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业务部门引入非现场审计制度路径探索
2019-03-20李小娟田莹莹
●李小娟 田莹莹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信贷模式和组织的扩张,现代经济业务部门的内部审计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由单一模式逐渐发展成为综合业务。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和监管等多方面的需要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外部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业务部门内部审计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审计方式主要是传统型合规审计,审计资料以手工查账为主,但是随着经济业务部门数据电子化进程的加快,数据指标的不断开放,使得数据种类日渐细化,数据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传统审计方式无论是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或者风险预测都已落后,不适合企业的内部审计,迫切需要新的审计方法,以适应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现场审计模式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非现场审计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现场审计相比较,非现场审计能够明显提高审计质量,为经济部门发展保驾护航。总之,引入非现场审计,是经济业务部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非现场审计作为一种还处于发展期的审计方式,各方面还不够成熟,理论和实践上运用起来还不能充分发挥其效力,研究其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有利于非现场审计工作切实有效展开,使经济业务部门更好地适应全球化信息化,从而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
二、非现场审计理论阐述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非现场审计都有相关研究。一般认为非现场审计是相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以远程访问的形式(王静,2006;朴雯,2015),查阅被审计单位的相关电子数据资料比如账本、登记簿、台账等,建造模型,运用SQL/Server等数据库处理技术获取大量财务和非财务数据构造模型(哈葳,2014),通过进一步筛选、分类、核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及风险程度进行审计的一种方法(刘延梅,2007)。 刘誉泽(2017)认为非现场审计的形成过程是审计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过程,既带有高新技术产业的优点,又带有传统行业的理念,是一个不断渗透、互补、重组的过程。关于非现场审计的重要性,我国学者肖明辉(2012)以农业银行为例,从数据整合、风险预测等角度分析了非现场审计的重要性。胡昌平(2007)就农业银行非现场审计运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非现场审计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制度保障、数据采集使用管理、数据共享、组织管理、人才配置使用等五个方面(刘誉泽,2017)。 陈丽红(2015)从保险企业审计的角度,探讨了非现场审计的局限性,提出了扩大审计覆盖面、增强审计时效性、节约审计成本等政策建议,来达到审计项目更高的质量与要求。本文认为非现场审计就是审计人员不在审计对象的现场而开展审计活动的一种方式。
(二)非现场审计相关理念研究
经济业务部门的内部审计是企业的第三道防线,其独立于业务部门的第一道防线和风控合规等部门的第二道防线,直接汇报给董事会,为董事会提供独立的意见和保证,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三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业务部门的扩充发展,审计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已不能满足经济业务部门内审的需要。而21世纪是以网络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审计人员面对的是庞大的计算机系统、各种类型的数据和不计其数的数据量,审计人员可以依托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建立面向数据的审计模型,于是非现场审计应运而生,非现场审计在经济业务部门中得到广泛应用。
非现场审计从广义来讲,指的是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通过连续地搜集被审对象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对其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了解,通过数据运算得出更有效真实的结论。其相较于传统审计具有全面性、时效性、成本低和效率高等优势特点。
非现场审计主要是一个业务数据分析和采集的过程,与传统审计有着巨大差异。首先,审计对象不一样。传统的审计以现场审计为主要方法,注重手工和实际操作,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展,纸质资料大量减少甚至消失,传统审计已无法适应新的审计环境,而非现场审计是对计算机化的审计数据和业务资料进行审核,从而在巨大的数据库中快速找出有效信息。其次,审计的过程不一样,传统审计具有间断性,只是对过去的某一会计年间的经营活动进行核查;而非现场审计是一个实时持续的过程,可以随时随地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监督和核查,具有时效性和及时性。最后,传统审计作为事后审计,具有延时性和不确定性;非现场审计包含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使得审计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总之,非现场审计能很好地弥补传统审计的缺点,是审计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面性。传统的审计手段,不管是审计资源还是审计人员都是有限的,而网络技术的范围是无限的,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使审计范围不再局限在一方之地,解决了过去现场审计连续性不够、覆盖面和抽样不足的问题;传统的现场审计一般都是事后审计,事前和事中审计则不关注,不能全方位地监测被审计单位,不具备提前预警风险的功能。非现场审计对事物的分析更加全面和具体,首先数据来源于全国,可以远程操控所需数据,其次相比传统的单一维度,非现场审计更加强调多元化角度分析,从不同的行业、地区、时段选择的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大大扩大了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2、时效性。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审计机关可以实时持续地监控被审计单位,获取重要的审计信息,而传统的现场审计只能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次数有限的检查,只对某一时期或某一项业务审计,有一定的阶段性或间断性,非现场审计大大缩短了因监督不及时而出现问题的时间,能够做到实时监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风险,而且能够根据所得信息及时有效进行风险防范,可以说这种模式减少了时间上的滞后性。
