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路径分析
2019-03-20檀晶晶黑龙江东方学院杨宝山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屠海波黑龙江东方学院
檀晶晶 黑龙江东方学院 杨宝山 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屠海波 黑龙江东方学院
一、自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因自媒体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逐步增多,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也随之扩大,掀起了社会舆论风潮。就高校网络舆情而言,由于高校管理部门对网络舆情未能引起高度重视,使得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具体体现在:
(一)网络舆情动态难以把控
大学生是活跃度较高的群体,在自媒体环境下,他们既可能对某一新闻事件产生持久性热议,也可能对某一话题朝生夕死。而高校管理部门在网络舆情管理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获取舆情信息,如座谈会、思政课、调研活动等,使得舆情信息获取难以跟上大学生的新舆情变化,导致网络舆情监测处于空白状态。在大学生群体对某一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热议时,高校通常会集中人力物力进行调查研究,听取师生代表的意见,但是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带有片面性,难以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群体的意见。高校若以片面信息为依据制定网络舆情引导、疏导和应对策略,则难以保证策略实施效果。这充分暴露出高校缺乏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无法动态掌握网络舆情信息。
(二)突发网络舆情应对不及时
自媒体环境下,学生成为了高校网络舆情发布者,他们往往会借助自媒体平台发布学校中发生的各类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而部分高校并未建立起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所以在面对突发网络舆情时措手不及,没有采用妥善的处理措施缓解舆情危机,进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如,2015年1月发生的“17 名研究生转学湖南大学事件”,在引起社会关注的情况下,爆出了“气候不适”、“饭菜太辣”、“对油画过敏”等转学原因,随着媒体的不断发酵,高校在面对突发网络舆情时仍然未进行及时妥善的应对,使得社会对校方的转学手续是否合规产生质疑,损害了高校的声誉。
(三)网络舆情主体媒介素养不高
高校大学生在传播舆情信息时,没有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判断,受“同群效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会参与到散布谣言信息的行列,易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这充分暴露出作为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媒介素养,在遇到网络舆情事件时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去分析判断问题,造成虚假信息以讹传讹,误导了社会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如,2012年邹恒甫微博炮轰“北大梦桃源”事件中,由于社会公众对邹恒甫发布的不完全信息未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没有认清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在事件通过自媒体平台快速扩散的情况下,误导了社会主流舆论,导致社会上出现了“讨伐北大”的错误倾向。
二、高校网络语言舆情传播的基本特点
(一)隐匿性与特殊性
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其在微信、微博、贴吧等平台传播舆情时不必署真实姓名,他们往往利用网名虚拟人设,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普通网民相比,大学生更关心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等方面的大事,拥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加之他们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善于运用自媒体平台来抒发情绪,所以使得这一舆论主体带有鲜明的特殊性。
(二)多元性与交互性
高校大学生来源于多个地区,深受不同地方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多元化的学生群体,他们往往对同一舆论事件能够表达出不同看法。在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能够在自媒体平台上快速获取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迅速扩散于大学生微信号、微博号、QQ 号、论坛、贴吧等网络交互平台,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扩散性和敏感性
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较强,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大学生往往会对该事件快速关注、转发和评论,在相互传播舆论信息的情况下,使得舆论信息以几何倍数式迅速扩散,带来高涨的社会舆论反响。同时,大学生倾向于关注带有敏感性的网络舆情事件,并对事件发表言论。如,2017年3月26日的山东“辱母杀人案”,大学生快速转发信息,发表大量言论,据统计共有451361 条微博,24354 篇微信文章,引发了全社会对该事件的关注。
(四)互动性和即时性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学生在接收到舆情信息后,可通过自媒体平台立即转发出去,使得舆情传播带有较强的即时性。同时,学生在发布和转发舆情信息时,还可与其他信息接收者、传播者,甚至是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互动交流。如,学生经常利用微博中的@功能,针对某些事件@相关部门,要求相关部门做出正面回应。
(五)分散性和复杂性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纷繁复杂,既涉及社会重大时事要闻、热点焦点事件以及敏感性话题,又涉及学校管理问题、教育问题以及教育政策法规。针对同一网络舆情事件,大学生往往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部分大学生的判断力、理性思维能力和社会阅历不足,在面对带有煽动性、观念错误性的舆情传播时,很难把握正确的导向,进而参与到负面舆论传播中,造成严重影响。
三、自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路径
(一)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
