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凸显科技新闻社会功能

2019-03-20

传媒论坛 2019年20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普受众

王 彦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 100022)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8日在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这都说明,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创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一、科技新闻报道现状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那么以科技为报道内容的科技新闻发展如何呢?科技新闻由于专业性强,素来显得比较高冷。不过,由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升,科技新闻常常坐冷板凳的现象已经有所改变。公民的科学素养关乎科技发展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中国科协定期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进行抽样调查,最近的一次调查是在2018年。当年9月18日发布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比3年前第九次的调查结果提高了2.27个百分点,达到了8.47%。分地区来看,上海、北京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分列第一、第二位,都超过了20%,已经进入了高水平发展阶段;紧随其后排在第三到第六位的是天津、江苏、浙江和广东,全都超过10%,另外,还有山东、福建、湖北、辽宁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位居第七到第十位。“调查还显示,互联网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公民每天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达64.6%。”①

公众对哪些科技话题最感兴趣呢?虽然网民对科学技术的关注情况不足以代表公众,但由此也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中国科协科普部、百度数据研究中心、中国科普研究所从2015年3月起共同开展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研究,并从2015年起定期发布《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2019年第一季度的报告指出,“2018年,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北斗卫星等系列热点频发,使前沿技术主题科普搜索指数年度同比跃居第一。八个科普主题按搜索指数年度同比排名为:前沿技术、健康与医疗、应急避险、信息科技、能源利用、气候与环境、食品安全、航空航天。”②这也是前沿技术主题搜索指数自2015年以来首次在八个科普主题中排在前四位。

二、科技新闻的新闻属性、知识属性、社会功能

梳理上面的科普搜索主题,笔者以为,目前的科技新闻突出的是其新闻属性和知识属性。近几年的十大国内科技新闻评选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从1995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每年都会主办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选活动,迄今已经举办了24次。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实现星地量子通信、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落成启用、C919大飞机首飞、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港珠澳大桥开通创多项工程纪录等等,都入选了近几年的十大国内科技新闻。③

诚然,科技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分支,天然地具有新闻属性,也就是让受众快速了解科技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科技新闻的知识功能则是让受众从科技新闻中获得一定的科技知识,这当中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等最为典型。这些辟谣平台一般会通过讲述科技知识或者阐述科学道理从而驳倒谣言,是科技新闻知识功能的直接体现。

这样的科技新闻报道,往往只重视新闻六要素中的五个,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过程如何,而对科技新闻的社会功能关注较少,发掘不够。“科技新闻的社会功能至少包括:让受众更加全面、科学地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社会功能、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理解,体现科学的某些基本精神,激发对科学的热情,增长对科学的判断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④

三、挖掘科技新闻社会功能

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新闻的社会功能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科技新闻要坚持贴近受众

科技新闻的知识属性,总不免让人有些望而生畏。要充分发挥科技新闻的社会功能,先决条件是要令公众接受认同,进而才能谈到培养社会的科学精神,形成自己的科学判断。首先,语言方面要通俗易懂。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曾对科技记者说过:“作为以大众为传播对象的科技新闻,必须把深奥的科技理论、专用术语,用广大读者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进行翻译、解释。善于解释,化深奥为平易,于平易之处见神奇,是写好科技新闻的关键点。”其次,内容方面要以受众为主体,贴近生活。即便是看似高大上的航天科技,其实也可以和我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存在某些关联。以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为例,遥远的太空中,航天员的衣食住行和在地球有什么不同;飞船和空间站外面一片黑暗,航天员按什么时间安排坐卧起居;空间实验室里的科学实验成果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这些问题既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相联系,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可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引起公众的兴趣。

(二)科技新闻要坚持问题导向

以往的科技新闻往往囿于成就报道的局限之中,只重成绩忽视问题,放眼望去一片繁华,缺少客观冷静的思考。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对中兴通讯出口权限禁令,这一纸禁令使中兴通讯立刻陷入困境。就在这一年,中兴通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大众普及了芯片及相关技术,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和国内的深刻反思。随后《科技日报》推出了一组“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系列报道,告诉公众,我们在某些领域也有不那么厉害的地方,某些核心技术发展的确存在问题,距离最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仍然存有差距。冷静的分析,理性的报道,让我们在为祖国科技进步感到自豪的同时,对科技现状形成自己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三)科技新闻要坚持审慎严谨

科技新闻工作者的确不是科技工作者,科技专业知识的欠缺是科技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短板,但这不应当成为我们不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托词,不应当成为我们盲目追求轰动效应的借口,不应当成为我们放弃审慎严谨态度的理由。2019年5月,《南阳日报》一篇“水氢发动机”的报道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有资深专家说,“‘水变氢’这个事绝对不可能,能量守恒定律就不允许”。由此,笔者联想到,要做到去伪存真,除了不断提升科技记者自身的科学素养外,还可以依靠外脑。除了传统的高校科研院所、科学技术协会,互联网科技发展催生出的一批科技自媒体也是很重要的一支外脑力量,另外像科学松鼠会、果壳网与微科普等专业科普网站也都可以关注。

四、结束语

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为优秀科技新闻的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未来科技新闻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从科技新闻的新闻属性,到知识属性,再到社会功能,这要求科技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深入挖掘报道内涵,推动科技新闻报道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喻思南.中国人科学素质更高了[N].人民日报,2018年9月19日。

②《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中国科协科普部、百度数据研究中心、中国科普研究所。

③2014、2015、2016、2017、2018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④翟杰全,孟青.科技新闻的社会责任及其价值取向——兼评我国媒体对“神舟”四号的报道[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科普受众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科普达人养成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