3、成本低。当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距离很远的时候,差旅费用和时间费用占用了审计成本的大部分,而非现场审计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远程操作,大大节约了审计人员的差旅和时间成本。现场审计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调阅资料的时间,不仅是费时费心,降低了企业效率,更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但是在非现场审计下,数据通过高科技信息技术获得,并及时进行传输和更新,具有高度灵活性和自主性,既方便了审计人员的数据采集,又能节约资源避免浪费。
4、效率高。非现场审计是从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的过程,分析性复核方法贯穿于非现场审计的全过程,增强了审计人员的理性思维,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使现场审计更具针对性,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审计资源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另外,可以通过对非现场审计风险监测指标的分析,及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监控,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尤其是对存在监管的“真空区域”进行合理资源配置。在现场审计时,重点检查风险大的业务,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
三、经济业务部门中非现场审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非现场审计的地位日益凸显,在经济业务部门中内审部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面对这种新的审计方式,发展和完善非现场审计仍面临很多问题。
(一)数据收集和管理效率低
对于信息数据收集方面,许多经济业务部门在被审计时并不积极,提供的信息数据存在缺漏或者不提供核心数据等问题。有些经济业务部门提供的数据不按照审计要求提供正确的数据类型,数据收集存在转换难、数据不完整碎片化等问题。
随着经济业务部门不断创新,需要审计的数据也趋于电子化,运用计算机网络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但被审计单位的电算化程度较低,办公自动化程度低,数据报送渠道受限,以致大量的信息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传送和共享,审计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得到数据信息和资料。
非现场审计的对象是审查经济业务部门的相关电子数据,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是非现场审计的关键,否则审计效果的准确性无法确定。比如向审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存在纰漏,包括报送数据存在缺漏、报送数据不完整等问题,对大量表间关联数据未作处理、报送的数据也仅限于书面说明,缺乏深度分析等。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业务部门不断推陈出新和管理系统的升级,业务不断创新,这些都需要对已有的审计模型进行持续的优化改进,这也是导致非现场审计进展迟缓和质量、效率不高的原因。此外,还存在风险监测分析技术水平较低、预警机制没有更新、不能对各项业务或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和全过程持续内控、风险防范能力差等问题。
(二)非现场审计组织管理存在问题
对经济业务部门开展非现场审计工作,可以划分为非现场审计计划阶段、非现场审计实施准备阶段、非现场审计实施阶段和非现场审计结束阶段。经济业务部门非现场审计计划阶段,存在对审计资源安排不合理、审计计划设计脱离经济业务部门审计实际工作、审计资源整合联动没有考虑经济业务部门全局等问题;非现场审计实施准备阶段,为了防止审计工作安排被过早曝光,审计部门只是提前几天才通知审计工作任务,审计部门在有限时间内无法利用非现场审计手段收集数据,收集数据主要依靠现场审计处理,也就是说,非现场审计实施准备几乎空白,而现场审计由于准备不足而影响审计效率,甚至由于工作没有头绪而导致工作无法开展;非现场审计实施阶段,不重视非现场审计,依旧主要依靠现场审计工作方式,将电子数据处理视为现场审计辅助形式;现场审计实施结束后,非现场审计工作几乎不涉及现场审计工作,缺乏非现场审计技术手段的支持和配合,现场审计结果利用效果大打折扣。
(三)部分审计人员的意识不够
非现场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经之路,自有其特点和优势。但部分非现场审计人员,尤其是已从事多年审计工作的老前辈思维比较陈旧,认为只有现场审计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愿意改变既定的熟悉的审计方式,为非现场审计的展开带来困难;另一部分人误认为非现场审计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弄懂,存在畏难心理,直接影响到非现场数据信息的采集。尤其是在计算机运用方面,很难掌握计算机技术,从而降低了非现场审计的审计效率。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对非现场审计也意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自然也不会大力配合,导致数据收集存在失真和缺漏。
(四)相关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运用越来越广泛,日常工作都离不开互联网,审计工作更是如此,尤其非现场审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完全依靠互联网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财务知识,还要熟悉计算机技术,包括数据分析系统软件和综合分析能力。尤其经济业务部门相关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也要掌握,处理业务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但事实上,具有这样综合素质的审计人员十分稀缺,业务熟练的审计人员年龄偏大,在互联网计算机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刚进入行业的年轻人又对业务方面有所欠缺,这种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提高非现场审计效率。同时,还缺乏对非现场审计人员现代审计理念培训,现代审计与时代接轨,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就会被淘汰;此外数据分析系统一直在更新,单靠自己摸索和尝试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既浪费了资源又耽误了时间,科技的发展是提高效率的必然途径,熟练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五)非现场审计的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非现场审计起步晚,相关的法律法规多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已形成的较完备的规章制度,但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和业务需求的规章制度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对审计人员工作的具体权限和职责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非现场审计人员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底气和权威性。同时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内容划分不清晰,存在重叠甚至缺漏,当问题出现时易产生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是数据准确和完整性的必要前提,只有通过法律手段约束和规定相关单位,非现场审计工作人员才能有法可依,有迹可循。
