出来的专业劲儿。
这很不一般。
不同于柏林展的规模,也不同于国内很多展会的气势,日本东京展更“纤小”一些,也就使得其细节处和专业上做得更好。如果说,和观众沟通的主动与善意,是参展商的“专业范”,那么,在展区设置、展品规划、动线规划等层面的追求与执行,就是展会的“专业范”了。
这是一个很年轻的展会,自2010年伊始,也仅有6届的经历。与其说是6届的展会锤炼出东京展的“专业范”,不如说是日本轨道行业在东京展上展露出了“专业范”。
临行前,过往考察过东京展的同事告知,东京展有点“排外”。到了现场却发现,这里有了瑞士馆、欧盟馆。和东京展主办方沟通时也了解到,对于中国市场,他们也是望眼欲穿。
看了两次欧盟馆。一个个格子间,摆着设备或电脑,几把椅子,时常是坐满了人。信息和交流是主旋律,彼此之间的“国际范”,都很实在。
11月28日-29日 TOD之旅心神往之,行至,行知
只有在走出站点的刹那,才意识到前一段旅程是乘坐轨道交通。在东京考察TOD,总有如此恍惚感。东京轨道交通和商业等业态的切换,简单、直接、自然。
柏叶新城、东京中城、六本木,涉谷城市改造、二子玉川……两天时间,考察团在轨道上奔赴了多个TOD典型案例,和柏叶城市设计中心、东急设计咨询公司的相关负责人相谈甚欢,从案例出发,到现场观摩,一个个犀利问题的抛出,都有着详实的回复,在“理性—感性—理性”的循环中,轨道交通对于一座城的形象和作用,愈发立体、真实。
TOD在国内轨道交通行业方兴未艾,东京和香港是我们时常对标、心神往之的城市。两天内的密集走访,团员们大呼过瘾的同时,也在想着能不能多留一会儿、多看一会儿、多沟通一会儿。
行至方知。很庆幸,我们的考察是全程轨道交通,从市区到新城,从轨道交通到商业、生活,案例从纸面到鲜活,理论从零散到系统,团员们真正用脚步丈量了东京TOD项目的高度。这种真实的感悟,将带来对TOD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加持。
还有值得回忆的片段,那就是团员们很难放下的手机。聆听讲解时,拍PPT上的内容;现场调研时,拍感兴趣的细节;就连走在路上,也会时不时驻足,拍下哪怕一根消防栓的图像……
生态、智慧、环保等新城建设理念在TOD建设中的融合,也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更多先进城市中,TOD就像是一个驱动器,驱动着城市的升级。然而,TOD也不只有一个模样。两天考察下来,来自投资、建设、运营等领域的团员们各有所获,也有着统一认知的达成:TOD,要做得更好。
找到了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坚定了信念、找准了方向。东京TOD之旅,不虚此行。
考察团顺利归来,正值新一天的开端。
“我们是来学习的,但不是什么都去学,要看有哪些可以做得到,要把这些做得到的做好。”
行走东京轨道的五天,当是随后知行合一的开端。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