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政务新媒体存在的不足及前景探析
2019-03-20袁中锋
袁中锋
(安徽法制报,安徽 合肥 230000)
多个部门、多个地区宣布政务新媒体实现全覆盖,例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宣布全国检察机关实现新媒体“两微一端”全覆盖,北京市宣布实现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对“两微一端”的全覆盖。在完成“从无到有” “由点到面”发展目标后,未来我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的必然方向是“从建到用” “从有到优”。但当前,属性定位与职责职能的偏离、内容低俗同质与原创性的匮乏等“病症”还困扰着我国政务新媒体未来的发展。导致这些“病症”的原因有哪些?未来我国政务新媒体发展又该走怎样的路径呢?
一、当前我国政务新媒体存在的问题
(一)属性定位与职责职能的偏离
政务新媒体,是指各级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在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台上开设的政务账号或应用,以及自行开发建设的移动客户端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政务新媒体的主要功能为: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解读回应;加强政民互动,创新社会治理;突出民生事项,优化掌上服务。然而,当前很多政务媒体却只注重自身的“新媒体”角色,忽略了“政务”的属性。所发布内容多是社会热点新闻、明星八卦、心灵鸡汤、网络段子等,与职能相关的政务信息很少甚至没有。某打击防范邪教部门官方微信公众号在2019年6月17日至2019年6月23日一周时间内共发布信息38条,其中与打击防范邪教相关的信息仅5条,其他内容多为转载的社会热点新闻,涉及反腐、教育等。把与自己职责职能相关的信息“淹没”在社会热点新闻里,像这样的政务新媒体忽略了自己本应承载的政务公开、政令宣介、舆情引导等“政务”等方面的功能,却干起了专业新闻媒体的活,可谓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二)内容低俗同质与原创性的匮乏
在安徽某部门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里,众多标题含有性侵、迷奸等涉“性”词汇。以“黄、赌、毒、性、星、腥”为内容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是部分政务新媒体内容“低俗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标题党”是庸俗、低俗的另一表现。部分政务新媒体在制作标题时,采用夸张、煽动的词汇故弄玄虚或采取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方式制造悬念,文章实际内容与标题毫不相关或者联系不大。打开微信“订阅号信息”,常会发现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同一条信息。究其原因,一方面系上级主管部门为扩大某条信息的影响力,要求下级机关的政务新媒体转载;另一方面系自身原创性信息匮乏、自采能力不足等,为解决“发什么”的问题而一转了之。很多官方微信公众号仅有极少数信息系原创,绝大多数为转载。相比较而言,同质化程度县(区)乡级政务新媒体程度最高,市级次之,省级再次之。
(三)管理不规范与机制落实的不到位
一镇政府认证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一条信息没有,一国土自然资源局认证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半年仅发6条信息……作为政务新媒体,多久发一次、每次发几条,本部门或上级机关都有着明确规定,上述现象暴露出部分政务新媒体在发布机制方面还存在着管理不规范与机制落实不到位问题。据报道,湖南永州市文明办一工作人员使用政务新媒体为某明星“打call”,陕西榆林市一交警大队政务新媒体发布批评土地改革政策的言论……按照规定,政务新媒体在审核把关方面需实施“三审”制,上述现象暴露出部分政务新媒体在审核把关方面还存在着管理不规范与机制落实不到位问题。
(四)回应与互动的不足
相比较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最大特征便是互动的便捷性。承载着一定办事服务功能的政务新媒体,在互动性方面可谓肩负着更多“使命”。然而,当前很多政务新媒体却仍然是以单向传播为主,回应、互动严重不足,“只管发布,不管回复” “低互动、弱联动”现象普遍存在。以某政法机关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在《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反馈督导意见》一文后,一位网友留言:“应把督导组的电话公开,让人人都有举报到中央的机会。”然而,小编却没有回复,没有告知这位网友可以通过“12337全国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进行一键举报黑恶线索。回应互动的不足会大大降低网友对政务新媒体的体验感,久而久之该政务新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便会日渐式微。
二、当前我国政务新媒体的“病因”何在
(一)考评机制商业机构与平台掌握了话语权
为了“1万+” “10万+”,绞尽脑汁地想要琢磨出一个“震惊全网”的标题,甚至不惜蹭热点、成为“标题党”;为了“吸粉”和关注度,不惜动用红头文件下任务……与此相对应的是各种排行榜的霸屏,各种名头新媒体颁奖盛典的不断上演。近年来,部分政务新媒体为了追求阅读数、点赞数等近乎痴狂。“表层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本系统、本地区的排行榜上“独占鳌头”,“深层目的”则是把此视作为一种政绩。追求排名、视作政绩等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当前政务新媒体的各种排行榜多是由一些商业平台发布,少数虽由行政机关发布,实则也是由与其合作的商业机构考评。为了自身的影响力和“流量”利益,商业机构和平台在制定考评机制时自然是以“流量”论英雄,而不是以政务发布实际成效来评价。