四、加强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建议
非现场审计工作方式还处于摸索阶段,经济业务部门也在努力适应这种新的审计方式,因此必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给出以下几点完善非现场审计的方法建议。
(一)加强非现场审计的技术支持平台建设
非现场审计技术支持平台有助于非现场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非现场审计技术平台为经济业务部门审计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为审计风险防范提供监控评估平台,提高经济业务部门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经济业务部门非现场审计技术平台主要有审计管理中心系统、审计分析系统和审计监控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统筹安排审计资源、管理审计信息数据资料、跟踪支持审计工作实施,为非现场审计工作质量提高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审计管理中心系统可以通过风险监控模块实现风险监测,为经济业务部门工作开展保驾护航。
审计分析系统是对审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核心系统模块,为审计数据分析提供技术工具。系统管理人员每天对审计分析系统数据进行更新,使得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分析系统对经济业务部门历史业务情况进行分析,满足非现场审计数据多样化需要。审计监测系统有助于提高经济业务部门风险预警和风险管控能力,提高非现场审计工作效果。
(二)完善非现场审计工作制度体系
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非现场审计工作,明确其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信息化理念,制定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对非现场审计的权限、职责、内容等要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审计人员有章可循。其他部门也应做好思想工作,使非现场工作能顺利进行,配合审计部门完成非现场审计工作,为其开展非现场审计提供数据基础。另外,建立健全非现场审计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能激励审计人员更用心更认真地对待非现场审计,有利于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非现场审计工作效果。
经济业务部门非现场审计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非现场审计制度体系的构建工作。这是因为非现场审计制度体系为经济业务部门审计工作开展、风险评估监控和审计信息系统规范管理提供基础保障。经济业务部门要做好目标规划,全面准确调查经济业务部门非现场技术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非现场审计制度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经济业务部门制定出台经济业务部门非现场审计体系建设方案,明确非现场审计体系建设思路和整体建设框架等。在非现场审计体系具体建设方案方面,应该制定非现场审计工作手册和审计体系管理规章制度。
(三)提高对非现场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非现场审计作为一种比较新的审计方式,被接受需要人们转换审计理念,现在是大数据、电子信息化时代,审计人员需要将大数据思维与制定完善的审计方案结合起来,将传统审计经验在大数据审计中转化为生产力,以“共享”理念开展审计。非现场审计将是今后开展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审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今后的审计工作将会以非现场审计为主、现场审计为辅这一必然的发展趋势。转变传统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快速运用计算机技术这一更灵活、更方便的审计方式;同时政府和审计部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宣传工作,必要时可以开展培训工作,鼓励更多相关人员主动学习来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
(四)提高非现场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为了充分发挥非现场审计的效力,应在加强审计人员能力方面发力,建立一支出色的审计队伍。非现场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既要掌握过硬的审计、财务、风险管理等知识,又要熟悉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分析的软件系统,才能发挥非现场审计的真正作用。非现场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从这三点入手:一是定期展开非现场审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专家讲课、案例讲解等方式提高审计水平,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可以使现有人员快速接受和熟悉这种新的审计方式;二是模拟实践练习,组织审计人员彼此分享经验,查缺补漏,在交流和碰撞中逐渐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及时掌握适应业务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培训风险知识理论,学习运用网络技术降低风险,逐渐提高非现场审计队伍的业务水平。
(五)建立和完善相关非现场审计的工作制度
非现场审计是一个长期且重要的工作,经济业务部门应在部门规定的前提下,不断完善非现场审计工作制度,包括审计标准建立和审计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将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分开来看,二者各有优缺点,可以加强宣传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的有效结合。进行现场审计的审计人员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经验,可以通过沟通交流审计方法,形成有针对性的重点审计模型设计思路。准确把握审计目标,优化完善审计模型,采取共同开发、效果验证等多种方式开发和建立模型,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审计项目的不同特点和重点来创建模型,保证模型的准确性。现场和非现场的结合,是静态与动态审计的结合,微观与宏观审计的结合,既能够分析审计对象整体情况和趋势,又能够梳理发现审计线索并组织现场核查;反过来,非现场审计能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分析审计对象整体情况,及时发现重点问题,指导现场审计进行精准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