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途径研究
2019-03-20□林森
□林 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中强调“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必须在情感和理性上坚决接受和认同共同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才能顺利实现。因此,高校应该把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当作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来抓,不断探索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引导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一、高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指针。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价值观尚未定型,思维判断容易走向极端,个人的思想意识容易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追求都必须要以社会为载体。只有个人理想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相一致的时候,个人理想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正确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有机结合,以个人的奋斗目标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实现,让青春在筑梦路上大方光彩。
(二)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求。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是否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习近平在全国组织会议上指出,没有理想信念,就会精神“缺钙”,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承担起历史重任的。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做到“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清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清楚认识到自己在民族复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清楚认识到应该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刻苦专研、拼搏进取,才有资格接过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接力棒”。
(三)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在思想意识上“和平演变”的现实需要。目前大学生总体上是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但是由于目前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西方一些错误思潮的侵入,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一定的功利化问题,具体表现为看不清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向往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视而不见。这些问题决定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应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发展规律,阐明正确观点,抵制错误言论,帮助大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基础,让大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思想政治课是高校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想在大学生中宣传好、教育好,使其深入人心,离不开思想政治课主阵地的作用。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有效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内涵和价值?这是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环节。第一,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知。只有先“信业”,才能后“授业”。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知识,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自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内化成自身的品质,通过言行举止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发挥榜样力量。第二,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切实做好共同理想教育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学手段,例如围绕“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什么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内容开展主题辩论、案例分析、小组答辩等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解。第三,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教学形式,课上采用“职教云”、“课堂派”等线上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课后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定期推送《共筑中国梦》《传统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等文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习兴趣,让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知从被动灌输变成主动求索。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教育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全员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的构建对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共同理想的熏陶。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高校物质环境在某种层面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反映了高等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和价值取向。高校可以采用在校园的文化长廊布置名人警语,在宿舍区宣传栏张贴大学生自己创作的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的书画作品,在教学楼楼宇之间塑造伟人的雕像等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还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第一,高校应该在校园舆论宣传中全面渗透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在校园主流媒体(广播、网站、院报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专栏,并做好及时更新。同时树立典型,表彰先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增加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第二,积极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思想深刻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要切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在“一二·九”、改革开放纪念日、“七一”党的生日等节日前后开展纪念教育活动;借助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学生社团等平台,举办红色经典阅读、主题演讲、学术讲座等与共同理想有关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爱国热情,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转化为今后学习生活的行动指南。第三,还要注重在大学生中流行的新兴社交方式,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微信、抖音、陌陌等新社交媒体,保证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三)创建形式多样的实践课堂,在实践中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实践是思想转变为现实的必经之路,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促进大学生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只是一个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而且包括这个理想的形成、确立和追求实现的完整过程。”高校不能坐而论道,一味地指责理论灌输,应该积极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第一,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为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思想保障。第二,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走进乡镇,走进各类企事业单位,切身感受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展现的新面貌和新变化。第三,可以组建大学生宣讲团,走进基层,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帮助大学生在宣讲的过程中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大学生只有在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在实践中发现和掌握规律,合理运用方法,做到坚持不懈、努力奋进,顽强拼搏,才能把美好愿望转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