高校应建立起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充足地获取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对网络舆情做出快速研判,进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强对高校网络舆论的管控,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具体实施路径如下:首先,加强网络舆情分析。高校要加强校园论坛信息管理,运用信息检索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先进技术,建立网络舆论分析系统,由被动式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过渡到主动式的网络舆情疏导,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全面监测。其次,构建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高校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微博平台、微信平台、校园网、贴吧、师生论坛、QQ 群等网络交流平台上传播的信息,充分考虑舆情发布者、舆情参与者、舆情内容、舆情传播媒介、舆情生长度等因素,建立起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尽量量化各项指标,针对突发性舆情事件进行预警。再次,建立舆情热点事件数据库。高校应分析总结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规律,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收集热点事件,建立案例库或数据库,为类似网络舆情的应对提供借鉴依据。
(二)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高校管理部门要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建立起全方位的舆情引导机制,提高高校舆论传播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营造校园内部良好的舆论氛围。在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应与时俱进建立起校园自媒体,提高学生对校园自媒体的关注度,加强校方与学生在校园自媒体平台上的互动,使校园自媒体平台成为表达学生诉求、反馈舆情信息的重要渠道。具体实施路径如下:首先,畅通信息交流。高校要借助校园自媒体做好社会信息推动工作,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向学生传达正确观点,避免不良舆情的产生。同时,高校还要及时更新信息,实现信息高度共享,允许学生在校园自媒体平台表达看法,与校方进行互动交流。其次,设立校园新闻发言人。校园新闻发言人既要选择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良好思想素养、丰富专业知识的校领导,又要选择优秀的大学生群体代表。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新闻发言人要对各类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有事实根据地解答来自师生、媒体以及政府部门的疑问,从而保证新闻发言人的公信力。再次,传播校园正能量。高校要通过校园网站、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校报、校广播、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传播校园正能量事件,及时回应、说明、解释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校园舆情进行有效引导。
(三)借助多方力量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应借助多方力量化解危机,避免负面舆情对高校造成不良影响,增强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力。具体实践路径如下:其一,发挥学校宣传阵地作用。高校应利用自己的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宣传栏等传播途径,抢占网络舆情应对的制高点,在发生舆情事件时进行正确引导,最大程度地降低舆情产生的负面影响。高校领导要利用学校宣传平台进行发言,以正视听,提高舆论传播的公信力。其二,发挥骨干学生作用。高校要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骨干学生,帮助骨干学生树立在其他学生心中的榜样力量,一旦发生网络舆情事件,高校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骨干学生的辐射力量,积极配合高校做好舆情引导工作,让广大学生逐步认同骨干学生的观点和态度,缓解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效应。其三,借助政府和媒体的力量。高校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由政府部门发布权威性的信息,防止事态恶化。高校还可以借助知名媒体的力量,发布主流信息,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有效化解危机。
(四)提高网络舆情主体的媒介素养
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学生和高校管理部门工作者是网络舆情的主体,为了提高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能力,高校应重视对网络舆情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从根源处减少负面舆论、不实言论的扩散传播。具体实践路径如下:首先,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高校要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政策形势教育结合起来,在相关课程上讲解分析网络舆情案例,让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审视网络舆论,摆正自己的立场,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和舆论思辨能力。其次,组织多样化的活动。高校可邀请媒体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媒介知识,引导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判断舆论事件。同时,高校还可组织热点事件辩论、网络倡议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再次,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管理者的专业培训。高校要对网络舆情管理者进行培训教育,使其掌握传播学理论知识,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危机研判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运用新媒体工具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从而确保高校有效管控网络舆情。
四、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利用自媒体平台成为了舆情信息的接收者、传播者和发布者,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管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性。高校管理部门要认清网络舆情传播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视程度,构建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有效控制负面舆情和不实言论的传播,从而肃清校园网络传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