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环境下财政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问题探讨
——以JQ市为例
2019-03-20杜亚强黄德全
■/ 杜亚强 黄德全
一、JQ市金融业态及民营、小微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JQ市民营及小微企业基本情况
2018年,JQ市民营、小微企业新增注册数0.5万户,2018 年底民营、小微企业总数为2.57 万户,2019 年底民营、小微企业预计达到2.9 万户左右。截止2018 年底,内资企业实有2618 户,注册资金238.78亿元,户数同比增长2.63%,注册资金同比持平。私营企业实有23063 户,注册资金1274.92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48%和16.01%。外商投资企业实有123户,注册资金11377.30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7.9%,6.7%。个体工商户实有73294 户,注册资金71.6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68%,15.83%。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4101户,出资总额94.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02%,8.5%。2018 年以来,该市出台了多项措施,着力破解民营企业发展痛点难点问题,全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民营和小微企业蓬勃发展,为JQ 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和创造力。2018 年,JQ 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50.7%,对经济贡献率达81.2%。
(二)JQ市金融业态发展及金融服务情况
1.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止目前,JQ 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9 家,机构(网点)数量336个。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甘肃银行、农村信用社5 家银行分支机构涵盖到7 个县(市、区),其中:农信社系统营业网点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并延伸到了部分村(组)。并有5个县(市、区)的农信社先后改制成为农商银行。证券业金融机构4家,期货机构2 家。保险业金融机构26 家,服务网点76个。
2.银行业信贷总量逐年增长。截至2019 年6月末,JQ市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21.05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较年初增加71.05亿元,增长7.48%,较上年同期增加90.99亿元,增长9.78%。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86.04亿元,较年初增加12.89亿元,增长1.67%,较上年同期增加16.67 亿元,增长2.17%。存贷比76.98%。
3.地方非银金融机构稳步发展。全市现有小额贷款公司51 家,至2019 年6 月末,累计发放贷款329 笔,贷款余额14.77 亿元。担保公司24 家,上半年新增担保额4.58亿元,在保户数912户,在保责任余额8.52亿元。典当行10家(含分支机构1家),典当总额3046.65 万元,其中:动产2617.86 万元,房地产428.79万元。
(三)JQ 市财政支持民营企业及小微企业基本情况
1.设立创业担保基金,持续开展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截止2018年底,全市创业贷款担保基金余额1.6 亿元,撬动相关银行累计向340 户小微企业发放财政全额贴息创业担保贷款4.7亿元。
2.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助力民营和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题。积极引导融资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提供担保增信服务,破解融资难的问题。至2019年6月末,全市24家融资担保公司在保户数163户,当年累计新增担保额3.49亿元,在保责任余额5.86 亿元,其中:省级担保公司JQ 分公司在保责任余额4.74亿元。
3.完善县级风险补偿机制,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在市县财政共同筹集1亿元资本金与甘肃金控集团合作设立JQ 融资担保公司的同时,全力筹措资金建立和完善县级风险补偿机制。截止2019 年6 月底,全市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县级风险补偿金8500万元,引导各金融机构为循环农业、清洁能源、文化旅游、装备制造、通道物流、军民融合、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数据信息、中医中药等“十大生态产业”和高效蔬菜、现代制种、名优林果、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牧等“五大优势产业”提供融资支持。甘肃金控JQ 融资担保公司已完成尽职调查并纳入担保项目库小微企业104 户,拟担保金额22.88亿元,累计向38户小微企业出具正式担保函,担保金额6.33亿元,合作银行为32户小微企业放款2.813亿万元。助推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落实财政奖补政策,鼓励担保机构为企业增信融资。在认真落实融资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和准备金税前扣除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主要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担保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2018年,对经营正常、专注普惠领域、综合费率保持在2%以内的JQ市信用担保公司给予了财政奖励21.9万元。
5.完善制度机制,为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支撑。JQ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促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对支持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宣传报道的工作方案》,利用各种手段大张旗鼓进行政策宣传,全社会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制定并落实《JQ市激励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2018年度对符合条件的10个类别、47个奖项、38户企业共奖励资金2397万元,极大鼓舞了全市工业企业做强实业守正出新的信心。
二、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情况
(一)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状况