(二)服务意识淡薄,没有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安徽池州市贵池区一位群众在该区政务新媒体“贵池区人民政府发布”上留言咨询,却收到了“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 “我仿佛听见了一群蚊子在嗡嗡嗡”等雷人回复。国家旅游局给予云南丽江古城景区严重警告、限期6个月整改后,丽江古城区委宣传部政务新媒体“古宣发布”就相关消息与网友互动时使用“你最好永远别来!有你不多无你不少!”等言论。不回复、“雷人”回复的背后,透视出部分政务新媒体没有真正把其当作政务公开窗口和为群众服务办事平台,没有真正通过政务新媒体来听民意、聚民智、解民忧、凝民心。没有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根源在于服务群众意识的淡薄。
(三)“复合型”人才的稀缺
政务新媒体看似简单,实则也需采写、编排、审核等程序,每个程序都需相应的专业人员。而在公务员队伍中,懂媒体、具有专业媒介素养的人员十分稀缺。现实中,政务新媒体运维人员多是行政机关通过购买劳务等方式聘用而来。实际上,政务新媒体运维人员不仅要懂得媒体知识,还需要懂得所在部门的专业知识。例如,公安机关的“小编”需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税务部门的“小编”需要懂得一定的税务知识。想要物色到兼具新媒体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显然并非易事。相比较公务员,聘用人员的薪资待遇相对较低,也致使高素质、能力强的运维人员招不到、易流失。
三、我国政务新媒体未来发展的路径
(一)回归政务本位,走为群众服务之路
政务新媒体的本质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政务信息。政务新媒体的重心不在“媒体”而是在“政务”,它的基本职能应为政务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办事服务等。未来政务新媒体的发展首先应是回到正确的属性定位上来,让政务的回归政务,把媒体的交给媒体,让公务人员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本职工作上来。回到正确属性定位后,政务新媒体应以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与办事服务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作为评价标准。不需要想方设法把自己打造成“网红”,不需要买“粉”买“赞”,只需要将群众放在心上,充分展示好自己的“网上履职能力”,就会收获网民们的点赞,就会成为真正的“网红”。
(二)关停整合,走集约化建设之路
我国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扎堆式、一哄而上的现象,并没有充分考虑是否需要、是否有运营能力。现实中,甚至有十几人的行政机关也开设了政务新媒体。然而,政务新媒体开设容易、运维难,很多单位的政务新媒体每天都面临着发不发、发什么、谁来审、谁把关等方面的运营压力。未来政务新媒体的发展还应走集约化建设之路,对当前已开始的政务新媒体实行“关停整合”。这需要上级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认真分析评估本地区、本系统的各单位是否有开设新媒体账号的需要,对于不需要开设的予以关停,对于可以整合的进行合并。例如,市级公安机关可以整合所辖县(区)公安机关的新媒体账号,县(区)级公安机关不必再开设政务新媒体账号。这样不仅可以把基层单位的公务人员从繁杂的运维工作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把分散的专业人才集中起来还可以制作出更好更快的新媒体信息产品。
(三)制定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走科学规范之路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工作具有激励、引领作用。当前,部分党政机关已将政务新媒体的运维情况纳入政务公开或宣传工作的考核评价范围,这有力促进了政务新媒体的发展。但是,当前政务新媒体的考核评价还过度注重阅读数、点赞数等。考核评价体系具有“指挥棒”作用,未来政务新媒体的发展还需要制定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政务新媒体引导走上规范发展之路。政务新媒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坚持为群众服务、为群众办事的思想,从本部门肩负的职能和实际情况出发,将公开了多少条应该公开的信息、为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等作为考评的重点。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完善还应坚持“开门考评”,拿出一定的考评分交给社会公众,让服务对象、网友来考评。考核评价体系还应引导政务新媒体严格执行发布审核制度、建立原创激励机制与留言反馈机制等,从而引导政务新媒体走向规范发展之路。
四、结语
当前我国政务新媒体存在的“病症”,系新兴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历经的,大可不必惊恐失措。发展中的“病症”还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只要我们遵循政务新媒体发展规律,坚定走好为群众服务之路、集约化建设之路、科学规范之路,我国的政务新媒体必然会成为利企便民、亮点纷呈、人民满意的“指尖上的网上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