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中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2019-03-20魏红霞
魏红霞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 陇南 742500)
在众多的影片中,由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执导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部影片是根据印度作家维卡斯·史瓦卢普的作品改编的,获得了8个奥斯卡奖项,创造了贫民电影的奇迹。名演员(戴夫·帕特尔、芙蕾达·平托、亚尼·卡普主演,戴夫·帕特尔,是印度裔英国演员),名导演(丹尼·博伊尔,曾被认为是英国当代最好的导演之一),英雄加美女的故事格局,事业和爱情的双重书写,再加上印度歌舞的炫丽场面,如此好看的电影却让人看得心情沉重,这与影片反映的当代印度社会某些深层的社会矛盾和难以改变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马科们梦魇般的生活牵动着每一个电影观众的心。
一、双线并进,揭示社会现实
非常明显,这部片子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构造整个影片。一条线索是马科竞答“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整个过程,这是明线;另一条线索是马科成长经历的回忆。而这两条线又通过竞答问题巧妙地连接了起来。在此,导演将“巧合”这一电影结构要素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奖金1000卢比的第一问:1973年的动作电影《囚禁》的主演是谁?就让马科想到了童年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为了得到偶像阿米达·巴彻的亲笔签名,被困在厕所里的他竟然一手捏着鼻子一手举着阿米达的相片从厕所粪池的这一头钻到那一头,奋力挤开人群后得到了阿米达的签名,那种兴奋让他终身难忘。而当他的哥哥舍利姆把阿米达·巴彻的签名照卖掉之后自己的那种失望也是刻骨铭心的。再比如,在挑战16000卢比的问答中,主持人问“教义中描述的罗摩神,他的右手里握着的是什么东西?”一下子把马科的思绪带入了那可怕的一天。还在水里嬉戏的马科和他的哥哥舍利姆,突然被追杀穆斯林的人群惊得四处逃窜,而他无辜的妈妈在纷乱中被乱棍打死。逃窜到一巷子里,罗摩神矗立在他们面前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显然,影片在此处使用了象征修辞,昭示教派冲突,尤其是印度教对伊斯兰教的压迫。而马科就是这种冲突的见证人,此时的马科再也不会忘记罗摩神了(“每天早上醒来我都会想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马科清楚地知道100美元上面的美国总统是谁,却不知道印度1000卢比上面的总统头像是何人,这又与马科的成长记忆连接起来了。因为生计无着,冒充导游,向美国游客介绍印度最有特色的地方,却被警察抓住暴打一顿。是美国游客保护了他,免得他受更大的惩罚,还给了他100美元的疗养费。面对警察的暴打,马科对美国游客说,“这就是印度最有特色的地方”。含而不露的话语充分显示的是印度缺乏人权。
其实,随着马科的讲述,展现的是印度那段历史的缩影,正如节目主持人说的“你正站在历史记录的边缘,孩子”。的确,即使马科真的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但他还是会答对的,“或许这是命中注定的”。或许真是命中注定的。历史的发展总是有它自己的轨迹,谁也动弹不得。站在历史记录边缘的马科,其本身就是这段历史的注解,所以即使他什么也做不了,答案还是在他心中。在他身上,历史的车轮碾过的痕迹怎么都抹不掉。在此,我们不得不再一次佩服马科的深远见解。这不,当马科与卡提秋排除了千难万险,终于可以放心地在一起的时候,马科那句“这是命运注定的”,又一次见证了马科的高明远见。可以说,这部影片中整体弘扬的那种积极向上精神,勇敢地与命运做不屈不挠的抗争意识,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的呼唤,美好善良人性的彰显,都在默默地温暖着观众的心,让我们在感叹诸多社会不公和苦难的同时,最终还是心怀希望地面对生活。
二、马科被套麻袋,消解底层神话
在这部片子中,贫民文化与官方文化,民间文化和知识分子文化之间的对比特别鲜明,这就从文化的角度定义了不平等和冲突的原因。比如第二个问题:印度国徽的狮子下面写的是什么字?(真理能战胜一切?谎言能战胜一切?流行能战胜一切?金钱能战胜一切?)马科对此不知道,是通过求助现场的观众得到的正确答案。而在警察局里警察说这是印度人人皆知的问题,他五岁的女儿都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在警察代表的社会中上层中,这个问题的确不是什么难题,但作为社会下层的马科就是不知道。在此有一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就是主持人问是否求助亲戚朋友?马科立即否决了主持人的提议。这一细节给我们透露出马科这一阶层的人对这一问题的茫然。而当马科问起“小吃街的炸丸子卖多少钱一盘”“上周四是谁在圣诞车站外面偷了康斯坦托的自行车”等街头文化时,警察也如马科对国徽的茫然一样。当马科说起卡其秋时说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而在警察的眼里她却是“贫民窟里的婊子”,面对马科的真诚愤怒,警察指责说是“贫民窟”里的疯狗。