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好声音》节目特色研究

2019-03-20吕抒芸

传播与版权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赛制真人秀

吕抒芸,王 星

(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一、《中国好声音》概述

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最初以“双盲眼”的创新录制方式,参赛选手展示才华,由导师“转身”竞选学员,坚持双方互选的竞赛规则,不再关注于选手的外在形象,侧重于选手的声音特性,突出一档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公平性而得名。《中国好声音》为中国音乐乐坛带来了出一批又一批来自社会草根阶层的音乐人,他们热衷于展现自我的特性,观众们不在热衷于追求“颜值正义”,更多的是对“好声音”的追捧。

《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出现打开了我国音乐真人秀节目的新纪元,掀起了一股创造的新高潮,各卫视、各平台竞相加入音乐真人秀节目市场,2018年,我国音乐真人秀节目占据我国综艺节目的三分之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同质内容、同质形式的音乐真人秀节目,受众对此产生审美疲劳不再追捧,市场对此的包容性也不复存在。在音乐真人秀节目市场白热化的今天,《中国好声音》至今播出七季,仍然深受受众的追捧,最新一季《中国好声音》豆瓣评分在同类型节目中位居首位。《中国好声音》凭借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特色,通过对受众已知需求的认知和受众未来需求的预期在中国音乐真人秀节目市场中“常青”。《中国好声音》可以说在中国音乐真人秀节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因此本文选择对《中国好声音》节目特色进行分析研究。

二、《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元素特点

(一)滚动的抢位赛制,增强节目竞争性

《中国好声音》的全新赛制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盲选阶段增加抢位赛制,“滚动”取代“定性”,决定人员去留的权利去中心化,导师转身争夺学员只是第一步,学员要在无限的Battle中站住脚跟才能最终留下。在与几百人Battle中战胜的六位学员要经历导师的考核,再次Battle竞争三个名额,团队内部的白热化名额竞争之后才是导师团队之间的对战。名额滚动赛制使得导师团队里经过一轮又一轮的Battle留下学员“精兵”,他们的实力毋庸置疑,对受众而言更有说服力,增强节目的竞争性和可看性。抢位赛制增强了节目的公平性,更好地体现其优质学员和音乐品质的节目内容。中国好声音以往的盲选都是由学员演唱一首歌曲来决定去留,而滚动抢位赛制给学员展现自己更多方面的机会,当然也是对学员的综合实力进行审查。

(二)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增强节目文化性

《中国好声音》的海选注重设在甘肃、云南、西藏等地区,侧重对少数民族音乐选手的选拔,尽可能为节目带来更多的民族音乐元素。自2012年节目开播以来《中国好声音》吸引来了不少民族音乐歌手,如彝族选手吉克隽逸、中国台湾的阿美族选手阿密丝女孩、哈尼族“王子”李维真、第二季夺冠藏族选手扎西平措、最新一季中国好声音的冠军藏族选手旦增尼玛等。

另外,《中国好声音》的导师们对歌曲的选择也力图在现代流行中加入民族元素,借此来弘扬民族音乐。例如旦增尼玛用藏腔唱法来演唱大众歌曲,扎西平措对民族音乐和RAP的结合等。

三、《中国好声音》的节目人物设置特点

(一)各具特色的导师阵容,增强节目趣味性

随着国内受众对综艺节目的品味越来越成熟,《中国好声音》作为有七年历史的音乐真人秀节目,要想减轻受众的审美疲劳,保持受众的热情就要不断创新。《中国好声音》几乎每一季都会在导师邀请上有所调整,最新一季的导师是从未有过的全男性阵容,且导师风格各具特点,音乐主打嘻哈风格的哈林幽默风趣,主打中国风的周杰伦有着强大的人气,以及主打文艺抒情的李健看似“老干部”实则是个段子手,还有曾被誉为终结四大天王时代的摇滚歌手谢霆锋从近年的“厨子”形象回归最初的歌手身份,四位导师在音乐风格和性格特点上截然不同,让节目更有看点。另外,节目组别出心裁地采用四位导师官方身高175cm、年龄相加175岁来制造“175 Club”概念,并在节目播出第四期以后在网络推出了《175s’talk show》团综,将四位导师在节目中有趣的片段剪辑成一期期的短片,其中有未在电视上播放过的画面融合正片亮点和花絮内容,并配以综艺感的花字和视效呈现。为导师阵容创造话题塑造热点,提高节目的热度,延长节目的生态产业链,这一导师阵容的选取兼具音乐功能和娱乐功能。

(二)自带话题的选手,增加节目关注度

盲人歌手张玉霞、第四期台湾乐坛教父陈彼得、曾在社会上广为受众喜爱的歌曲《我们不一样》原唱大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和流量,却来参加一个音乐真人秀节目,打包安琪里的两人属于两种极端的音乐类型和性格主张,黑嗓和密嗓结合在一起将二次元歌曲改编成一个撕裂沙哑又温柔甜美的歌曲,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萌等自带话题争议性。另外,《中国好声音》在表现选手时借用他人语言来告知受众选手的特点,如清华博士的出场,剪辑先是通过其他选手评价他不是在用歌声比赛而是再用脑子比赛来引出他利用概率计算选手胜负、比赛进展方向的解说画面,塑造了他“最强大脑”的人设话题。

