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视角下对媒介新闻职业道德的再探
2019-03-20刘桂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刘桂萍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一、关于新闻职业道德一般理解与环境现状
媒介职业道德或称新闻伦理做为道德的一种,指的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相关媒介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兴媒体不断出现,其带来的冲击加之市场化因素不断渗入都给新闻传播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下新闻传播市场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本该放在新闻首位的真相被情感和观点代替。在不断煽动着公众情绪的“反转新闻”甚至“虚假新闻”背后,我们应该认真探究媒体是否实事求是地还原了事件真相。
二、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专业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一)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的出现与不断发酵
“反转新闻”作为一种新闻现象,是指新闻剧情随着媒体对事件要素的深入调查与多维审视而经历了至少一次反转后才使事件真相最终呈现。新闻事件中每一次反转,都引导着公众意见的变化,舆论的一次次倒戈也随着真相的变幻莫测不断升温,甚至会上升到阶层之间的情绪对立。
然而,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中导致这些“反转”的罪魁祸首,其实可能是舆论场中对导向起着重要作用的任何媒体。
(二)“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影响
1.零时差的时效追求,事实核查缺位
即时乃至零时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显著特征,但是盲目追求报道速度使得新闻报道的把关与审核工作缺位。
2.新闻与信息界限模糊,“信息新闻化”
许多反转新闻发端于网络平台上普通用户自主发布的某一则信息,如2016年春节“上海女孩逃婚”事件便是由一篇网帖转化而来,由于新闻媒体的新闻线索来源很大一部分也来自网络,因而转发自媒体生成的信息而未加证实,是导致反转新闻的重要成因。
3.后真相时代,情绪胜过事实
事实与真相不再那么重要,人们更追求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陕西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中,新闻一经报道,人们不关注产妇死亡原因为何,而是一边倒的表达对于婆媳关系、婚姻亲情、女性的权利等话题的态度,新闻似乎成了一次情绪宣泄的引爆器。
4.用二次加工改变新闻的本来面目
在传者即受者的传播环境下,用户掌握着部分新闻首发和评论权,他们主动发布、了解信息,经过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解读信息后在网络上进行转发评论,对已知信息进行个人的二次加工以及二次传播使信息不断呈现出一副群体似的拼图状态,新闻自身随之发生改变。
5.信息传播方式碎片化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密集海量,而且表面化、碎片化、片假性严重,缺乏对新闻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挖掘、分析与呈现,并使得报道最终出现偏差,人们只看到事情某一面,而没有窥见全部真相,如“产妇坠楼”最初报道中只有医院一方证词,而缺乏当事人家庭的采访与事实陈述。
(三)“反转新闻”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冲突
全媒体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了,也容易淹没在无效信息的海洋之中。回看“王凤雅小朋友事件”折射出了媒体、大v 的不足之处。媒体是否核实了真实情况?是否倾听了两方意见?媒体如果没有做到这基本的两点,情绪淹没事情的真相就会成为极大的可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作为媒体,如果能够坚持新闻真实性,能够坚持新闻正义,能够一直追寻真相,为民众拨开迷雾,信任感自然会树立。
三、当代“新闻职业道德”所面临的挑战和诱惑
(一)“10 万+”的阅读量成为了媒体竞相追逐的目标所向
2018年“王凤雅小朋友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信息最初由自媒体发文爆料,该文章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一些营销号将事件中的母亲与患病女儿对立化描述,为了博得流量,将“重男轻女”“博取同情”“欺骗大众”等一系列触发公众敏感度与社会痛点的词语浓墨重彩的描写,由此这位母亲遭到网友的指责谩骂后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件最终发生了真相的反转,其母筹款并没有达到网传的15万,且将筹到的善款全部用在了医治王凤雅。
传播信息是媒体人的天职,这本应该是还原事件真相,传播关键信息的职业。为了吸引用户的眼球,增大自己媒体的名声与关注度,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对新闻事实进行篡改,还有一部分媒体人直接凭空捏造。新媒体想要一篇10 万+并不容易,所以常常会运用一些技巧,比如标题党,再比如跟热点,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些技巧的时候,请务必遵守一个媒体人最基本的原则:传播事实。
(二)新闻工作者道德自律与主体坚守意识缺失
随着公众意识的增强与媒体权力等第三方权力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公众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或积弊已久却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第一时间想到去寻找媒体、记者或者网络,试图借助媒介的力量引起大众的重视从而达到自身的某些目的。这种情况下媒体工作人员极有可能为
了新闻的独家性、敏感性从而将自己的能力与职责错位,在面对当事人的一面之词和单方面证据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从而撰写新闻。使新闻在一定情况下有了虚假的土壤,打着新闻的幌子做出以权谋私、滥用监督权等消耗媒体公信力、破坏媒体在公众心中威严形象的行为,最终也在逐渐丧失着新闻道德。
四、如何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维护媒体公信力
(一)严格遵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提升新闻时效性、真实性。新闻工作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在报道前充分调查消息源,提供充足的证据或数据支撑,禁止用噱头推断噱头的方法得出某个新闻结论。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要因为实效性而牺牲了新闻的真实性。坚决反对为了博眼球而加工和夸大新闻事件,甚至杜撰等有违新闻操守的行为。
提升新闻客观性。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不仅要确保对每一方消息源报道的全面,同时应该注意对各方消息源的公正平衡。例如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媒体应避免以记者主观情感介入新闻事件,造成有失偏颇的新闻面貌。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新闻真相呈现在受众面前。
提升新闻信息的完整性。确保新闻的“5w”的基本要素要齐全。例如,2018年12月《北京青年报》曾中发布一篇报道“小偷偷电瓶车意外身亡,车主要不要赔偿”,回归新闻稿件自身,会发现这是一条“三无”信息为依据的杜撰稿,没有时间、地点、当事人等基本信息。时隔一天,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通告,此条新闻为虚假新闻。因此,新闻全面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否则它的真实性必然受到质疑。
(二)提升和培养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认知
职业道德规范是每个新闻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且时刻在工作行为中铭记在心的基本准则,应不断向行业模范学习,提升和培养自己的认知。首先,任何情况下,新闻工作人员都应保持理性思考,确保传播的正能量,正确使用自身的舆论监督权。其次,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新闻工作人员在面对源源不断的新闻信息时更多的应是基于对事实的尊重,从实践出发探求事件真相,而不是基于某种情绪、预设或主观愿望对新闻进行报道。最后,提升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远离一味追求速度和时效的报道。
(三)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新媒体时代,焦虑的心态必须摒除,新闻工作者秉承新闻工作的核心内容:服务大众与公共利益。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要回归社会观察者的身份,用实践出真知,而不是做信息的简单拼凑者。在利益面前严控自己,以防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宣传员。坚守新闻自律,做实事求是的报道者。其次,新闻工作者作为信息流通的重要“把关人”,更应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主动引导社会流通的价值理念保持积极正面。最后,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媒体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基本出发点,提供全面、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的反转新闻或许很难彻底消失,但反转新闻的伦理失范现象会在媒介作为主体力量的推动下与受众、体制共同努力,将生态舆论环境不断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