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带一路”背景下茶艺人才的培养
2019-03-20张晓菊张凌云黎海燕
张晓菊 张凌云 黎海燕
(1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63 2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1 前言
茶为国饮,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巴西200年前的中国茶到伊朗苏麻离青与青花瓷器,到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茶”已然成为“中国名片”传播世界各地。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地理位置优越、物质资源丰富,沿途世代友好、经贸交往频繁,国家高度重视、产业健康发展、受益群体广泛、惠及沿途国家等都是“一带一路”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一杯好茶,结合良种培育、规模化采收和管理、现代化加工和精制、创意性产品设计和营销,方可送至消费者手中;茶叶、丝绸、陶瓷、香料等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产品在今天的茶饮空间和茶席制作中完全融合。
2 “一带一路”对茶艺人才的特殊要求
21世纪的高职教育已经从单一的技术技能型教育向多技能、多领域、全方位的应用型、实战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培育转变。伴随“一带一路”茶产业的发展,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茶产业的转型升级等都对高职教育产业茶艺人才输出提出了巨大需求。
(一)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型教育,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培养的学生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能力,是我国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随着职业发展的普及化、职业活动的专业化,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愈加全面,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能满足当今职业岗位的需求。2017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创新创业工作中指出,“学校应适应就业新形势,把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等与社会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多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在职业教育中,“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去做的教育理念不仅在我国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认可。素有“匠心精神”的德国制造,更是将“Do it yourself”教育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基础,作为中国名片元素的“茶”在其人才培养中,亦是如此。
(二)语用能力强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官方语言53种,世界主要语系九大类在沿线国家均有体现,可谓语言资源丰富、语言状况复杂。在文化交流、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方面,来自不同背景的话语双方通常会按自己的文化观来评判对方的行为[1],这对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强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提出了极大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往往重视语言能力的学习、忽视语用能力的应用与提升,以全国高职院校学生英语A、B级考试和英语四、六级为例,考生考核项目依然停留在“听、写”方面,而在“说、读”两项依然较弱,还不能够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进行交流。以广东省近百所高职院校为例,英语课是所有高职学生的基础必修课,而专业英语课程开设者却不足一成。广东中高职院校开设的茶类专业或茶艺类课程,真正涉及茶学专业英语更是少之又少,其培养的高质量茶学专业人才在真正和国际友人沟通时,显得捉襟见肘,这在每年的广交会、茶博会等茶文化、茶经济交流中屡见不鲜。特别是广州地区,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有我国最大的茶叶市场和集散地、最广泛的饮茶人群、最浓郁的饮茶氛围;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广州承担国际商贸中心、粤港澳开放合作聚集区的角色,这些都对新时代教育战线培养输出语用能力强、跨文化交际型的茶艺人才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三)文化底蕴浓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五千年的茶叶发展史、三千年茶饮文明史、最古老的茶书记载、最多的茶书典籍、最丰富的茶产品、最全的茶生产工艺、最庞大的饮茶群体、最丰富的茶饮习俗,中国茶,名副其实的中国印象、中国名片。以茶为纽带,带动我国八千茶农致富奔小康;以文化为纽带,沟通“一带一路”沿线饮茶国家的爱茶情感,夯实“一带一路”同盟国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共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的美好画卷。
立德树人是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环节,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积极倡导并努力付诸行动的人才培育目标。“客来敬茶”、“以茶待客”是我国千百年来的迎客之道;在茶艺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一如既往地遵循此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更加开放的、社会信息化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
(四)敢于尝试、敢于拼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在“敢拼才会赢”的时代、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各大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纷纷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在推动文化交流和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人才是国家之本,创新是力量的源泉,只有敢于尝试、敢于拼搏、敢于创新,我们才能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我国的六大茶类千百样产品来自于劳动人们的创造,我们沏茶的石器、紫砂、陶瓷茶具来自于人们的创造,我们缤纷多彩的茶席、唯美意境的茶室同样来自于人们的创造。创新是能量的源泉,优质茶品种的选育需要创新、茶园的现代化管理需要创新、茶叶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创新、“互联网+”时代产品的营销和推广也需要创新,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更需要创新,可以说,目前的茶产业急需大批拥有“工匠精神”、敢于尝试、敢于拼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3 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专业茶艺人才的主阵地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是高职院校的根本定位,为顺应国际化发展新趋势,立足在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培育更优秀的专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国家脊梁人才的培育重担。我国在册登记茶企7万家,上市或挂牌茶企仅十余家,茶业总规模上千亿元,而高水平、高技能的茶艺人才不足从业者的20%,茶艺人才相对匮乏。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资源条件、教学实施效果和人才培育质量都在不断提升;国内外交流人数和培育质量、在校生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境内外认可行业或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国内外技能竞赛获奖数量等也大幅度提升,高职院校有能力成为、也应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阵地。
(一)完善教学设备,建设育人摇篮
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是承担高效率的课堂实践教学、高水平的教科研任务、多创性完成教学成果的前提条件,也是吸引和稳定人才的关键。就茶艺专业人才教育教学所需而言,公共教学楼、综合性图书馆、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区域等属常规设施;茶事接待与展演室、茶产品制作与包装室、茶叶生化质检室、茶叶营销与创客室等属必备教学场地;茶树栽培与培育室、生态茶园实践地、茶叶加工生产室、茶叶仓储与物流室、茶会接待与策划室、国学(花艺、琴艺、陶艺、工艺、香道、佛道等)训练室等属拓展性教学基地。巩固必备教学基地,加强拓展性教育基地,完善教学设备,为优秀茶艺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引进优质人才,打造精英团队
