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全媒体传播

2019-03-20赵英宇

传媒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湘西文化产业民族

孙 玮 赵英宇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湘西位于湖南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名人故居如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湘西苗族鼓舞、苗族服饰、哭嫁歌等,还有吃住行各方面具有民族乡村特色的文化习俗。针对以上文化资源,湘西地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应以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为主,并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特征形成不同形式的传播路径,在运用全媒体传播时应着重挖掘此方面的信息资源。

在当今媒介呈现融合趋势,全媒体传播成为信息传播主流,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民族文化产业的兴盛,探索湘西地区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信息传播模式尤为重要。

一、湘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信息的传统媒体传播

湘西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对游客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传统媒体对于本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信息的传播一直在进行。

(一)报纸静态的传播

在湘西地区影响力较大的是《团结报》《怀化日报》及其门下的《边城报》《湘西广播电视报》等,《团结报》其副刊涉及民俗风情与社会生活,版面较活跃,适合发布旅游信息。报纸适合理性深度的阅读,基于此,这些报纸上关于旅游的信息较多是走人文情感路线,或是旅游地相关活动的举办,以及一些民俗介绍、美食推荐、科学普及、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名人故居的宣传,以文字与图片相结合,令人印象深刻。

(二)电视动态的传播

涉及湘西的电视剧包括最早众人皆知的《乌龙山剿匪记》《湘西风云》《湘西往事》《血色湘西》等,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形象与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比较吸引具有历史情怀与战争情怀的游客关注;2017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旅游宣传节目《魅力中国城》,湘西城市参加进行竞演,新版湖南旅游宣传片也登上央视舞台,此类宣传片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影响相对较广。

(三)电影的多功能传播

1984年上映的电影《边城》取景在湘西凤凰、茶峒、永顺县,使观影者在感受爱情故事的同时深刻记住了边城小镇,极大地带动了湘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2017年首部湘西玄幻电影《彼岸花灯》还原了湘西的神秘色彩,同年上映的以扶贫为主题的电影《十八洞村》让广大观众对湘西更进一步有了认识。

二、湘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信息的网络媒体传播现状

(一)综合性门户网站的建立

湘西地区的门户网站主要分为各地政府网站、生活服务网站、娱乐资讯网站等类型,在众多的网站类型中,都有专门的旅游栏目,具体介绍了湘西旅游的各大景点。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湘西州人民政府网站,该网站有专门的“走进湘西”一栏,分为湘西概况、历史湘西山水湘西风情湘西、旅游路线三大部分,增加了互动性,能够使用户快速准确的搜集到当地的旅游信息。

(二)聚合性APP的使用

APP在湘西的运用有两种方式,一是湘西地区自主开发,主要有“掌上湘西” “大湘西” “红湘西” “玩转大湘西”等;二是借助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等第三方网络电视APP,投放关于湘西地区的旅游信息,如《烟雨凤凰》的歌曲MV在各个网络APP上流传之后,引起热烈反响,极具感染力。

(三)流量性“两微”的发展

目前湘西有众多的微信公众平台,有代表性的同时粉丝数量较多的有“湘西头条” “你好大湘西” “微湘西” “湘西生活网” “神秘湘西旅游” “湘西旅游”等。“你好大湘西”运作的相对成功,内容多样,有专门“神秘湘西”旅游信息的版块,对历史人文、美食美景、乡音乡愁、民俗风情进行分类介绍,每篇推文的阅读量平均在两三千,是目前观察到的公众号里粉丝数较多的;“微湘西”与微湘西直播同步,也与“湘西生活网”公众号湘西生活网网站同步,可以说,已经具有了信息的一次采集多次分发的迹象,针对不同用户用更加全面适合的载体传播。微博方面,湘西本地自发传播的旅游信息的账号有“湘西网” “湘西游”、个人账号“湘西小农女”等,张家界武陵源区旅游局开通的“张家界旅游”的账号粉丝数较多,达到四十几万,传播力较广。

三、湘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全媒体传播策略

(一)创新观念,形成联动机制

运用全媒体传播要进行观念上的创新,要对全媒体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利用其特征及优势使传播效果最大化。这就要求湘西地区的政府部门提供政策、资金、人才上的支持,组建全媒体传播团队,在实践中进行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探索,发挥其自上而下的带动宣传作用,政府要积极引领相关部门、各企业单位以及个人在民族文化产业信息全媒体传播中的走向,明确传播主题,以“神秘湘西”为统一口号对外传播。在信息发布之前要进行市场用户分析,了解游客对湘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印象、评价、喜好、景点开发的建议等,进行更具针对性的信息内容的编辑,达到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用户接收信息后,仍然要进行信息反馈的分析,做进一步调整,形成湘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传播的优化机制。

(二)深度融合,共同发力

湘西地区的传统媒体来说与新媒体的相融是必然趋势,因此二者必须寻找深度融合的路径,发挥优势、规避缺点,合力对湘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信息进行传播。

湘西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信息的传播要融合信息的不同表现形式,根据微信微博的特点选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信息的编辑或是几种形式的融合,能使信息精准有效地进行传播。网剧《怒晴湘西》展现的湘西形象激发了网友对湘西的想象,可见网络电视的开发与制作对旅游信息的传播很有效果。

(三)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

湘西本地的自媒体平台粉丝流量不是很多,要加强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合作,将重点放在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自媒体账号的建设上。以“神秘湘西”为主题,在微信上建设精品公众号,以原创推文为主,主要传播湘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可以分为走进湘西、人文风情、民族文化产业三类进行推文宣传。在微博上同时发布民族文化产业的图片、短视频和直播,以更直观的内容吸引用户,或是走亲民路线,强调情感共鸣。

(四)多元传播,打造视听盛宴

民族文化产业信息在形式上一定要给人美的享受,无论是图片还是视频,应独具特色,突出旅游地的优势。现今,视听相比于静态的文字图片,视频更能打动人心,文字图片千篇一律,然而通过视频可以让人有更深刻的体会,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比如《烟雨凤凰》歌曲MV以及《神秘湘西宣传片》《老司城遗址宣传片》,通过画面与音乐结合,几分钟的视频就让人深入其中,对于旅游地的感受比看多少图片与文字更加强烈,激发人的感官。因此传播湘西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信息要注重“微视频” “微宣传片”的制作。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湘西地区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视听信息的传播,利用自己的平台,以其为载体发布视频进行民族文化产业信息的宣传,通过现场直播,尤其是移动直播的盛行,是比视频更为“在场”的体验,移动直播是在移动终端上进行信息的实时发布与实时互动的平台,每一个直播场景都能使用户进行线上聚合,增加用户黏性。湘西地区可以利用这一形式,传播民族文化产业信息,比如“微湘西直播”平台,在其开通以来,年直播浏览量达几百万次,其中包括吉首国际鼓民族文化节、湘西农耕民俗民族文化节、中国湘西苗族赶秋节、十八洞苗年相亲会等活动,以声画结合的方式将湘西乡村地区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以直播的方式传播出去,吸引游客。

湘西的民族文化产业信息传播在新媒体利用上是一块短板,然而形成全媒体的传播格局必须要与新媒体进行结合并充分利用,要有观念意识,从根本上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融合中建设全媒体传播格局,在具体建设中又要明确发展趋势,借助“热点”及自媒体平台全面推广。综合各种要素,找到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最佳契合点和方法,为湘西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全媒体传播打造新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湘西文化产业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欢乐湘西
多元民族
走进湘西凤凰城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湘西 国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