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发展机制探究
2019-03-20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2019年上半年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从职业结构来看在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①传统高校文化的培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网络高度发展的高校环境,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化发展形势对高校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提出新的挑战。高校文化的发展应着力于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发展机制,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网络文化,培育更有利于发展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净土。
一、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现状
网络文化以其形式的便利性,传播的广泛性和内容的趣味性等多方特性在高校的土壤里蒸蒸日上地发展,随着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实践化操作要求越来越频繁,高校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制度实施规范性引导,无形中都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向契合文化育人的目标发展。但总体来说,现阶段高校网络文化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校网络平台建设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吸引力不够
近几年来,高校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快节奏地发展起来,几乎每个高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公众号、微博号和各种网络信息平台。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同时发布规定来规范网络文明行为,再到后面密集出现的各项有关互联网用网文明的法律法规,这些因素使得各高校在发展自身网络文化的基础上尤其重视其发展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在网络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制度管理,在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的同时为高校师生提供网络安全保护,这些虽然起到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些初衷是为学生提供更好校园网络文化而集中建设的各类网络平台因为或内容或形式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时俱进,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有限,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运用校园网仅仅是为了查询成绩、填报选修和课程查询等,由于缺乏有效宣传,学生对于其他功能知之甚少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几乎没有使用。此外,校园公众号和微博等推送类平台内容大多是学校领导层面或重大会议等相关事迹报道,枯燥无味且脱离学生实际需求,这类平台对学生吸引力低,有甚者还被一些学生当作接收网络文化的累赘和负担。网络是没有边界没有围栏的“社会”,充斥着瞬息万变的各种资讯,高校仅仅想通过严格控制制度管理来搭建一个合规的平台,而不重视对内容的有效引导,不能持续注入能吸引学生的文化资源,这种高校网络平台的建设显然是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的。
(二)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滞后
当前高校虽然都有建立相关的网络管理部门,但管理业务相对分散。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被放置在繁重的校园网络设施设备建设与维护任务上。高校网络管理工作者依然偏向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建立起专门专业校园网络文化队伍,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也大多是外包给专业公司,通过机械操作和测试可供师生简单使用即可。校园网络文化队伍网络专业水平能力有的甚至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当校园网络出现故障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网络专业知识和现代网络技术相关培训,对存在的故障不能及时地进行修复,这就间接地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净化与发展产生了阻碍。
(三)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繁杂,文化育人的针对性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的学情特点,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便利的条件从网络上获得各种资源,这些开放又缺乏系统性的文化内容中容易裹挟着大量不健康的信息。比如,封建迷信、拜金主义和虚假言论等内容,这些消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系好第一个纽扣”的大学生同处于一个校园文化的氛围中,无疑与文化育人和文化化人的目标是相违背的。首先,部分网络文化缺少正能量,它们站在勤劳、善良、勤俭节约等传统优良文化美德的对立面,例如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和各大直播平台为追求所谓的高点击率所呈现的网红文化、“宅”文化和“丧”文化等,这些无意义甚至有害的网络文化在校园里传播不但占用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还侵蚀和误导学生,使他们在本该积极奋斗的青春岁月里缺乏上进心,贪图享乐、急于求成。其次,国外不良文化也在网络的掩护下慢慢渗透进校园,将西方激进的“自由” “民主”思想带入校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反感于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形式,企图消解学生的爱国主义等,转而追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高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时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现今的网络时代,通过网络与教育客体互动学习,应有针对性地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进行有效筛查,突出文化育人的价值,搭建起能促进学生有序发展的校园网络文化。
二、高校网络文化净化与发展机制探究
丰富的形式极大扩充高校网络文化的类型,其中好坏参半内容冲击以往以单一化和模式化传授传统文化的高校文化模式,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文化体验的同时,也对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净化提出更高要求,高校需要在加强学生自我教育、高校网络文化的运用和研究和传统文化融合等多方面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一)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提高网络文化素养
学生是高校网络文化接受和传播的核心力量,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由于网络素质教育不扎实和学生自身的自控力等因素,比较容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出现攻击性言论或虚假行为。高校必须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文化,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认知,向学生宣传和普及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制定学生网络素养培训计划,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高校除了传授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也要创造一个有益的网络环境,对高校网络文化实行有效监督,及时过滤一些有害信息,给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空间。让学生意识到网络并非无限自由的工具,从内需上推动和谐有序发展高校网络文化的要求,才能在日常使用中助推网络文化向文明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发展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研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高校都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信息化建设,重视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组织和管理,但要想高校网络文化能持续健康地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就要转换观念,有节奏地宣传网络文化研究的重要性,高校加大力度支持鼓励高校网络文化的运用和研究,高校网络文化工作者在把握网络文化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查或学习相关理论等方法把握现阶段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重难点,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系统性研究,通过交流培训提升对网络文化的研究水平。通过实践来验证研究成果是否能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的有序发展,促进高校网络文化队伍的建设。
(三)携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
优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应该根植于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不断挖掘,无论是线上的网络文化还是过去传统文化单一的线下传播方式都因摒弃两者间过分清晰的界限,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范畴中,将网络文化具备的各种优势散发出来,融合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打造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研究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利用网络的灵活性,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比如,开发以某个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小游戏,通过网络平台组织赏析或记忆诗词散文等竞赛活动,不但可以改善因沉溺于网络而在日渐下降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和积极乐观的精神,还可以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力。
三、结语
互联网+文化时代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带来许多便利,网络的使用率和覆盖率不断攀升助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同时,应重视结合网络文化道德教育,携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运用,扩展高校文化建设的渠道,使日益发展的教育信息化不断为高校网络文化发展所用,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注释:
①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