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刀光剑影下的银幕幻视奇观
——论国内武侠电影特技与特效的发展

2019-03-20吴泊辛

传媒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特技武侠

吴泊辛

(沈阳城市学院影视传媒学院,辽宁 沈阳 110112)

中国武侠电影在中国电影甚至世界电影发展历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武侠电影以其繁杂精彩的动作设计和天马行空的零重力功夫让世界观众折服。这些奇观化的武术功夫都是通过运用各种特技、特效设计结合上去的创意。其中最早的中国武侠电影运用特技,之后运用电脑特效。这一现状与中国武侠电影导演对于特技的把控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武侠电影开始在国内出现,将武侠文化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出来。本文直接展示国内武侠电影特效的发展历程,而以徐克导演拍摄的电影为主要分析对象,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一个大的跨步,独有的刀光剑影特效在亚洲一时沸腾,对武侠电影发展历程的研究是对该行业的一个全面性的透彻了解,同样也在当代历史背景之下分析其现状和前景,促进国内武侠电影的更好发展,提升中国武侠电影在世界整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不仅如此,由于本文作者专业为影视美术设计,本篇论文是从电影画面、美术角度出发考虑的特技特效设计。因此,本文在不同的造型方向有不一样的独到见解,展示了在道具上和后期动画上的过程与方法,可以说这个方向论文比较少,有一定研究和总结价值。那么,下面就请读者随作者一同进入中国武侠电影制作的领域探索吧!

一、中国武侠电影

中国武侠的传承,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古有记载。可以从我国传记《刺客传》中看到最早的武侠精神却没有光怪陆离的功夫,而仅仅是一种忠义侠情的精神。且根据各自不同的信念分为:以仁爱为理念的儒侠,以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的道侠,以慈悲为处世理念的佛侠,甚至有以自我为中心,相信自己的称为无侠。武侠文化通常以不同类型的侠士为主,以其超乎想象的搏斗技巧为特点来阐述侠士舍己为人,重情重义的精神。

所以,尽管中国人不管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是受过中华文化影响的人基本上都会对武侠文化产生一种独特的情愫,尤其是在武侠文化中的除暴安良,诚实守信、侠义心肠、义薄云天、知恩图报,这些武侠精神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模仿,武侠文化早已作为独特的中国文化象征而举目世界。

武侠小说在中国武侠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不管是戏剧,还是宋元话本,都跟小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种种关系,很多戏剧的诞生都是以小说为蓝本改编而成的,但是也有根据传记、实录创作的戏剧逐步成为小说的题材,为小说提供了参考和范例。大家都知道唐人传奇是武侠小说的鼻祖,唐代国力强盛,繁荣昌盛,随着唐代的一步步发展,进而使传奇小说更为广泛流传。

武侠文化是武侠小说的发源,在文化的传承中,历朝历代的人的侠义行为和重情重义,种种文学故事都是以它为背景,所以武侠文化能够真正地流传至今。武侠文化除了有小说的形式,比如还有诗歌、戏剧与电影,这都是之后一步一步慢慢演变而成的,它所采取的方法是纪实、传奇和抒情,后来被人们用新的观点和形式一步一步不断地改编和新造,例如“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被后人改编成多个版本,有侧重于武侠的也就成为武侠小说了,当然导演陈凯歌将这一故事加以改变,更加深入地进行了创作之后翻拍成了电影。

中国武侠电影是就武侠小说展开的,常常依托某个历史时代作为创作背景进行创作的电影作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些为大众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如岳飞、成吉思汗、朱元璋等,出现在复杂纷乱的江湖争斗之中,与大众集体记忆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形成呼应。与此同时,行走江湖的英雄侠士也置身于人们所熟悉的历史语境之中,引导着怀揣文化集体记忆的观众悄然走进武侠世界的快意恩仇之中,融入侠士生活的大起大落之中,沉浸于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从而使他们获得某种替代性的心理满足。这种根植于历史沃土之中的武侠文化,往往绕不开对家与国关系的探讨。中国武侠电影在侠义和重义氛围浓厚的历史背景之下,加上现代化的不断更新有了新的含义,而中国武侠电影直接反映了侠士的精神。

