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电影评论类节目对比分析

2019-03-20郭紫慧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放映室类节目受众

郭紫慧 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

在21世纪的新媒体语境下,电影评论类节目成为联结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重要环节。国内外电影评论类节目的层出不穷既反映了当下新媒体语境中的电影艺术的存在价值,也是电影艺术的亲民化,大众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制作精良但过于精细划分受众的西方影评类节目、老少皆宜但过于娱乐性和大众化的中国影评类节目,每一点不同似乎都可以与其背后的人文环境与诸多复杂的因素联结。

一、电影评论类节目简介

(一)电影评论类节目定义

电影评论类节目,大多是以主持人为中心,进行电影片段放映与评述的类型节目。原型来自于DVD 的导演或主创的评论音轨。但国外电影评论类节目因为有版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只放电影片段的剪辑,因而只能变成音画分离的解说形式,以电影画面的剪辑片段辅以主持人的画外音评论,形成了早期电影评论类节目的主要雏形。

(二)电影评论类节目分类

早期国内外电影评论节目大约分为三种:资讯类,鉴赏类,杂志类。大多以分版块或每期的不同主题来传达电影讯息,分享电影感悟。而现如今的大部分电影评论类节目已经不再具有明显的划分标准,多方面多角度地评赏或吐槽,成为了当下电影评论类节目的常态。

二、国内外电影评论类节目概况

(一)中国电影评论类节目现状

在众多电影评论类节目中,《第十放映室》几乎是80、90 后最早熟知也最为熟悉为的电视平台上播放的电影评论类节目。多角度的分类与归纳,多样化的专题,专业的背景解说与阐释,流畅的片段剪辑,都为电影艺术大众化的推动立下了汗马功劳。许多人因为《第十放映室》开始了解电影,开始走进影院,开始爱上电影。因为《第十放映室》对于电影艺术的平民化定位与细致的讲解,也使得很多原来并不知道电影成片过程以及镜头语言作用的观众开始认识到电影是一门特立独行的艺术,也是一门并不神秘但永远新鲜的艺术。

但在网络还并没有完全普及的那些年,《第十放映室》对于烂片的态度还稍显温吞,并没有完全直面问题所在。严格来说,曾经的《第十放映室》并不是按照一个“影评”节目来打造的,相反只是基于观众的需求,相对系统完整的介绍电影而已。[1]

但就算这样,《第十放映室》还是开拓了一个新的电影节目类型,它的成功显然激励了中国影评人对于电影评论类节目的热情。[2]《第十放映室》结束之后,原《第十放映室》的旁白龙斌推出来一台新的线上电影评论节目《龙斌大话电影》。与《第十放映室》相同的情怀,在更为开放的平台上与观众互动、更为犀利,《第十放映室》更加明确——对于电影有一定了解但并非专业的观影人群。这样的观影人群在中国观影群体里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数量。庞大的收视人群加上本身节目不错的制作水准让《龙斌大话电影》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正因为这些节目的层出不穷,才使得中国影评人不断反思自我,不断完善节目内容,不断推进中国影评类节目的发展与进步。

(二)国外电影评论类节目现状

在西方电影评论类节目的历史上,早期的广播节目是西方影评类节目的特色阶段。因为版权保护等诸多不可抗力,西方影评类节目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至少相较于电影出现的时间来说,西方影评类节目历史其实是相对短暂的。

而后来,随着苹果手机以及苹果系统的席卷,iTunes 开始出现各种音频类的非专业人士评论节目。Podcasts(iTunes 中的影音频道)作为一个电影评论音频的集散地,里面出现了大量的由各界人士表达的对于不同电影的看法。与评论音轨不用的是更为平民化的用词与更大众化的看法,让电影评论类广播开始在西方盛行至今。

Film State(Podcasts 上的原创视频电影评论类节目)是Podcasts 上比较少见的视频类节目。它的常规节目每天会先播放几部预告片,主持人会对预告片的内容以及背景故事做简单介绍并给出期望值。然后广泛关注最近业内的电影热点与相关动态。有时会穿插一些特别篇,比如排名前十的各类电影榜单,十大某类人物经典形象总结等等。这样的节目形式较为随意,但涵盖面却很广。因为短小精悍,所以很少有连篇的赘述。

但Film State(影片状态)对于电影分析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因为版权管控的问题,Film State 无法大面积播放电影剪辑视频,因而无法使观众对于大部分电影感同身受,也无法更为深入的谈论对于电影视听语言的分析。这也是大多数西方电影评论类节目的弊端所在。

