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和利用乡土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019-03-20朱新中

成功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精神

朱新中

焦作市马村区张弓学校 河南焦作 454000

国无德不立,人无德不兴。现如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文化关乎基因、关乎动力、关乎生态、关乎灵魂。只有解决了文化发展问题,才能够解决其它领域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从这个层面来看,将传统文化作为终身教育的内容,让它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无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站在新时代的讲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开发和利用乡土传统文化是引导学生了解家乡人文历史民族风情、陶冶美好情操、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

我们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张弓学校属于一个较为偏僻的农村学校,然而这里历史悠久,乡土文化气息非常浓厚。焦作又名怀川、山阳,山阳大地有盘古开天地、华夏祖先伏羲女娲成婚、女娲补天、轩辕黄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原始社会末期,位于黄河流域中游的怀川文明就吸引着四方百族,成为华夏民族发祥地的中心地带。马村区又是商汤革命的起始地,武王伐纣的前沿根据地,后汉光武中兴的大本营,是“正始玄风”的策源地和以八封为灵魂的太极文化的产生地,是中国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脉地。马村区是大师泰斗的故里,孔子、李白、白居易、韩愈等各历史名人曾在此或游历、或隐逸、或葬归于此。魏晋时的“竹林七贤”曾在修武百家岩隐居游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焦作地区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离九朝古都洛阳较近,一直以来就是京畿之地和拱卫京师的战略要地。当年武王伐纣,武王所到之处,人们夹道欢迎,于是就有了武陟(周武王高升、兴起)、待王(等待大王)、修武(修兵练武)、安阳城(安营待阳)等地名的由来。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真实地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化,同时也反映出民族的心态和风俗等。焦作地名正是这些文化现象的记载和反映,细嚼起来耐人寻味。

乡梓千年青史留,文化胜迹绵延久。我们张弓学校的校园内的文化墙名为《千年凝眸》,它展现的即是有关学校周围几个村乡梓文化历史典故。张弓学校地处焦作市市区东部马村区待王重镇,这方地域早在商周更迭之际,周武王率兵伐纣,路过此处,此处百姓箪食壶浆迎接武王义军。大周义军曾经在此射箭演兵,留下了千古史话。学校地处的中心区域张弓村,其名即由此而来。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方地域逢大旱之年,当地百姓饮水困难,庄稼枯萎,苦不堪言,恰逢王母娘娘从天下凡游玩来到此处,她看到此番景象便拔下头上金簪划出几泓泉水,解救百姓生活之苦。待王镇王母泉村之名即源于此美丽的传说。学校辖区的北孔庄村,相传是孔子在此问礼之处。“搭箭张弓演兵忙,吊民伐罪宏大义,孔圣问礼在我乡,王母赠泉百姓仰”,悠久的历史为学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化底蕴带来了学校浓郁强力的教育气场。

在当今面对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和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实践层面上,走出一条操作性较强适合一般学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路子显得尤为重要,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使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和精神的提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