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地名与茶
2019-03-20向艳向启雄向家亮
向艳 向启雄 向家亮
(巴东县农业农村局 湖北巴东 444300)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部的长江三峡中段,地处陆羽《茶经》中“巴山峡川”的核心区域,境内峡谷幽深,崇山峻岭,大小河流交错纵横。据考古发掘证实,早在二百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三峡两岸的台地上活动并生存,并创造了灿烂的史前巴文化。夏商之前为巴人祖先廪君国地,汉为巴东郡的东部,唐宋时期为巴东郡。一直以来居住着原始土著居民——土家族,旧志称为“巴人”“蛮彝”“土夷”。三峡巴人自古好茶善茶,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强大的影响力。
晋·常璩公元348年编撰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武王即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 ...盐,铁,茶,蜜,皆纳贡之。园有芳蒻,香茗,”[1]说明至少在西周初(公元前1064年),巴地茶叶已是贡品,并已有人工种植的茶园。齐粱间医学家陶弘景整理编撰的《本草经集注》[2],引录了秦汉时期托名之书《桐君采药录》的记述:“又巴东间别有真荼,火煏做卷结,为饮,亦令人不眠”,南朝·任昉所著《述异记》[3]、隋·虞世南编篡的《北堂书抄》[4]以及其后的很多古籍都记载了巴东茶。现今,民间依然沿袭着古老而独特的种茶、采茶、制茶、藏茶、艺茶、饮茶方法,土家罐罐茶更是土家巴人传统饮食文化“三绝”之一,同时,还有许多古茶园遗存于峰岭嵯峨的大山深处,这些一沟一岭、一坪一坝自古都有名字,并且很多的地名里面镶嵌着“茶”字。
长江三峡地区的大小地名多以“湾”“包”“寨”“沟”“坪”“坡”“垭”“园”“坝”等命名,这主要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有关,全县带茶字的地名有很多。仅1983年巴东县地名领导小组编撰的《湖北省巴东县地名志》记载的大小地名就有四十五处[5]。首先是“华中第一峰”——神农顶脚下的几个公社(以下均为1983年行政区划),最近的下谷坪公社,是传说中的神农植五谷之地,“建国前,这里的人民住岩洞,咽糠菜,过着衣不遮身,食不饱腹的悲惨生活。”[5]现在已经是神农架旅游特色小镇,都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自古有茶,地名志里记载的有三处,马家沟大队的“茶园包:位于下谷坪东偏北1.4公里。”[5]三投水大队的“茶园坪:位于下谷坪西北5.4公里,村处平地,产茶,故名。”[5]易家垭大队的“余家茶园:位于下谷坪南偏西5.6公里。”[5]邻近的堆子场公社,位于小神农架脚下,特产茶叶,山上多有古茶园,其孟家河大队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命名为茶园大队[5],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孟家河大队,辖区内有一个地名叫“杜家茶园:位于堆子场北偏东5.1公里”,[5]小溪大队的“茶园:位于堆子场东北5.1公里”。[5]两河口公社茅圩坪大队的“茶棚子:位于两河公社驻地东北7.3公里,90人。此处出产茶叶,早年外地换购茶叶者常住此处,故名”。[5]还有罗溪公社黄荆大队的“茶园包:位于下坝西北3.3公里”。[5]罗坪大队的“茶垭子:位于下坝东2.7公里”。[5]平阳坝公社后村大队的“茶园湾:位于沙沟北7.3公里,60人,此湾出产茶叶,故名”。[5]官渡口公社石包子大队的“茶屋:位于官渡口西北3.1公里,80人,此处宋代时曾开过茶社,故名”。[5]溪丘公社白湾大队的“茶园坡:位于溪丘湾东北四公里”。[5]以上的地名均在巴东县长江南岸。
北岸的茶店子公社,因很早以前有两位老人在这里开过茶馆而得名[5],据康熙版《巴东县志》记载:“茶店铺,在治南三十五里,知县高尚德在此设铺,废。国朝康熙四年蒋希古建,十九年,齐祖望重建,征铺兵司二名,每名工食银四两五钱,闰银七分四厘九毫。”[6]1975年命名为茶店人民公社,现更名为茶店子镇。古籍记载的巴东真香茗,产于茶店子公社的风吹垭,其下辖的“茶庵寺大队:早前此处有尼姑庵,庵旁设有茶馆,故名”。[5]枣子坪公社岩屋坪大队的“茶园:位于枣子坪5.5公里”。[5]耀英公社十二岭大队的“茶园:位于耀英坪东北4.2公里”。[5]鼓楼公社水田垭大队的“茶叶湾:位于八卦庙西北5.4公里”。[5]“小茶园:位于八卦庙西北8.9公里”。[5]马眠公社有个茶园岭大队,产茶,其辖区的“茶园岭:位于秦家湾西南5.5公里”。[5]东流河大队的“茶叶湾:位于秦家湾东南2.3公里”。[5]
从现今的行政区划来看,巴东有一个镇以茶命名,即茶店子镇,以茶命名的村有三个,分别是沿渡河镇的茶园村、茶店子镇的茶庵寺村、野三关镇的茶园岭村。当然,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等因素限制,《湖北省巴东县地名志》没有把有茶字的地名收录完整,如溪丘湾小龙村位于小神农架南侧,有茶园包、茶叶湾,沿渡河镇红沙村的茶垭、金果坪公社的茶叶淌、金子山的老茶园等等。
一些古籍也记载了巴东县许多与茶相关的地名。较早的是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县有巴东,县治所依名金字山,山产茶,色微白,即所谓巴东真香茗也。”[7]《大清一统志》说:“巴山,在巴东县南,一名金子山,......《名胜志》:‘一峰分三冈,形如金子,山产茶,色微白,即所谓巴东真香茗也。’”[8]明·陈耀文《天中记》:“茶生其间为绝品,巴山在巴东县治南,一名金子山。”[9]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词典》:“巴山亦称金子山。山名。位于今湖北巴东县南部。巴东真香茶重要产地。 巴东真香茗, 在宋、明两朝不但属于中国名茶,而且更加丰富了文化内涵,与儒、释、道结下了不解之缘。”[10]明· 嘉靖版《巴东县志·卷一》说:“西瀼,治西三十里许,通县长丰等乡,并往巫夔水路、大路,即杜甫自赤甲迁瀼西处。居民繁庶,舟楫迫便,每茶谷熟时,交易颇众。”[11]《湖北省巴东县地名志· 自然地理实体》也记载,东壤口的“羊乳山:海拔1158.0米,山产茶,历为巴东名产。据传,古代产真香茗茶,被列为贡品。”[5]“茶垭子:位于沿渡河公社,北偏西约四公里,很早前此垭曾开过茶馆,故名。”[5]“锣圈岩:位于溪丘湾南偏东4.8公里,160人。此处地形似锣圈,故名。村里出产的台子茶在恩施地区有名。”[5]
按常理,这些地名肯定不是同时或同朝形成的,应为我们的先辈们一代一代积累并传承下来,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沉积下来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巴人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这是土家巴人乃至于早期巴人在历史的进程中,对我国茶产业和茶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最好见证和诠释,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它同遗存的古茶园和史籍的茶事记载共同见证了巴东县悠久的茶历史。同时,这种以地名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共建民族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