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奥尔·保罗的悬念叙事研究
2019-03-20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悬念的叙事建构是指:“电影在叙事过程中,通过电影语言和叙事结构进行的悬念设置和结构安排。”[1]保罗在电影语言上,通过巧妙设置众多细节,达到“抛出—解答”的前后对应效果。画面偏灰冷色调呈现的湿漉漉视觉效果,既充满西班牙特色,又营造阴郁的悬念氛围。在叙事结构上,打乱故事线,集中压缩时空,有效利用台词及多重视点,将观众从被动者变为主动者,并不断进行创新。
一、限定时空
电影是一门时空艺术,导演需利用视听手段让观众进入假想中。如何在有限时空讲述精彩故事,是考验悬疑片成功与否的关键。
封闭性时空塑造是制造悬念的传统方式。在故事设定中,时间越短,空间越小,难度越大,悬念性越强。《看不见的客人》开篇将表象时间限定在蒙德里安被听证传唤前,影片结尾,又给观众展现出真正时间:在真律师抵达前,由死者母亲扮演的假律师必须拿到罪证。这一设置,使影片在“最后一分钟”依旧保持悬念,观众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有限时间内,影片围绕两人在房间对质、劳拉在密闭旅馆中被杀、大学生开车无故失踪展开,一个房间、一间密室、两人对质、两具尸体,在疑问中一层层拨开谜底。
《海市蜃楼》开篇将时间限定在暴风雨持续72小时内,关键点在于“时隔25年的难以复制性”,使观众陷入紧张与期待,继而营造出悬念。空间上除保留的“室内杀人” “隐藏尸体”外,上升至连接现实与未来的纽带,丰富整个叙事的悬念设计。
二、反转与视点
叙事结构对于悬疑片至关重要。“任何叙事都建立在两种时间性之上:被讲述事件的时间性和讲述行为本身的时间性。”[2]保罗惯用将原故事时间性打乱,巧妙铺设成讲述的时间,并以平均10分钟一次反转的频率刺激观众。《看不见的客人》中,将主线、辅线、真线、假线等互相融合,使原故事复杂化。被讲述的原故事线跨度3个月,影片讲述的故事线则发生于对质当晚,同时,将前3个月的事打乱顺序和真假,有条不紊地穿插在对话中。
“视点(又称为‘视角’)是指叙事性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点不同,代表观察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展现内容不同。影片讲述的故事中,通过蒙德里安视点、律师视点、蒙德里安假想的劳拉视点,依次展现出故事不同版本,《罗生门》般的真假事件扑面而来,让观众在真假中迷惑,并期待理清线索。
相较于前者,《海市蜃楼》是保罗在叙事的突破。前者靠巧妙铺排原有故事,以事推动发展,后者则靠人物行动,以人推动发展。因此其叙事线较为简单,但加入人物行动后,一环扣一环的情节变得复杂起来。保罗将故事放置在过去与未来可交接的时空设定中,蝴蝶效应般不断增设故事线,通过多人视点一层层解开25年的真相。其巧妙之处,在于“暴风雨”“DV机”是特殊情况下的产物,不断升级的难度使观众期待感增强,抛出层层递进的线索,将悬念保持到结束。
三、细节中的细节
悬念是“构成一部电影中有特殊意义的时刻。”悬念的抛出与解决,对悬疑片可谓至关重要。保罗影片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放置于影片的每个细节中,再将这些碎片凝聚成答案。
《看不见客人》车祸、沉车时出现第三方视角镜头,既与鹿保持呼应,又与后续说辞中的被人看到呼应。通过此类大量细节,保持前后逻辑的顺畅。《海市蜃楼》除上述用法外,还增加隐藏性设计。例如:时空改变前扔掉的火柴盒,与改变后相呼应,隐含丈夫出轨的信息。
另外,声音设计也极为注意细节,尤其台词:“注意细节,专注在细节上,答案就在你眼皮底下” “细节很重要”。既是人物对白,又仿佛借演员之口,向观众传达“注重细节”的信息,在细节中找寻真相。这使得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被动者变为主动者,观看影片成为寻找真相的过程。
四、经典的致敬
保罗从小深受希区柯克的影响,在其影片中,能看到向希区柯克致敬的意蕴。《看不见的客人》中监视器、窗户的偷窥,《海市蜃楼》中令人眩晕的台阶,更为重要的是其“以小窥大”的叙事主题。希区柯克认为悬疑片“可以被视为是对‘麻木’的人性和‘具有保护性的’文明的双重‘撞击’。”在保罗的影片中,出轨、车祸成为固有的元素,这些元素被他视为促使人物发生改变的重要瞬间,反映人性的重要时刻。在影片中,通过人物身份和选择、所叙述的故事,折射出现代社会文明中的人性,可谓是题上“以小窥大”。
五、结语
恐惧与期待,是悬疑电影吸引观众的表层。保罗在他导演生涯的前3部长片中,秉持悬疑风格,形成极具个人色彩的悬念叙事。同时他又在不断创新、不断颠覆,不断靠悬念将观众带入故事中。在此基础上,他更是通过这种表层吸引,向大众传达出深一步关于现代文明下社会的种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