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浅阅读”内涵与特征探析

2019-03-20牟来娣

传媒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浅阅读学界时代背景

牟来娣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在浅阅读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学界对浅阅读内涵的认识仍存在诸多分歧,厘清浅阅读的内涵与本质特征,既是夯实阅读学理论基础的需要,也是图书馆界客观、理性地审视并锚定深浅阅读各自的功能定位,适时回应不同类型读者需要,与时俱进地改进阅读推广的思路与策略的前提条件。

一、“阅读”的内涵

厘清阅读的内涵与本质特征,是正确理解浅阅读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也是图书馆界有效开展阅读推广研究与改进阅读推广服务策略的逻辑起点。《说文解字》对“阅读”两字的解释是,“阅,具数于门中也”,引申为“阅览”,“读,诵书也”,引申为“观看”;后世将两者加以结合,作为复合词专指人们观看并理解文字的行为,包括“目治”和“口诵”在内。

早期的阅读学就是释义学,将把握文本的意义作为阅读的目的。后来,阅读被抽象为一种通过书面语言和符号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再后来,随着现代媒介的发展,人们对阅读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张怀涛在系统梳理阅读学中有关阅读的界定之后,对“阅读”作了一般性界定,即“阅读就是人们利用一定环境认知记录信息的过程与活动。”

虽然阅读的时代背景不同,阅读的形式各异,但学界在界定“阅读”概念时,一般都会从阅读主体、阅读客体(阅读对象)、阅读环境、阅读过程等要素及其内在关联出发去把握阅读现象的内涵与本质特征。将阅读看作是阅读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获取信息或满足一定需要的有目的、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它包含了阅读主体认知、理解、吸收、应用各种信息载体的过程,也是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信息的社会实践过程,它不只是个人的一种能力,还是关乎人类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

二、“浅阅读”内涵的辨析与特征的描述

学界对“浅阅读”概念的定义以描述性界定为主。在诸多描述性界定之中,如何理解“浅阅读”之“浅”,是学界把脉浅阅读内涵与特征的关键之所在。

“信息”与“娱乐”是学界界定与描述浅阅读的阅读目的的两个关键词。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通过浅阅读满足主体对信息的渴求,缓解信息焦虑,是浅阅读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选择图文并茂的阅读载体,享受图像审美带来的视觉快感,追求“轻松愉悦” “好玩” “有趣”,是浅阅读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快”是学界描述浅阅读行为特征的关键词之一。通过搜索或浏览标题或一目十行、蜻蜓点水、跳跃式阅读以获取阅读信息,体现了阅读速度之快;迅速吸收与消化,消费之后随之抛弃与更新,显示了阅读消费的过程与更新速度之快。正是基于这点,学界将浅阅读的特点概括为“迅速享用” “迅速愉悦” “迅速抛弃”等“三快”和“快餐化” “大众化” “低俗化”等“三化”。

对于阅读载体与浅阅读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浅阅读是与现代媒体、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相联系的一种阅读方式;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阅读手段与阅读的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浅阅读绝非现在才有,它是一种古老的阅读方式,现代意义上的浅阅读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泛读”。

三、有关浅阅读内涵与特征的再认识

学界对浅阅读内涵的界定与特征的描述,为推进此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初步判断:

观点1:阅读速度不应作为衡量深浅阅读的重要指标。首先,阅读速度是一个需要结合阅读主体、阅读目的、阅读内容等讨论与评判的议题;其次,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之间并无必然联系。阅读速度快并不意味着阅读效率高,反之亦然;最后,对于同一阅读主体而言,其阅读速度可通过训练不断提高,也会随其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得到不断提升。

观点2:浅阅读之“浅”不应从“浅薄”与“高深”的价值层面予以区分。虽然阅读的内容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阅读主体的理解能力与甄别能力有高低之别,但阅读主体的需要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异,只有适合与否的差别。对于以支持并保障公民阅读权的图书馆而言,在这点上更应保持价值中立。浅阅读并非完全“浅显”,对浅阅读现象的分析与解读,需要结合阅读内容、阅读主体的需要、阅读能力、阅读条件等指标进行综合性考量。

观点3:浅阅读是一种古老的阅读方式,与阅读载体并无必然联系。传统的泛读法、“观大略”与“结构式”读书法、框架式读书法、快速阅读法、浏览阅读法等,与当前所探讨的浅阅读,虽然在阅读的媒介环境、阅读的载体、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体验等方面有着诸多的不同,但从阅读的目的、阅读的成效来看,具有异曲同工之意。笔者认为,那些认为当前的浅阅读是由于数字化阅读载体所致的观点,实际上夸大了数字化阅读载体与浅阅读之间的因果联系。

观点4: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思想与情感的沉浸与卷入程度才是判断深浅阅读的关键之所在。对阅读内涵与特征的正确解读不能离开特定的阅读主体,离开阅读主体的阅读现象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为了深入地理解浅阅读现象,需要找回阅读主体及其阅读环境,关注阅读主体在特定的阅读条件与阅读环境下生发的阅读需要、阅读动机、阅读能力与阅读实效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浅阅读者的阅读目的与行为特征,才能更准确地描述浅阅读现象,才有可能更加有效地开展阅读推广工作。

四、结语

总之,笔者认为,阅读载体与阅读速度不是区分深浅阅读的关键指标,而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思想与情感的沉浸与卷入的程度才是判断深浅阅读的关键之所在。为了深入地理解浅阅读,需要找回阅读主体及其阅读环境,关注阅读主体在特定的阅读条件与阅读环境下生发的阅读需要、阅读动机、阅读能力与阅读实效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浅阅读者的阅读目的与行为特征,才能更准确地描述浅阅读现象,才有可能更加有效地开展新闻传媒与阅读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浅阅读学界时代背景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浅议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
试析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导读服务
探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浅阅读”现象
治愈“浅阅读”带来的累累创伤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