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戏曲中的四种不同的角色之分鲜明的体现了侠士不同的种种特性,好坏之分,相对较鲜明,联想至武侠电影当中以侠士的风范,正面的人物形象和与之抗衡的反面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中国戏曲当中的功夫情节更是在武侠电影中得以延伸,武侠电影的动作设计受到戏曲功夫逻辑思维很大的影响,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武侠电影动作设计表演成分和杂耍成分代表了戏曲对武侠电影的影响。

武打片《定军山》里面的舞刀弄枪,就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武侠电影。史东山1927年拍摄的《王氏四侠》,逐渐确立的武侠片的基本元素;1927年末,友谊影片公司推出的影片《儿女英雄》,集武侠英雄与武功打斗于一体,标志着中国武侠电影的正式诞生。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推动了神怪武侠片的兴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武侠热;1939年的《木兰从军》代表了古装片这一热潮;1941年的《侠盗锦毛鼠》和1948年的《方世玉与苗翠花》呈现了中国武侠文化的核心;1966年的《虎侠歼仇》被认为是新武侠世纪的真正开门之作;到1972年以后的《精武门》《死亡游戏》、李小龙的《唐山大兄》等代表着功夫武侠片的黄金时期;1982年的影片《少林寺》之后武侠片在内陆逐渐开始发展;八十年代末由徐克导演的《蝶变》再到后来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直到《人间道》和《道道道》代表着神怪武侠片达到了巅峰时期;1990年的《笑傲江湖》展现了不一样的视觉语言,这也预示着中国武侠电影特效的即将出现,2000年再次以一部《顺流逆流》吸引大众的关注,九十年代到新千年之间,可以说是武侠电影大发展的时期,无论港澳台还是大陆,创作出来一大批经典大作,可以说是世界电影中不同寻常的宝石。在这里,有徐克导演的影片体现特技、特效,《新龙门客栈》《青蛇》《碧血剑》《黄飞鸿》系列、《英雄》等等都屡次获奖。而2001年徐克的《蜀山传》,该影片是徐克风格的神魔电影,是一次视觉上的挑战,再到后来李安的《卧虎藏龙》是一部满受赞誉的武侠影片。

二、电影特技与特效

电影特技是在电影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运用物理原则改变视觉呈现的效果,使人产生错觉,也被称之为电影特技。

在电影中,人们手工制造出来的幻象和错觉,被称之为特技效果。例如:如果拍摄一场火烧宫殿的重头戏,为了节省搭建场景的时间与开支,运用电影特技制作,美术设计师制作微缩模型,用摄影机拍摄宫殿模型被火烧的镜头,使镜头达到其以假乱真的效果。所谓的影视特效,就是以先进的电脑后期合成技术来完成的。影视特技与特效让演员避免了身处于危险的拍摄环境中,而且很大程度减少了其电影的制作成本,为现在武侠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当模型需要被移动的时候,美术师还可以通过用手或者是机械装置,来驱动它们。运用手工来移动它们需要很长时间,因为模型在银幕上一秒钟内的活动,至少需要有24帧。而使用机械或者是电来移动,速度会相对的较快,但需要技术人员掌握好力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至于在拍摄时采用哪一种方式,要根据拍摄时具体情况而定。现场拍完特技制作的一部分道具之外,有时候还需要把拍摄镜头给到后期制作人员,通过电脑特技与动画制作来完成其他画面的部分。这也就是现在摄制组一般通过电影特技和电脑特效完成场景镜头的基本工作方式。

“星球大战”大家都很熟悉,基本上可以说是世界电影特效的里程碑。1977年上映的《星球大战》是电影史上有明确记录的,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使用移动动作来控制摄像机拍摄而成的电影。在这部影响深刻的电影里,导演卢卡斯还创造了很多意义远大的发明,比如:他自己发明的一个机械装置,可以把当时实拍的画面与后期合成的画面轻松地协调完成同步,就是这项装置把多少年来人们只能靠手工硬涂胶片技术的工作效率一下子提升了几十倍,这个装置的发明绝对可以说是电影发展的跨界点。

电影《阿凡达》运用了3D技术,将一部科幻的影片展现出了出彩的画面,前期对摄像机所拍摄的内容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后期调节,产生所需的影像效果,再进行多步骤合成。而3D影片的放映原理则是使用两台电影放映机同时放映,再佩戴特殊的眼镜,最终传递给人立体的画面感。