专业的师资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第一要素。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规律,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学术科研方面,要有一颗公正无私的心,勇于探索、敢于开拓。精益求精、以身作则,方显“工匠精神”。在引进师资、师资配置方面,首要审核的是教师的素养。在师资团队建设方面,采用 “雁阵战略”,即专业理论教师和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团队有序形成“人”字梯队结构,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做到“1+1>2”的团队效应。青年教师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希望,建立有效的师资培训与培养机制,让年轻教师有所学、有所为。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纳入考核,采用第三方专家评价制度,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增强学术氛围,凝练学科方向
教师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浓郁的学术氛围,学生的进步和成果,也离不开专业的建设和培育。增强学术氛围、凝练学科方向,一方面提升师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求知上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自信心,塑造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人才。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让师生拥有勇往直前的正能量,产生强大的学习欲望和创造动力,无形中营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吸引着师生在求知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在技能的学习中精益求精。同时,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规范化教学管理,让校园学术氛围自上而下逐步推进;建设特色实践基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强化专业实践和创造开发,将茶艺学科做精做细,真正做到凝练学科方向,打造专一特色。
(四)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双创优势
优化资源配置是优化职业教育发展条件、实现高职教育发展转型升级、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优化育人环境、保证教学特色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以广东两所高职院校茶艺专业为例,A院校拥有多年完善的茶艺教学经验、稳定的师资团队、但实训教学设施已使用多年,虽有整修,却依然存在不合理之处;B院校的茶艺专业为新增专业,师资队伍年轻化、教学团队经验不足、然其校内新建实训基地科学合理,使用率高。在资源配置方面,两所高校如能联手协作,则双方人才培育质量必将有所提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育工作逐步完善,我们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创业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业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业精神。如此,学生才会有过硬的创新和创业技能[3],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
4 高职院校培养茶艺人才的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校内涵建设继续深化、“双创”教育稳步推进与落实,高职教育正逐步走向成熟。高职院校是茶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伴随“一带一路”茶产业的逐步发展、结合“一带一路”茶艺人才的特殊需求,以我省茶艺专业开设和茶艺专业建设为例,提供几个茶艺人才培养途径,以作探讨。
(一)建设重点学科,促进全面提升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之一。茶艺类专业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建设需求,培养知识、技能、管理、创新水平于一体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最具我国文化特色的七大高考专业,茶艺师被称新时代高素养、懂时尚、乐健康的新兴职业,在学科建设中,更容易突出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
学科建设是人才培育、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依托和载体,重点学科的建设可以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学校综合实力良性循环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中,茶艺专业尚属于发展性阶段,缺乏应有的竞争力,集中力量突出抓好优势学科和特色技术建设,促进茶学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是茶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完善育人机制,务实有效推进
完善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常规管理,建设良好学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改善生活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完善资助体系,帮助困难学子;引进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争优创优;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真抓实干、务实有效推进。因材施教,多途径培养学生素养;竞争选拔,依托校内外专业项目或赛事提升学生协作、创造、表达能力;开展多方向的校内讲坛或第二课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升个人特长。以广东某高职院校为例,在其育人过程中,引进导师制管理,精准计划,定向培养。导师以身作则,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对“工匠精神”耳濡目染,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精神血脉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引入书院制管理,借鉴欧美house制和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新型“书院制”管理,践行“博学而雅正、业专而技精”的育人理念,将博雅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书院制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入结合,配合学分制,开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真正做到多元化、综合性的人才培养[4]。
(三)校企联合发力,共建育人平台
“校企合作”是目前中高职院校常用的一种育人模式,适应当今社会与市场的需要。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现状、项目进度、人才需求等信息资源,企业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与学校教学资源对接。实现校企资源共建、共管、共享,达到互惠互利双赢局面[5]。
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学生可在校内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工学交替,与英国高等教育体系“三明治”教育模式异曲同工;校企互动,互通有无,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双赢。“校企合作”也为教学引入真实商战数据,引进实战能力强的师资团队。广州是华南茶区的核心,也是世界大都市,在国内外知名茶企的选择中具有先天优势,校企联合发力、共建育人平台,势在必行。
(四)加强合作共赢,优化双创模式
加强高校与政府部门、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达到“共赢”。以广东某本科院校的茶艺专业和某高职院校的茶艺专业为例,本科院校的茶艺人才侧重于茶产品的研发、茶艺美学的追溯与调研;高职院校的茶艺人才侧重于茶产品的制作与营销、茶艺美学的展示与设计等。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的,人才培养基础设施也各有不同,随着两所高校在茶艺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深入互动学习,两所高校的学生在茶艺美学认知、美学创造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茶艺人才培养,要特别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或实践平台,围绕创新创业理念、技能、课题等,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知识水平的受教育者开展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6],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