2018 年末,JQ 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86.97 亿元,2019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97.65 亿元,较年初增加10.68 亿元,同比增加19.92 亿元。2018 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加36.87 亿元,贷款增量占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为198.55%。2018 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为14469 户,较年初增加10056 户,2019 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8762 户,较年初增加4293户,增长29.67%,同比增加6390 户,增长51.65%。2019 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2.2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9.73 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5.63%,高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23.46个百分点。
(二)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状况
2018 年,JQ 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7.68%,较年初下降0.26 个百分点。2019 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7.22%,较年初下降0.46 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75 个百分点。2018 年,普惠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为5.80 亿元,较年初增加2.02 亿元。2019 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7.06 亿元,较年初增加1.26 亿元,增长21.77%,同比增加1.40 亿元,增长24.67%。2018 年,普惠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为6.67%,较年初下降0.88 个百分点。2019 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7.23%,较年初上升0.56 个百分点,增速8.45%,同比下降0.06 个百分点,降速0.76%。
(三)完善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情况
近年来,JQ 市政府把融资担保作为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主动适应融资担保行业改革转型要求,充分利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聚焦主业、经营规范、实力较强、信誉较好、影响力较大的优势,突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推动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基础,民营融资担保机构为补充的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担保服务体系。2018 年底,JQ 市共有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7家,其中:省级担保公司分支机构1家(甘肃省融资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JQ分公司),省级担保公司在酒运营中心1 家(甘肃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JQ 运营中心),市县两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5 家注册资本3 亿元,较2017年增加1户3000万元。2019年2月,JQ市政府出资1亿元与甘肃金控融资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的甘肃金控JQ 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4 亿元。至目前,JQ 市共有政策性担保机构8家,合计注册资本7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4亿元,增长133.33%。截止2018 年末,全市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在保户数144 户,在保余额3.45 亿元。2019 年底预计全市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在保户数达到190 户,在保余额达到11 亿元。截止2018 年末,全市银行承担20%及以上风险的担保贷款余额240万元,2019年底预计达到5000万元。截止2018年末,全市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1.8倍,预计2019年底为2.2倍。
(四)金融综合服务及创新情况
JQ市地方党委、政府非常重视金融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先后制定了《JQ 市普惠金融发展规划职责分工和分年目标》、《进一步优化金融信贷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和《金融支持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金融监管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2018 年JQ 市货币信贷政策落实指导意见》、《2019 年JQ 市货币信贷政策落实指导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等10 项政策措施,同时为化解民营和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JQ人行向全市民营及小微企业编印了《金融支持民营和小徵企业政策服务手册》、《JQ市金融机构普惠金融创新产品汇编》和《JQ市绿色金融典型案例汇编》服务性手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三农”、小微企业、县域经济、扶贫、少数民族发展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资源引导作用,因地制宜,为民企融资创造更适宜的环境,给民营经济一个“竞争中性”环境,消除对民营经济的各种隐性融资壁垒,切实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同时,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至目前,全市7 县(市、区)已实现个人信用报告自助查询机全覆盖,消除了少数民族地区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空白,打通了金融消费者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不断拓宽征信查询渠道,积极推广个人信用报告互联网查询和网银查询,切实提高征信服务的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采集、信用评价和应用机制,持续推进信用企业培育和评选,对评定的信用企业在信贷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上予以政策优惠。2019年上半年,全市累计纳入小微企业信用档案20012 户,其中:3776 户小微企业取得银行授信意向,3754 户小微企业取得银行融资,累计获得信贷支持466.77亿元。积极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推广信用村集体授信模式,扩大信用评级在信贷领域的应用。加快甘肃省农(牧)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不断拓展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档范围,开展与信贷授信相挂钩的农户信用评价,促进发展以惠农卡、贷款证为载体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2019 年上半年,全市共评定信用乡(镇)31 个,信用村248 个,建立农户信用档案158992 户,评定信用户146680 户,累计为信用农户发放贷款439.71亿元。
