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民从众心理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
2019-03-20郑润琪西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郑润琪 西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从众心理自古有之。随着我国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多,网民从众心理同时在网络显现。当某一种与网民自身利益相关的网络信息广泛传播时,网民通常会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不做真假判断的进行转发评论,从而导致大量虚假信息在网络传播,对社会正常秩序和人们正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更对网络信息传播产生巨大影响。
一、网民从众心理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
网民从众心理从传播次数、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3个方面对网络信息传播产生影响,更反作用于网民从众心理,对网民从众心理起到刺激作用。
(一)网络信息传播次数增多。这是网民从众心理对网络信息传播影响最直观的体现。网民通过电脑、手机浏览信息时,当发现某一种信息处于持续转发评论的状态,特别是在自己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持续出现的信息,人们就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加入转发的队伍,在转发的同时加入自己的观点,吸引其他阅读网络信息的网民进行转发评论,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网络信息传播次数持续增多,堵塞了网民获取其他信息的渠道,使网民失去了通过网络了解信息的兴趣。
(二)网络信息传播内容真假难辨。网民从众心理导致网络信息传播次数的增多,意味着正确的网络信息传播的同时,错误的网络信息也在网络大肆传播,就会产生错误的网络信息压倒正确的网络信息的情况。如果网民单纯依靠网络信息传播次数来作为判断信息真假的依据,特别是个别错误的网络信息引用“××专家/官员指出”等话语进行发布,加强了网民对于错误的网络信息认可度,就会出现错误的网络信息占据主流舆论的现象,使网民对于网络信息产生不信赖的认识。
(三)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增多。这里的“传播渠道增多”主要指的是信息不仅在网络传播渠道增多,更通过网下传播渠道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网络企业研发社交应用软件的力度不断加大,网民通过网络传播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展,并且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摆脱了文字的束缚,视频、语音等形式增强了事件可信度,加大了网民从众心理产生的可能性,爆发网络舆情的风险加大;另一方面,网民把网络信息放到了日常,作为交流的重要内容,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进一步增强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容易引发网下群体性事件。
二、网民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内因方面。即网民自身对于网络信息的好奇和认识的不足。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已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方式,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大大增强,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在网络得到传播,这些信息内容包罗万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而人们的知识储备具有局限性,对于超出自己认识范围的信息,网民存在认识盲区,通常会以网络主流舆论作为自己判断的主要依据,特别是网络“大V”的言论,在某种程度上网络“大V”决定着主流舆论导向,对网民处理网络信息起着关键作用。
(二)外因方面。即社会因素对于网民从众心理产生的促进作用。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网络+”产业发展迅速,交通、环保、金融、医疗、家电等行业与网络融合程度加深。个别网民和网络企业为追求点击量和经济效益,通过设置网络信息标题、在网络散布所谓的“内部消息”等方式,炒作网络信息,企图主导网络舆论,营造虚假的网络主流思想,从而达到最终目的。网民在浏览这类网络信息时,容易产生错误思想认识,把错误的网络信息作为自己认识的依据,增加了网民从众心理产生的概率。
三、引导网民正确认识网络信息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建立由网信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对网络信息监督,重点对存在炒作网络信息的行为进行识别,建立网络信息研判专家数据库,组织有关领域专家及时召开网络信息研判会议,对网络信息进行研判,形成全面的网络信息研判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权威的网络信息,避免网民被错误网络信息误导,使网民产生从众心理,爆发网络舆情事件,牢牢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
(二)加强社会宣传力度。社会宣传可以通过网上和网下两种方式进行。网民从众心理产生的根源在于网络,社会宣传应将网络宣传作为重点,在网络采取开辟专题、知识问答等形式传播正确网络信息,帮助网民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引导网民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在“12•5”普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播错误网络信息的危害性,自觉抵制传播错误网络信息的行为,动员人们自觉成为网络信息监督员。
(三)健全法律规范制度。现有的《国家安全法》等对于引导规范我国公民和网络企业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现有法律条文主要是针对事后治理,即对传播虚假网络信息的行为进行处罚,如何预防个别网民和网络企业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规范网民和网络企业的网络行为等事前和事中治理,将是我国法制建设需要重要考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