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老区高校学报内涵发展探索
——以《百色学院学报》为例

2019-03-20张志巧

传播与版权 2019年1期
关键词:百色老区学报

张志巧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革命老区高校是发轫、成长并发展于革命老区的高等学校。革命老区高校学报既是革命老区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学转化、学术交流的平台,又是传承老区革命精神的主要载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革命老区高校学报必须立足老区,充分挖掘本地区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主动服务地方,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之路。《百色学院学报》“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研究”栏目就是立足于左右江革命老区丰厚的人文、历史、地理资源而开辟的地方特色栏目,栏目旨在探索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实现红色文化和精神的当代价值转换,实现革命老区思想、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内在联动关系。这在凸显办刊特色的同时,也凸显了革命老区高校学报的历史内涵和时代内涵。

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凸显老区学报的历史内涵

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老区孕育和积淀的老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老区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史的丰碑,也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沉淀和延续,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精神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比较重视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并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老区高校学报作为老区精神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更应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增加老区高校学报的历史内涵和厚度。百色学院所在地百色左右江革命老区前身是邓小平同志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一块富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热土。在这里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功发动了百色起义,孕育了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百色起义精神,依托百色起义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立足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百色学院学报》开设了“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研究”栏目(前身是“邓小平早期思想研究”)。栏目在探索如何传承、弘扬与创新红色文化,实现红色文化和精神的当代价值转换,培育老区的时代文化精神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办刊特色。如刊发了《老区精神的内涵特点及现代价值新探》《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经验及其当代价值——百色起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之三》《百色起义前后邓小平领导党员发展工作的特点及启示》《邓小平在百色起义期间党建工作的创新及实践》《文化强国视阈下百色起义精神的现实价值研究》《近十年来邓小平与左右江革命根据研究述评》《百色起义时期党的思想宣传工作大众化的实践经验及其当代启示》《邓小平在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开展民族工作的实践及意义》《新媒体环境下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传播路》《推进百色红色文化整体性研究的三个向度》等系列文章。通过探索如何传承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转化,不断传播新文化种子,培育老区的时代文化精神,增加老区学报的历史内涵。

二、培育本土学术力量,服务老区高校发展,凸显老区学报的学术内涵

高校学报是高等教育与学术期刊的有机结合体,肩负着传播学术成果、服务科研教学的双重使命。高校学报与一般的学术期刊不同,不仅是学校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前沿学界与本校科研和教学的连接桥梁。因此,老区高校学报作为高校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理所应当承担起服务本校教学、科研的任务。老区高校学报特色的形成和巩固,有赖于学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百色学院学报》“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研究”栏目就是依托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百色学院基地、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等学校学科研究平台,以及本校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如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思想及其实践研究等研究”“红色记忆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等科研课题把红色文化研究资源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

栏目积极为培育本土学术力量、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发展服务,一方面将红色文化的各种资源作为老区高校自身教学与科研的宝贵素材,另一方面又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和育人功能。栏目刊发了《弘扬百色起义精神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右江革命根据地反腐倡廉优良传统与大学生廉洁自律教育》《利用红色资源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实效——以百色学院为例》《论百色起义创新精神——兼论老区大学文化建设路径》《红色资源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价值及运用——以百色起义红色资源为例》《论红色资源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以百色红色资源为例》等系列文章。由卞成林主编,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邓小平早期思想研究中心资助,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5年1月出版的《扬百色起义精神 筑特色育人高地》一书就收录了《百色学院学报》“左右将革命老区发展研究”栏目论文16篇。依托“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研究”栏目,百色学院学报编辑部也积极参与学校“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论坛”(2012)、第六届全国革命老区高校联席会(2015.4)、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和百色起义85周年《百色起义与邓小平理论研究》丛书等的相关会务或者审稿组稿工作,更好地为学校的转型发展与科研发展服务。目前,百色学院学报编辑部正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工作,从而为百色红色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以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打造一个更为高级的学科平台和研究基地服务,丰富自己的学术内涵。

三、植根老区现实问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凸显老区学报的时代使命

老区高校是传播社会主义革命优良传统的重要渠道,更是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2]如今老区高校借自身的红色资源性、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现代大学转型的新契机,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进一步深化了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见,和平发展时期,老区高校建设老区、反哺老区势服务势在必行。《百色学院学报》开设的“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研究”栏目就是植根于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尤其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地域经济文化特征,旨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提供理论导向支持而开设的栏目。

近年来,栏目着眼于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问题,刊发了系列文章,不断探索老区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内在联动关系。栏目重点聚焦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扶贫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为左右江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问题和经济腾飞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针对目前国家关注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现实问题,刊发了《西南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精准扶贫面临的新问题与创新举措——以广西百色市为研究样本》《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精准脱贫”视域下的百色起义精神及弘扬维度》《西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内生动力创新研究——以百色市华润·百色希望小镇为例》《老区精神与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老区精神对革命老区发展的启示》《治理模式下县级政府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基于广西凌云县扶贫创新的调研》《试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与法治生态——以广西那坡县为例》《困难与对策: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研究》《滇黔桂边民族地区水资源开发移民生产生活现状实证调查分析》等文章。栏目还立足左右江革命老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助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刊发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创新途径——以广西百色市为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初探——以广西田林平山木柄瑶铜鼓舞为例》《后现代社会下传统手工艺者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研究——以贵州丹寨县蜡染手工艺者为例》《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以百色市为例》《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等文章;针对左右江革命老区教育发展问题刊发了《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实证研究——以百色为例》《百色市农村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等。这些文章的选题都具有较强的地方现实性和针对性,在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因而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及实践意义。栏目凸显了老区高校学报服务地方的功能与反哺革命老区的时代使命和内涵,拓宽了栏目的学术视野,形成了以学术提升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进一步激励学术的良好发展局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了栏目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革命老区高校学报要立足于革命老区“老、少、边、山、穷”的地域文化特点和现实发展需求,在传承老区革命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主动服务老区高校教学科研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实现自身的价值升华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百色老区学报
攻坚百色
致敬学报40年
老区在努力奔跑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百色水利枢纽首次蓄满泄洪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