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山为伴的人
2019-03-20
有的人,把青春写在纸上,清新隽永;有的人,把岁月留在林海,深沉厚重。而我今天要讲述的,就是把青春岁月留在康县南部大山深处的林业人——吴恩胜。
吴恩胜守护的这片大山森林茂密、沟壑纵横,是甘肃为数不多森林覆盖率达到96%以上的国有林区。吴恩胜自1985年7月从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分配到阳坝林场后,已在这里工作生活了整整33年。他将毕生所学奉献于这片与世隔绝的深山,也把人生中最好的年华交付给了这片与世隔绝的深山,为林场建设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刚参加工作时,林场还是以伐木为主。吴恩胜被分配到位于场部30 公里处的董肖峪伐木林场,负责伐木和造林的设计工作。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内业工作都需要他一笔一笔亲手画出,外业工作则更加艰苦,每天需要行走几十公里。他的足迹遍布了林区每一条崎岖的山路,每条山梁沟壑的名字他都能脱口而出。这样复杂而繁琐的林业设计工作,他一干就是18年。在此期间,他参与了7 万余亩的林木采伐和造林设计工作、两次一类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为林场发展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可他也因为长年累月的加班,加之林区天气潮湿等原因,造成听力严重下降,要靠助听器才能交流。可即便如此,他也依然每天早出晚归,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随着国家正式启动天保工程,全面停止采伐工作,长江上游地域林场主要工作由木材生产转变为封山管护。针对工作重心调整,2003年,林场研究决定由吴恩胜肩负天保办工作职责。但是,当厂领导找他谈话时,他却表示愿意将回场部工作的机会让给年龄比他大一些的老同志,他说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坚守一线护林岗位。找他谈话的场领导被他这种奉献精神所感动,但当时林场多数职工文化水平较低,没上过专业学校,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的只有他。场领导从全局角度出发,耐心劝导他,在明白了场领导的良苦用心之后,他最终同意回场部工作。
从2003年到现在的15年时间里,吴恩胜共参与了天保一期、二期工程和公益林、森林抚育、封山育林、造林等项目的设计工作,3 次一类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以及1 次二类调查工作。这期间他走遍了阳坝林场33.93 万亩的管护区,克服了无数困难。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2010年的一次二类调查工作。当时康南总场已经快25年没有进行过这类调查工作了,从前的调查人员多已退休。因此,这次调查没有经验可寻,人手不够,调查工作的开展异常艰难。面对眼前的种种困难,吴恩胜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其中调查最艰难的地方,正是他曾经工作了18年的地方——董肖峪林区,一个有着5 万多亩森林资源的地方,要完成对它的调查,至少需要半个月。这期间,吴恩胜带领全体调查队员住进山里,每天起早贪黑。冬天突如其来的大雪,让调查环境更加恶劣,可凭借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熟悉,他最终带领大家踏着厚厚的积雪,顺利完成了此项调查。
在吴恩胜工作的33年里,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付诸于这片大山,为了守护好这片大山,少了对父母的照顾,少了对妻儿的陪伴。他牺牲了小家,成就了大家。他说,只要能够守护好这片森林,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多么朴实的语言,却让人肃然起敬,漫长的33年,他常与大山为伍,与虫鸣鸟兽为伴,在常人看来,他是孤独的,但他却无怨无悔,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毅然决然地守在了这里,这就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林业工作可能平凡,却绝不平庸。正是因为有了成千上万像吴恩胜这样辛勤工作的林业工作者,才使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给贫瘠的山区带来了希望和源源不断的财富。
在此致敬那些天天与静寂大山为伴,四季与风吹日晒为伍,为祖国护林事业默默奉献青春与人生的林业工作者们,是你们书写了林业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