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编辑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2019-03-20郑月林

传播与版权 2019年9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策划个体

郑月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030)

一、职业倦怠的含义及其表现

职业倦怠,又称为“职业枯竭症”,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图书编辑(以下简称编辑)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三方面:第一,情感衰竭,主要指对编辑工作缺乏热情,个体经常处于疲劳的精神状态中,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第二,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敷衍了事,缺乏进取心,个人发展停滞等;第三,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创造力缺失,消极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大多数是枯燥无味的烦琐事情,不适合自己,不能发挥自身才能,对未来发展感到悲观等。

二、编辑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编辑的职业属性原因。编辑作为一个小众职业,在职业类别中的受关注度不高,但其从业者所承担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首先,对编辑的要求是既专又杂,除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与综合判断能力、较强的社交能力以及针对具体项目的运作能力。编辑工作在本质上等同于生产制造型企业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营销的全过程,即需要对完整生产环节的精通与参与。因此,职业的属性在客观上对编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导致作为编辑的个体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编辑行业属于内容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对创新性的要求非常高、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要求也很高,长时间的压力使编辑身心都处于相对紧张的应激状态。最后,编辑的社会角色具有典型的“利他性”特征,即通常所说的为作者做“嫁衣裳”角色,长此以往,编辑个体获得的成就感不足。

2.社会快速发展与变化导致行业的转型冲击与个体产生的失落感交织并存。在今日报纸杂志日渐式微,手机一屏独霸天下的时代,图书出版的未来转型发展之路究竟在哪里,是每一个从业者必须思考或面对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群体需要面对转型,个体又显得渺小无力,于是由群体的压迫与失落感传导至个体,使个体产生焦虑感、危机感,进而产生普遍的职业倦怠。

3.竞争激烈与单位考核导致的心理压力。从21世纪初开始,除少数出版社之外,国内出版业基本上实现了转企改制。作为自负盈亏的经营性企业,出版社必然提高对编辑个体的考核要求,考核既有社会效益和编校质量的要求,更有利润指标的要求。而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一个能完成任务的合格编辑年度通常需要策划出版10种甚至更多的图书,个体需要面对的工作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二)主观原因

1.个体对编辑工作的认识不足。编辑作为一种职业,从出版社来讲几乎需要各种学科背景及各种专业人才,但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本行业之前,对编辑工作知之甚少。大多数人对编辑的印象是审读书稿,改错别字,对编辑全方位能力要求则没有足够的认知或心理准备,导致入职后不适应,产生失落感,进而发展成为对职业的困惑、焦虑乃至倦怠。

2.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对自身性格倾向、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等没有充分的估计,在就业时未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匆忙就业或是不得已而进入编辑出版行业,导致对工作不适应或是在未来事业发展上不顺利,进而逐渐发展成为对职业的倦怠。

三、编辑职业倦怠的解决对策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编辑群体中的出现属于正常现象,只要各方面能充分认识到该现象的存在,对症分析,给予合理的重视与妥善解决,就能将该现象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作为编辑个体,应该努力进行自我调适,在单位及个体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自我学习,参加社会培训等必要途径,及时补充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提升自我,平稳度过人生中的低潮期,进而实现人身价值的最大化。

(一)个体的解决对策

1.正确认识出版行业,准确定位编辑工作。出版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职能。出版是一种高尚的事业,编辑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因此,无论个体是由于什么原因进入编辑出版行业,均应该尽快调整好角色,正确认识编辑出版职业,端正对编辑出版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著名出版人陆费逵曾经说过:“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编辑劳动是再生性精神生产劳动。编辑通过自身的主观策划,利用作者之手获得为读者认可的最终图书产品。每当编辑看到一本经自己之手出版的散发着油墨香的图书,此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一定可以扫清之前的种种困惑和迷惘,也一定能一次次加深对这个职业的理解和坚守。

2.正确认识工作压力,设定阶段性人生目标,增强个体成就感。工作压力是一种客观存在,各行各业都有压力,在适度的压力下个体反而能激发潜能,逬发出超越自身想象的能力。个体对压力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甚至个体在不同阶段对同一事情的压力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合理看待压力,进而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提升抗压能力可以依靠提升自身的编辑策划能力而获得。设定合理的阶段性人生目标,比如图书质量的提升、个人经济效益的提升、个人职称的提升与荣誉的获得等。每一个阶段性目标要具体明确,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成,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提升个体的成就感,进而增强对编辑职业的认同。

3.正确认识自我,培养业余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人生。在工作中逐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个人的兴趣点在哪里,长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通过不断学习与反思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做到用己之长,避己之短。此外,对于工作要有正确的态度。工作是谋生的手段,并非生活的全部。在工作之余,要培养一些适合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如体育、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旅游等。当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时,通过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此外,兴趣爱好还可以扩大知识面,扩大社交范围,进而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对策划、组稿等工作产生正面而良好的影响。

(二)单位与社会的解决对策

在解决编辑的职业倦怠方面,社会与单位绝不是可以缺位的,一个负责任的单位,一定能在编辑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加强对编辑的培养。由于竞争激烈以及人才的高频流转,现今出版社普遍存在对编辑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而这也是客观上造成编辑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编辑的培养便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对新编辑须给予规范化的系统性培训,并可以辅之以个性化的导师制培养,使新编辑尽快熟悉业务,找准发展定位。其次,对新编辑设置必要的保护期,在保护期内暂缓对利润指标的考核要求,使新编辑真正熟悉并了解行业特点,平稳度过入职初期的不适与焦虑。对资深编辑则鼓励参加行业内培训,了解行业发展新动态、新技术,开阔眼界,提升自我。作为单位,要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在单位的发展中获得实利,产生对单位和行业的认同感、自豪感,从而获得长远的归属感与成就感。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往编辑从策划选题到考核往往是独狼式活动,压力由个体承担。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应实行以部门或项目团队的方式进行运作与考核。通过有效的团队作战,既可以策划大项目,树立品牌项目;又可以将小项目做大,或将大项目做深做透,从而取得更大的单品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也有利于个体的更快成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由个体承担的压力。在团队中,可以有机组合策划编辑、文字编辑、营销等人员,充分发挥每一个体的特长,做到人尽其才,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3.丰富编辑成长路径。对编辑规划合理的成长路径,在专业发展、职务晋升、职称晋升方面提供多通道发展的可能与便利,避免过独木桥或者天花板效应。除职务及职称晋升之外,可以另外设置若干发展平台与激励机制,如设置文字编辑、策划编辑、高级策划编辑、首席编辑的发展阶梯,使新编辑随着贡献、能力、年资的提升,在每两三年可以上升一个层级,使他们能够制定个人阶段性发展目标,并能够直接感受到每一步的成长。此外,可以建立合理的社内转岗机制,编辑、营销、管理三支队伍之间可以合理流动,既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也可以使个体持续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和创新活力。对出版社而言,新鲜血液的加入也可以激发整体及各个工作板块的创新活力。对市场和渠道有直观感受和系统总结的营销人员,转型做编辑更能策划编辑细分市场明确、符合市场和渠道偏好的产品;编辑转型做营销也可以加深对所营销图书内容的把握和卖点的提炼,实现编发融合,有效提升销量,从而拓展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

总之,编辑出版行业作为一个内容产业、创意文化产业,人才是最大的资本和财富,也是一个单位做大做强的根本保证。因此,出版社要高度重视编辑的职业倦怠问题,时刻关心编辑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只有通过个体与单位、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转型时期出现的编辑职业倦怠问题,使编辑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与员工的归属感,创造和谐稳定的社编关系,使编辑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使出版社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策划个体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本期策划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