三、中国武侠电影特效的发展历程

“武”通过视听语言传达给大家,导演力图把“武”拍到神奇独特,对观众越发有吸引力,而这一视听语言的表现方式,则是由前期的拍摄、拍摄过程中的道具、到后期的剪接、特效等一步一步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来组成,他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视觉与听觉语言上的一次革命。

(一)初级阶段——神话武功(胶片染色、光效处理)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是武侠电影特效初级形成的阶段,当时大家尝试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创造功夫动作,电影上面的放飞剑、祭祀法宝等远距离攻击手段为主要,就是以神话武功为主要的对象。当时《火烧红莲寺》已经有了剑在空中飞和掌心雷及各种特技了,不过那时候的技术还是很不成熟,条件也比较苛刻,就比如武林高手斗法时放的一道剑光或者是一道白光,都只能以卡通的方式先画成,让演员先摆好施法姿势,在后期在胶片上一步一步画上一道一道的白光,从小到大,这种拍摄的方法称之为合成拍摄。后来成为了许多香港武侠片经常用到的特技,都是以美术设计为主的特技。

(二)中级阶段——刀剑对决(动作设计、镜头剪辑设计)

武侠片在二十世纪中期,就开始讲究真实性,武术的动作设计也一步一步地重视起来,影片中中距离激战的兵器以刀、剑、棍、棒为主。重点是展示侠客使用武器的技能,即“刀剑对决”为主要的特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邵逸夫萌生想法将中国的传统武术和西方的动作特技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型的武侠片,之后就出现了《大醉侠》,此电影中胡金铨化身为导演,第一次尝试快节奏的摄影剪辑技术,把武术的招数和打斗场面表现得真切实感,而且最主要的是镜头的剪接创造出了许多肉体不可能完成的打斗效果,打开了一个新节奏的创作。同时在动作指导方面,更是通过场面调度和剪辑给人强烈的美感,成为了武侠电影的一代宗师。

(三)高级阶段——视觉奇观(机械道具、威亚运用、电脑运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武术设计和武打安排的重要性达到了顶峰,不管是数量和还是质量都已经逐渐丰富,影片上的拳脚功夫都是做近身肉搏。张彻导演采用分镜头的方式拍摄武术动作,从刀光剑影慢慢地一步一步转向拳脚功夫。而因为国内社会背景的影响,特技使用的发展速度放缓了,但是之后国内引入电脑动画主导特技,不拘泥于剑术和拳法,而是把武术动作设计成种种神乎其神的视觉奇观,且使用精密的剪辑和数字化的技术,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动作,一代巨星周星驰的影片《功夫》中就把这种特效表现得超凡脱俗。

徐克导演是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特技使用狂人,他对电影新兴特技有着无限的好奇心,对其不断探索也表现在他的影片当中,1979年的《蝶变》解构了传统中国武侠电影中所有的叙事模式,改变其基本元素。到后来大家熟知的《倩女幽魂》当时使用了各种特技,比如光学、模型等数字技术与配合,比如姥姥伸出舌头与小倩的长布打斗的场面,以各项技术来突出影片的主旨,徐克对特技的纯熟使用对中国武侠电影界的特技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当下的中国武侠电影中,3D技术的水平在逐步提升。电影《智取威虎山》中运用了3D技术将一只东北虎刻画得活灵活现,这也是其电影票房成功的重大原因。武侠电影经历了从机械物理的特技到3D技术的特效,使许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画面得到了逼真重现,这一成果都归功于科学技术的融合。而在将来的中国武侠电影当中3D技术将更加完美地融入其中,逐渐突破技术的限制。

同时,3D特效技术的出现,使得观众的观影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特效技术是否会被完全淘汰?能不能满足画面?是走向更真实呈现还是更抽象写意?不管怎样,武侠电影各种风格一定会互相影响并呈现,武侠电影必将精彩纷呈、百花齐放。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武侠电影的研究,我们得知了目前特效技术的使用程度,在欣慰之余与世界高水平相比较还是会有些许担忧,还有这些中国武侠电影背后不为人知的心血与付出,让我们内心受到的冲击。中国武侠电影想要给观众们以最好的方式展示其类型电影的直观感受,必须对技术不断消化和进行二次创作。

猜你喜欢

特技武侠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The performer of bamboo drifting on the river 霓裳青山间,一苇渡绿江
巧用“特技镜头”写美文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武侠传说中的十大“神药”
你也能拍的创意照片
特技空战进行时
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