四、《中国好声音》的节目传播渠道特点

(一)以点带面的全媒体优势,加强节目互动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台网联动,《中国好声音》在电视媒体播出的同时采用全球直播的形式播出节目,各视频网站、门户网站、微博等都有节目的播出链接,网络平台与传统电视实时同步。节目播出的同时,各社交媒体对节目的热点话题也不断涌现,节目播出后媒体的新闻、互动等传播维持节目热度,全方位地渗透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形成关于中国好声音“议程设置”。

(二)传统思维转型,保持节目活力

视频网站的异军突起解构了节目的播出与制作。传统媒体的思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多层次的市场和受众需求,综艺节目的受众绝大部分是网民,这就需要节目树立互联网思维。《中国好声音》在剪辑方式上更多的是采用网络综艺的创意点来增强节目后期效果。此外,好声音与爱奇艺结合利用节目粉丝关注的热点推出粉丝定制综艺《175s’talk show》提供娱乐满足粉丝需求,最大化地赚取粉丝经济。这种通过粉丝身份认同衍生节目子部分的综艺内容制作方式,是一种节目制作的创新,可以有效地增强节目的活力。

五、《中国好声音》的节目效果特点

(一)传播民族文化

近几年我国的制作团队可以说是对把音乐运用的创新不足。音乐选秀、专业歌手之间的PK、非专业歌手的PK、专业歌手和非专业歌手的PK、听声音猜歌手、经典老歌翻唱等。一个个节目看似不同,但其实质大同小异,不是歌曲改编就是歌曲翻唱,经典歌曲被不同的人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演唱出现在不同的节目上,重复又重复,没有新意,受众的兴趣不断被单调的节目消耗下降,审美越来越疲劳,节目的受众流量呈现直线下降的流失走势。

为了突出重围,《中国好声音》将市场指向了民族文化。我国的各民族音乐文化各具特色,有着浓厚的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对其加以巧妙地运用给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使得节目披上了一件民族文化情怀的“外衣”。例如,《中国好声音》旦增尼玛演唱的《隐形纪念》,一首来源于日本中孝介的歌曲引进中国,蔡淳佳翻唱,一个情感浓烈,一个版本清新,而旦增尼玛在歌曲中融入独特藏腔,将其彻底地改编为一首民族歌曲。旦增尼玛的夺冠曲《喜马拉雅的孩子 谜一样的天边流浪记》极具中国地域特色,并且是将《在那草地上》《流浪记》和《天边》三首歌曲,家乡藏族小调和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推给大众,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民族文化。

(二)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增强节目包容性

《中国好声音》的四位导师阵容分别代表不同的音乐风格,对选手风格并不做定性的要求,节目的音乐风格也并不是统一化的,更多的是专注于选手的声音,体现节目对音乐精神的追求。民族风格、抒情风格、摇滚风格、欧美风格等在节目中同时存在,而且最新一季的滚动赛制要求选手要具有可以演绎不同风格的能力,单一的音乐风格并不能在激烈的Battle中占据优势。比如宿雨涵与邓紫箫Battle,原本的娃娃音风格被成熟的英文唱腔取代,使人眼前一亮。单一的音乐风格会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中国好声音》作为一档综合性音乐节目,常常在一首歌中注入多种音乐元素,选手之间的对战也常常是两种截然不同音乐风格之间的对战,避免了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在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音乐需求的同时丰富了节目内容。

六、结语

(一)《中国好声音》的价值意义

《中国好声音》作为我国音乐真人秀节目现阶段的“领头羊”,2012年它的开播给我国音乐真人秀节目在综艺市场带来了“春天”,一时间内大量的音乐真人秀节目涌入音乐综艺市场,竞争不断白热化,受众的审美不断成熟化,对音乐真人秀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节目的淘汰率也在不断上升,如今音乐综艺市场的音乐真人秀节目数不胜数,但能让受众罗列出来,愿意去追捧的音乐真人秀节目屈指可数,剩下的节目大多呈现没落之势。而《中国好声音》自2012年开播至今走过了七年的历程。2016年开始陷入长达两年的版权之争,改名为《中国新歌声》,改版后节目的收视率反而急剧下滑,评分也大不如从前。2018年版权之争平息,节目恢复《中国好声音》原名,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节目创新,打造独具一格的节目特点,广受受众好评,口碑颇佳。最新一季《中国好声音》的创新特点为我国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

(二)《中国好声音》的未来思考

当然,《中国好声音》也存在一些问题仍待解决。比如本末倒置的问题。主持人角色退居幕后,由导师掌握节目节奏,而一期时长为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节目下来,受众却只听到了四首歌左右,其余的时间花费在了导师之间的互侃、抢人,学员的自我叙述上,剩余的其他选手的表演加起来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此外,2018年《中国好声音》第一期播出的是全球直播的盛大形式,但在节目中途却没有了声音,“默片”的大型事故、第二期延期,后期剪辑跳跃不连贯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好声音》的形象。因此,如何在专业性和娱乐性之间找到平衡,用节目技术做支撑,民族文化内涵做根基,如何让“好声音”更好地“发声”,更长远更嘹亮地传播“好声音”,这些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中国好声音赛制真人秀
饭圈乱象:历年竞技类综艺节目的赛制分析与思考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北京少儿散打比赛采用评分赛制刍议
调查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
赢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