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美术类专业双创人才的培养探究
2019-03-20刘林刘行湘潭大学
刘林 刘行 湘潭大学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8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0%。其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8%。艺术学学科就业率下降较多,其中美术类专业中的绘画专业在2019年被评为就业“红牌”专业。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手段之一的艺术教育,并未在高等教育中形成一个全方位且有效的培养体系。高校作为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充分认识和运用“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资源,与双创相结合,抓住机遇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一、高校美术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双创教育的主体
在性别构成上,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中女生比例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相比男生,女生的双创意识较淡薄,就业偏向于安稳工作;美术类专业学生采取文化加专业成绩按比例录取,专业性强,但缺乏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美术类专业双创培养案例多,但成功率不高。创业实践过程中的不稳定性,让学生创业热情降低。
(二)双创教育的形式
美术类专业双创形式单一化,缺乏实践性。高校通过在学生毕业前一两年开设双创课程、举办就业规划问答、辅导沙龙等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方式,在美术类实践基地建设、美术类双创项目运营、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上还有很大的空间。
(三)双创的教育氛围
美术类专业学科结构单一,培养路径较为局限,且自古以来求稳的社会工作观念,双创氛围营造难度大。教师参与度不够,缺乏引导性。双创教师多为高校辅导员或专业教师,缺乏双创系统性理论,除具备双创知识外,还要有经济学、管理学等跨学科的知识。
二、高校美术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途径
(一)发挥专业优势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的号召,让双创人才培养发挥美术类专业优势的同时,有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的支撑,又有跨学科专业的合作。美术类专业学生思维活跃,有创造力,对前卫、时尚的事物接受度高,双创视角更加新颖。与其他学科合作探讨,将双创与中国的艺术文化融合在一起。
(二)双创全程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美术类专业学生思维开阔,追求理想化,良好的品质是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所以在思想教育方面,针对双创的教育要全程服务于学生,贯穿整个大学过程,形成长期性、系统性、延续性的培养方式。
(三)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团队
建立多元化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美术类双创教育正朝着多学科综合发展,不同类别的专业培养课程应有所区别。在理论课程中注重就业创业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双创课程在必修课中的比重。落实“双创”比赛的开展。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高校举办的“创青春”、“挑战杯”等双创大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经验,为学生创业提供路径和技术支持,构建高校双创课程立体化体系建设。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美术类教师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校内聘请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以美术类教师为主,其他专业教师为辅,跨学科指导。校外聘请专业性双创教育指导教师现场授课,配合采用“互联网+”模式下,利用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的网络远程教学模式,使高校双创教育得以圆满实现。
(四)建立双创生态系统
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倚靠几个“双创”项目和实践基地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要通过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和校内资源营造良性的双创生态环境。美术类专业的双创的生态系统应是高度开放的,为创业者提供设计、技术创新、团队搭建、资金支持和产业化等多方面支撑,以宽松的创业环境,打造双创人才集聚地。社会各界统筹搭建专业的创业孵化平台,为市场提供新动能。
三、“互联网+”视域下对美术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影响
第一,增加创业机会。“互联网+”是新思维的创业模式,可以和美术类专业高度契合,除新兴行业的发展,还能在多重领域带动传统艺术行业的发展,能开展就业创业信息的资源共享,缓解美术类专业人才都涌向发达一线城市,给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便利。第二,降低创业门槛。“互联网+”模式下,学生可成为创业主力军。对于创业前期资金不足的毕业生来说,解决了创业启动问题,降低风险成本,创业活力高涨。第三,提供创业平台。依托“互联网+”建立创业平台,构建线上双创生态系统,通过平台沟通对话,寻找美术行业先行者、创业者、投资者等。第四,传统的创业经验难以复制和借鉴。美术类专业中的新兴行业借助“互联网+”发展迅速,而传统艺术产业难以消化,发展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