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的创作思路对现代书籍编辑加工的启示

2019-03-20闫红广

传播与版权 2019年9期
关键词:曹雪芹红楼梦

闫红广

(中国商务出版社,北京 100710)

文学作品是世界人民的精神宝库,古今中外文人先贤留下的宝贵财富让后人受益匪浅。文学作品中的创作思想不但对文坛作家的创作有所借鉴、启发,其对各行各业的思路引领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在中国清代盛世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了从富贵到贫穷的完整历程,但他却没有因此潦倒一生,他把前半生的所学所想全部倾注于一部作品中,给后世留下了一部宏伟巨著,为美食、养生、医药、茶道、织造、戏曲等行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行业创意。笔者从他的这部作品中提取了几点对出版界有益的创意思路,希望与同仁有所共鸣。

一、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好诗

第三十七回中,史湘云继贾探春偶结的海棠诗社自罚东道儿又邀了一社,做菊花诗,说起限题限韵来,宝钗向湘云道:“诗题也别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中,那里有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呢?若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好诗,倒小家子气。诗固然怕说熟话,然也不可过于求生;头一件,只要主意清新,措词就不俗了。”[1]宝钗后来又道:“我平生最不喜限韵,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们别学那小家派。只出题,不拘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以此难人。”[2]

曹雪芹借宝钗之口,提出创作的理念,就是要不拘一格,不要因词害意。这种论点体现在书籍的编辑加工整理工作中,笔者主张对作者的一些语句不必苟求完美,就连纯学术型的文章,也应该允许作者使用一些清新脱俗的语句阐明论点,甚至于用一些口语化的句子来表明观点。每个人都有表述观点、描画世界的自由,不用刀削斧砍,整饬得如千人一面,世界是多彩的,人生更是多彩的,就应该用多彩的色调构筑世界的模样。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3]意思是说:“人的形体容貌,都是秉自然之理而生成的,这就是所谓天性;只有圣人才能尽这种自然之理,使天生的形体容貌更加充实完美,无愧于天性。”有些老作者虽然已近耄耋,却喜欢用一些诙谐轻松的笔调来陈述自己的所观所想,遇到这种稿子,就应该发挥他们的“天性”,让他们的风格笔调自成一家,不必过于斧正。

一些年轻的作者就更喜欢用时新的句子谈论自己的感触,甚至常用一些网络用语标新立异、不走寻常路,这非常符合一些年轻读者的审美兴趣,受到热捧,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秉持一种老旧的观点,认为这些语句不合时宜,而把它们改成所谓的正统规矩的词句,这样既体现不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也耗费了我们大量的精力。

二、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第二十二回中,贾母给薛宝钗办十五岁生日宴上,王熙凤说有个唱戏的小姑娘扮上妆后像一个人,大家看出来都不敢说,只有史湘云不妨头当众说出来“像林姐姐的模样儿”,贾宝玉怕林妹妹生气,急忙对史湘云使眼色,结果这一举动同时得罪了林史两位姑娘,受了夹板气,盛怒之下,结合刚听的戏文和之前看的《南华经》,写下了一段偈并填了一只“寄生草”,发泄了心中两头不讨好的不满。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4]这是《南华经》里的句子,意思是说:“有技巧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没有本事的人没有追求。吃饱了四处闲逛,就像没有被固定的小船。”

曹雪芹巧妙地用少男少女的一场口角,提出了他艺术创作的观点,就是要在生活中多花功夫运用“巧”思“巧”解,来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和困惑,但也不要弄巧成拙。这种观点反映在书籍的编辑加工整理过程中,就突出了应该充分发挥一个“巧”字,能用一个字概括修改的,就不要用两个字,语言在于精炼,不用过于拖拉。否则改出的稿子作者不满意,读者也不爱看,两头不讨好,白做无用功,自己还在中间委屈——付出的辛劳不被人认可。

《礼记·学记》曰:“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5]意思是说:“人在学习时,有的失之于贪多,有的失之于过少,有的失之于把学习看得简单,有的失之于畏难而退却。这四种过失,想法没有相同的,知道了具体的想法,然后才能挽回其所失。”在工作和学习中都要使“巧”劲,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巧学巧思巧用,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起“巧”字,《红楼梦》里还有一段相关描述,王熙凤的独女名“巧姐”,起初凤姐对这个宝贝女儿的命名是颇为纠结的,因为女儿的生日是七月初七,正当乞巧节,中国民间对这个日子出生的孩子预估命运都不好,可刘姥姥看似愚昧无知,却在这里被曹雪芹描绘成了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居然能破解困局,逢凶化吉。所以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坎坷,只要拥有学识和智慧,具备“巧”解难题的能力,就一定能破茧成蝶。

三、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贾元春荣升凤藻宫尚书后,蒙皇恩浩荡,准予省亲,贾府在自家府中,盖起了省亲别院,这日贾珍来回贾政:“园内工程俱已告竣,大老爷已瞧过了,只等老爷瞧了,或有不妥之处,再行改造,好题匾额对联。”贾政听了,沉思一会,说道:“这匾对倒是一件难事:论礼该请贵妃赐题才是。然贵妃若不亲观其景,亦难悬拟。若直待贵妃游幸时再行请题,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6]

曹雪芹借元春省亲,盖出一座大观园,还借元春精心启蒙的幼弟贾宝玉之口,给这些精致景观一一贴上了标签,说明再好的景致也要有个标题,才能使景色生辉。曹公在这里的创作思路,反映到书籍的编辑加工整理工作中,则可总结为责任编辑应该善于辨别作者在作品的名称和其中的章节题名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还要能为作者修改甚至提炼出作品名或章节名,因为好的作品不但要有好的内容,更要有好的名称和提纲挈领的章节名,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汉代郑玄在《诗谱序》中说:“此诗之大纲也。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7]优秀的文章必定有一串十分贴切的章节名,就像项链的穿绳,连接起丰富饱满的内容,犹如串起一颗颗圆润的珍珠,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荀子·劝学》说:“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8]意思是说:“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要想使读者顺利读懂作者的意图,帮助理顺作者的章节名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德国作家J.G.赫尔德在《论语言的起源》里说:“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语言。”“语言是与人类一同形成、发展和繁衍开来的。”[9]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史中,不但提升了机体功能,还创造了比其他动物更精细化的社会化语言,并通过文字方式把历代的精神财富保存下来,使后世后人能通过阅读,继承前辈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曹雪芹是中国乃至世界一位不世出的文学巨匠,他把自己的毕生心血汇聚成一部宏伟巨著《红楼梦》,不但记载了清代中期的生活片断,更是从生活的多个角度为读者提供了精彩的人文科学知识,让后人各取所需,从中汲取养分。

曹雪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作家,他博览群书、精心布局、增删十载、呕血著成。他不但自己修改无数,而且还请高水平朋友“脂砚斋”帮忙注释,给他的著作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一万个人看《红楼梦》,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观点。一个人看一万遍《红楼梦》,也会有一万种不同的感受,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笔者从事出版工作多年,又极喜爱《红楼梦》,于是“顺天之义”总结出《红楼梦》对出版业编辑加工整理工作的启示,说明文学的互通性是无边界的。《庄子·知北游》说,“万物一也”,[10]可见古代先贤早已明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11]

我们在从事编辑工作时,不但要对作者和读者认真负责,编辑出高质量的稿件,还要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多阅读、勤总结,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高水平的编辑工作者。

猜你喜欢

曹雪芹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红楼梦》的“形影叙事”与曹雪芹的自我形象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别样解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