不过Film State 的主持人是一个十分幽默且人格魅力强烈的人,因而也有许多粉丝为了他的冷笑话和吐槽愿意挨过没有画面的电影评论环节。

Film Spotting(同为Podcast 上的原创电影评论类节目)也是在电影播客上播放的一档节目。为了避免Film State 的问题,Film Spotting 选择在节目的末尾由两名主持人模仿一段电影中的经典对白。主持人的搞笑模仿加上观众可以由此竞猜得奖的环节使得Film Spotting 在很大程度上更为新奇和有趣。然而这样的突破也削弱了Film Spotting 的专业性,将目标群体定位于非专业人群上,安上了近似消遣娱乐的标签。

BBC(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The Story Of Film(在英国电视平台上播出的一档电影评论类专题栏目)显然定位更为严肃与专业,中文译名《电影史话》也可以看出制作人对于节目的希冀与要求。这个节目更像一部纪录片,由英国电影评论家、导演马•卡曾斯根据自己的同名著作拍摄完成,历时五年跨越六大洲,展现了近120年的电影历史与代表作品。以电影化的方式阐述电影史的发展,探索电影人如何被特定历史事件所影响,以及电影人之间的相互启发,从而评述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门类的发展进程与经过。

该节目的弊端正与上面两个节目相反,过于专业化的解答与阐释使得受众群体多集中于电影相关行业人士以及学习电影的专业类学生。而且电视平台的播放注定没有网络环境的自由,因而较为严肃与刻板的阐释,以及电影语言的广泛运用使得这个节目虽在IMDB(国外电影评论网站,与国内豆瓣电影相似)上评分很高,但看过的人却并不多。

三、国内外影评类节目比较分析

(一)技术手段不同

西方影评类节目,尤其以BBC(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诸多影评类节目来看,几乎是以电影拍摄的手段在进行创作。对于布光、摄影、配乐、解说的要求都极为严格。这类节目通常会请来电影导演指导拍摄,因而在拍摄手段、剪辑技巧等技术层面的完成度十分之高。

反观国内影评类节目在技术手段上相较于西方而言就显得过于简单和粗糙了。一般国内影评类节目使用的都是最为简单的特效制作与大众化的剪辑软件如Final Cut(专为苹果电脑设计的一款剪辑软件)之类,很难达到专业电影的制作水准,甚至不会有镜头的变换与布光解说方面的严格要求。所以对比西方影评类节目,国内影评类节目在制作的技术手段方面还是稍显落后与粗糙。

(二)内容不同

从内容上来看,中国影评类节目相较于国外,反而更加全面而多元。对于中国电影评论来说,也有外国电影节目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中国网络环境对于版权的管控相对宽松使得中国影评类节目可以在节目中加入更多的电影剪辑,使节目形式与节目内容都更加丰富与完整,更容易使观众接受,也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不需要单纯靠主持人的个人魅力来吸引观众,电影艺术本身的魅力被推向台前,使观众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深入,反而更利于电影的大众化传播的发展。尤其中国多方平台的低门槛特点让中国的电影评论节目更是层出不穷,不断耳目一新着观者的视野。

因为西方版权问题的把控使得西方电影评论类节目有一个无法越过的沟壑——无法播放大面积的电影剪辑。虽然现在网络环境的宽松使得这种情况有所改善,《诚实预告片》之类的预告片吐槽节目在西方大为盛行,但版权问题的存在仍使西方影评类节目无法像中国如《第十放映室》那样剪辑大量的正片片段,使观众感同身受。这也使得西方电影评论节目越来越趋向于两极化,过于严肃和过于戏谑,娱乐的十分娱乐,正经的十分正经,没有中间立场的存在,也找不到一个更为平衡的支点。

(三)受众划分不同

西方电影评论节目的短板——版权管控的严苛使得迫使西方电影评论类节目无法像中国电影评论类节目一样完全的大众化,必须对于收视群体进行精细的划分。然而因祸得福的是,收视人群的精细化分也使得西方电影评论类节目的制作更为精致,娱乐向的小剧场剧本也十分精良,更不用说耗时几年走遍各地拍摄的专业影评类节目,这是目前中国电影评论类节目所没有的,也是中国电影评论类节目所需要追逐与完善的。

中国影评类节目在对于受众的划分上并不如西方精细,大部分影评类节目希望以大基数观影群体作为受众人群,因而对于节目内容与制作上只能大而化之的以大部分人为基准,无法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或完全戏谑地解读。因而反倒并未有西方类型化后的电影评论节目制作的精良。

综上所述,无论中外,电影评论类节目都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以各式的姿势不断成长着,虽然西方电影评论节目存在着受众群体相对较窄,内容较为单一的缺点,但是它的制作精良与匠心所在也是它本身优厚的艺术底蕴所带来的优势所在。而中国电影评论节目虽然也存在着制作比较粗糙,专业领域比较欠缺等瑕疵,但瑕不掩瑜,中国电影评论类节目也正在向着节目类型、节目内容、节目技术的不断融合方向发展。