这两个心灵纯洁追求美好生活的青年人,在警察的眼里他们仅仅是“婊子加疯狗的恶作剧”。在这里,民间文化和官方文化的隔阂一览无余。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竞答节目是面向全印度的人,可是当在电话中心当助手的马科上前尝试时,主持人还是很鄙夷地对待他。主持人的狂妄与马科的谦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持人的调侃与观众的哄堂大笑以及马科难为情的表情都有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贫民窟里真的能走出百万富翁吗?当马科真的竞答成功,成为百万富翁时,警察竟然认为马科是通过作弊得到所有问题的答案,并且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让他说出事情的原委。面向全国人的有奖竟答,看似平等,实则不然,它是社会上层设置的一个诱人的馅饼。大家都对这个馅饼垂涎三尺,但谁有资格得到它呢?这其实说的是社会准入门槛的问题。在此,象征修辞在影视中运用得非常成功。可以说“百万大奖”就是中上层社会的标志,小女孩仰慕的眼神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马科们来说做梦也想迈入中上层社会,而“有奖竞答”是马科们迈入社会上层的一条途径。而马科在进入有奖竞答之前就挨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耳光和拷打,实际上象征着马科们为步入社会中上层所做的努力和所受的艰难考验。令人感叹的是,即使马科答对所有的问题,仍然会受到警察的质疑(“一个贫民窟的小混混怎么可能知道答案?”),盘问,甚至拷打。就连主持人在他跨过16000卢比之后也说他肯定答不上后面的问题了。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百万大奖”的真实性,进而说明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马科们企图进入社会中上层的努力是徒劳的,“百万大奖”是诱人的虚幻的泡沫,是永远也兑现不了的社会承诺。影片的后面更加令人发指,也将“百万大奖”的虚幻性和欺骗性暴露得一览无余。当马科真的答对所有的问题,就是百万大奖的得主时,主持人暗示马科再冲击2000000卢比,以期冲掉马科的百万大奖。当这个办法也没奏效时,他们直接使用武力将马科套进了麻袋里,并冠之以“作弊”之名。至此,底层希望通过中“百万大奖”摆脱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困境的美梦彻底得到消解。贫民窟里真是不能出百万富翁,一旦出了,连命都没了。影片给人思想上的震撼至此达到了高潮。
三、含泪而笑,美好人性温暖观众
我记得在《美丽的西西里的传说》中有一句台词,“只有重回旧地才可以重拾尊严”。本部影片中,马科出生在孟买的贫民窟,母亲死亡是在孟买,被拐卖、逃亡、失去卡提秋也是在孟买,成为百万富翁也是在孟买。孟买让他尝到了生离死别的滋味,让他早早地体验到世态炎凉,也让他有机会险些成为了百万富翁。马科就是要在孟买通过自己的顽强努力,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就是要在孟买这一旧地重拾自己的尊严。
“整个影片就像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从高空俯瞰孟买贫民区那重重叠叠的贫民窟顶篷,黑色河水中和河边那密密麻麻的垃圾,都十分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导演通过这些让你不得不直面的现实向观众回答如社会中的个体、无奈的宿命、精神的痛苦、无力的挣扎、无法克服的孤独感等一系列生命哲学中的深刻命题。在现实的梦魇般的画面展示中,深层剖析社会中难以克服的内在种种矛盾和社会阶级的对立与冲突,体现出导演的良苦用心。”[1]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在影片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一方面,引起观众对印度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对印度底层人民物质与精神困境的关注,以期引起疗救的希望;另一方面,这种高度的写实感,在观众的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强烈的震撼,影片的教育意义在不知不觉当中得以很好的渗透。
虽然现实的残酷无法改变,但马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改变生活而努力奋斗的顽强抗争意识,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的呼唤,美好善良人性的彰显,都在默默地温暖着观众的心,让我们在感叹诸多社会不公和苦难的同时,最终还是心怀希望地面对生活。影片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冲淡了社会批判的锋芒,也满足了观众“圆梦”的美好愿望。
另外,“将电影与音乐、视觉与听觉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印度民族音乐的运用将电影故事的文化特征、题材、内容、风格完整地展现出来。在电影不同的片断,运用不同的民族乐器或乐器的合奏使电影的表现更加充实。意境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将主人公的情绪与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