三、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意愿不高
在经济扶持下行的大环境下,由于地区经济结构单一,民营和小微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会更加突显,银行业支持普惠型小微企业意愿降低。JQ市经济主要以农业和农业相关产业为主,虽然农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大,但是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规模大,涉及参与人数较多,影响力广泛。其中大部分小微企业都是经营农业和批发零售业相关产业,一旦出现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化解难度大。目前在经营未有明显改善的大背景下,部分机构已经出现不敢贷、不愿贷的现象,改善或者彻底扭转此类情况的成本相对较高。受风险持续暴露的影响,部分机构对新下发的相关政策有误解和抵触情绪,金融机构支持意愿降低,社会投资信心不足,这是当前最大的风险。
(二)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能力较弱
截止2019 年6 月,JQ 市各县(市、区)共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风险补偿金8500万元,引导各金融机构为循环农业、清洁能源、文化旅游、装备制造、通道物流、军民融合、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数据信息、中医中药等“十大生态产业”和高效蔬菜、现代制种、名优林果、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牧等“五大优势产业”提供融资支持。但总体来说,受财力影响,建立风险补偿金总量偏小,带动能力受限。同时,JQ市目前尚未专门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尤其是在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呈逐步增加趋势下,本地实体经济急需相关专项资金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小微企业贷款投入。
(三)金融服务效率仍有待提高
贷款审批的环节多,链条长,下级行贷款审批权限过窄,多数贷款需要逐级上报,层层审批,手续复杂,不能够及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信贷服务和产品创新跟不上市场需求,部分银行信贷政策僵硬,产品单一,认可的抵押物偏少。农村金融服务滞后,农业属弱势产业,受自然灾害等客观条件影响,在农村投入大量资金形成道路、果树、大棚等资产有效抵押价值低,投资风险较大,银行参与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农业贷款担保、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影响银行支持农村贷款投放的能力和积极性。
(四)金融创新和企业融资方式单一
近年来,针对企业贷款存在的抵押难、担保难等问题,银行推出了一些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信贷融资产品,如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保理业务等,但这些新型融资产品的推广运用不够,效果不明显。一方面是企业对银行的信贷政策、信贷产品、融资条件和程序等不够了解,不知道如何办理新型融资产品,获得银行融资支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的手段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的抵押担保方式,对创新融资产品的推广进程较慢,覆盖范围较窄,新产品占比仍有广大提升空间。
(五)民营和小微企业直接融资门槛较高
目前JQ 市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部分民营小微企业以小贷公司借款、民间借贷等方式补充流动资金,致使企业背负较高的财务成本。虽然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能够提供较低成本的资金,但准入门槛较高,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具备股票或债券发行资格。同时,企业从股改到成功上市,需经过培育、辅导、审批等诸多环节,需耗费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其间花费的各类费用高达数百万元,一般的中小企业难以承担。虽然新三板扩容后,中小企业挂牌积极性有所提高,但能够通过审批的民营小微企业数量仍然较少。
(六)信用体系建设薄弱
担保公司和银行过分看重企业的抵押物和有形资产,对信贷风险把控较为严格。个别民营小微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偿债意识不强,还款意愿不高,甚至出现恶意悬空或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有的企业经营者依法守信意识较差,个人的信用不良记录导致企业总体信用下降,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贷款难度。社会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力度不够,金融司法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相关对策建议
(一)持续扩大融资规模,努力缓解融资难问题
认真落实货币信贷政策,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综合运用再贷款等多种工具,积极争取再贷款规模,为金融机构提供价格合理、期限灵活的资金支持,保证信贷供应的规模,稳定市场预期。落实普惠金融领域定向降准政策,增加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推动信贷计划单列,引导商业银行围绕小微企业贷款“两增两控”总体目标,单列小微和民营企业信贷计划,并层层细分落实责任。督促商业银行认真执行各总行出台的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与小微信贷投放挂钩激励机制,完善尽职免责办法,创新服务模式,保障业务高质量发展。
(二)合力降低融资成本,积极解决融资贵问题
全面落实国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降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促进金融机构合理定价,严格执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资金发放贷款的利率定价要求。积极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并通过降低服务成本、争取银行让利等途径,切实降低融资担保费用。全面落实关于取消和暂停商业银行部分基础金融服务收费的政策精神,严格执行“两禁两限”规定。督促有关金融机构坚决取消和查处各类违规手续费,除银团贷款外,不得向小微企业收取贷款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向小微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禁止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违规搭售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降低融资成本。在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积极促进直接融资,强化引导培育,积极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开展直接融资。支持发展潜力大、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上市、挂牌、股权转让等方式融资,积极引进设立各类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推动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提高非信贷融资占比,不断降低融资成本。