四、新媒体语境下国内外影评类节目的发展与前景

美国传播学学者罗伯特•考克尔在《电影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曾经提到:“通俗文化要成为大众文化,首先必须具备存储和传输的途径”。随着传统媒体的日渐式微,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的无限存储与及时传输都为电影评论类节目更好的发展与传播奠定了天时地利的基础。网络电影评论节目不断由电视播放向网络平台直播转播转变,是人们对于娱乐文化关注的产物,也正迎合了现代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快速接受能力和对于新媒体逐渐成长的依赖。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多网络电影评论节目的井喷式出现。针对半专业人士和电影类学生的节目《电影公嗨课》,编剧与影评人从不同角度解释影片的《每周影评》,包括后来《第十放映室》的延伸,每年都会定期出现的特别篇《恭贺xx年到来》的系列,以及针对非专业人士的《谷阿莫带你xx 分看完xx 电影》,《刘哔电影》等等或专业或犀利或调侃的不同性质的影评类节目。网络的受众群体更为广泛,对于电影艺术的喜爱程度更高,都成为了电影评论类节目在新媒体语境全面开花的原因。然而在这样众口难调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出一个更好的成熟的模式,为更多人所接受、认同并喜爱,成为当代中外电影评论类节目迫在眉睫的需要。

学者李道新曾经在《影视批评学》中认为随着影视的发展,创作与批评之间的沟壑也会被渐渐填平。正如早期的西方影评类节目的灵感其实来源于DVD 后附赠的导演及其他主创人员的评论音轨。这些评论音轨既有主创人员对于拍摄过程中趣事的谈论,亦有对电影画面或电影语言的阐释与梳理,这样专业人士的解读也成了电影评论类的发源——较为书面化的解读,面向业内人士。而现如今也在像扩大受众减少专业性、增强与普通观众对话的方向发展。

在各类影视制作软件不断普及的今天,李道新的话无疑在渐渐成真。批评者在节目中不断运用创作者的技法将影片进行二次创作,赋予其新的意义,也正是国内外影评类节目从出现延续至今的走向。无论恶搞还是吐槽,无论夸赞或是批评,都是节目制作者对于电影本身的一种关注与主观的注释。将这样的主观层面的意识在互联网这样的平台进行传播,必然会引起更多人对于电影艺术的注目与电影本身的关注。[3]

当然仅靠兴趣支撑,这样的节目注定无法长久。因为对于中外影评类节目来说,要想长足的发展,还是要提高制作水平与专业水准,找准观众定位,细化观影人群,同时丰富节目类型与内容,提升技术指标,拓宽运营方式,才能真正在新媒体语境下层出不穷的影评类节目中站稳脚跟,被更多人所喜爱与认识。

五、结语

随着娱乐产业高速发展,看电影成为大众娱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类活动。电影作为知觉面上的一种梦境,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感官,使人们有了对于现实生活暂时逃避的罅隙。受众广,接受程度高的特点使电影几乎成为了一种全民运动。而电影评论类节目也便应运而生,在国内外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在新媒体语境下亦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学者李道新曾经在《影视批评学》中认为随着影视的发展,创作与批评之间的沟壑也会被渐渐填平。而如今电影评论类节目也在向扩大受众减少专业性、增强与普通观众对话的方向发展。无论中外,电影评论类节目都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以各式的姿势不断成长着,虽然西方电影评论节目因为版权问题的把控出现了无法越过的沟壑——不能播放大面积的电影剪辑,因而存在着受众群体相对较窄,内容较为单一的缺点,但是它几乎是以电影拍摄的手段在进行创作。对于布光、摄影、配乐、解说的要求都极为严格的要求也是它本身优厚的艺术底蕴所带来的优势所在。而中国电影评论节目虽然也存在着制作比较粗糙,对于节目内容与制作上只能大而化之的以大部分人为基准,专业领域比较欠缺等瑕疵,但瑕不掩瑜,中国电影评论类节目也正在向着节目类型、节目内容、节目技术的不断融合方向发展,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向更为广阔的前景进发。

更 正

本刊2019年19 期第3 卷总第067 期第297页刊登“移动数字传媒应用于档案信息服务的实施策略”一文,作者:赵博,该文基金项目更正为:《移动数字传媒应用于档案信息服务的实施策略》为201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档案信息服务与移动数字终端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BTQ072)。

特此更正。

《传播力研究》杂志编辑部

猜你喜欢

放映室类节目受众
《东影@纪录》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年夜饭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