(三)全面提升融资效率,有效解决融资慢问题
引导商业银行改造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合理设定授信条件,优化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审批和发放流程。鼓励商业银行运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移动终端等新渠道,提高信贷服务便利度。鼓励大中型银行将一定额度的小微信贷业务审批权逐步下沉至县级支行,使其决策更加贴近县域市场和客户,缩短决策链条。支持地方性法人银行向社区、乡村等基层区域增设社区支行,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效率。
(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解决融资渠道少问题
对于缺乏抵押品但又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加大信用贷款及多种形式资产抵质押品的使用,积极开展土地、房产、林权、动产、股权、订单、仓单、保单、知识产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合理调整抵质押率,拓宽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对于征信记录良好、正常经营、依法纳税的企业,通过联动工商、税务等部门,积极扩展“银税互动”平台,根据企业征信、纳税记录等数据,推广使用“年审贷”、“税收贷”等产品。对于拥有知识产权的科创类企业,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专利权等质押贷款。对于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的民营和小微企业,按照相关续贷监管要求,加强续贷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简化续贷办理流程,支持正常经营的企业融资周转“无缝衔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贷款期限管理,研发适合民营和小微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产品,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防止对民营企业随意减少授信、抽贷断贷“一刀切”等做法。对于应收账款占比较大的民营和小微企业,落实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推广应收账款融资平台,有效盘活企业存量资产。
(五)健全政策机制,推动解决配套措施弱问题
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国家信用担保基金、农担联盟、再担保基金出资,支持市、县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做大注册资本金规模,加速融资担保业务发展,创新业务模式,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担保增信覆盖面。建立科学高效的融资担保业务评价体系和长效的资金补充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县级政府要筹措建立风险补偿金,引导融资担保机构积极为实体经济服务,重点为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担保。稳步推进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开展,探索建立商业性和政策性相结合的保险体系。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共同探索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保险机制,深化银保企合作,探索建立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引导民营和小微企业提高信用意识,规范企业采购、付款、销售、资金回笼、银行信贷等财务操作,培育良好的信用条件。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民营和小微企业的信用融资产品。严厉打击金融领域失信行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落实财政优惠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支持,推动创业担保贷款健康发展。全面落实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调动金融机构发放相关贷款的积极性。加强政金企合作,建立完善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合作联动机制,实现金融服务团队工作常态化,推动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联动。深入开展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走访、金融产品推介、融资担保推介、政金企合作签约等多种形式的对接服务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六)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着力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建立金融数据统计及分析工作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关注类贷款、不良贷款率等指标的日常监测。加强金融债权管理,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落实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督导金融机构强化合规操作,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预防多头贷款、过度授信,采取差别化信贷政策,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加强金融机构内控制度与内部管理流程有机结合,引导金融机构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行业管理要求,坚持全覆盖、制衡性、审慎性、相匹配原则,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信息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形成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积极引导地方金融机构主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不断提高自身风险防控水平,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