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制度+科技+创新”扶贫资金管理研究
——基于贵州的实践与探索
2019-03-20李杰
●李 杰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脱贫、精准扶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贵州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至2017年底,贵州还有贫困人口394.8万人;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51.77%,贫困发生率接近20%,脱贫攻坚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如期脱贫充满殷切希望,在2015年视察贵州并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期,形势不等人”。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表达了“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坚定决心,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作出了“用心用情用力,实干苦干加油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决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庄严承诺。近年来,贵州各级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多措并举锐意改革、多重监管防范风险,着力构建保障有力的投入机制、以县为主的使用机制以及防患未然的监管机制,汇集贵州扶贫攻坚的各方力量,形成了齐心聚力开展“大扶贫”的格局,推动贵州扶贫攻坚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多维发力,多方筹资,构建多渠道扶贫投入机制
(一)优化结构,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贵州将扶贫资金作为支出保障的重中之重,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投入渠道不断拓展、投入方式不断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逐步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导向的多元化、多渠道扶贫投入机制,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资金保障。从2015到2017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89.82亿元增加到203.26亿元,增长2.3倍,远远高于同期财政收支增长水平。同时,统筹整合用于脱贫攻坚的财政涉农资金。仅2017年,贵州纳入统筹整合的涉农资金共18大项,资金规模364亿元,其中66个贫困县纳入统筹整合的财政涉农资金规模超过320亿元,有力推动了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实施。
(二)精准发力,向深度贫困聚焦
一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2018年初,为支持14个深度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省级在分配中央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时,就专门安排2.8亿元专项用于支持14个深度贫困县,每县2000万元。同时,在因素法分配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时,增加了10%的深度贫困地区因素和权重。截至2018年12月底,14个深度贫困县共投入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5.0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2.84亿元,增长12.78%,高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平均增幅。二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等转移支付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均衡性转移支付中的深度贫困因素根据贵州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度贫困乡(镇)和2760个深度贫困村的贫困人口数给予补助,安排补助资金5亿元。仅2018年,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增量资金就从1.5亿元增加到2亿元,全力支持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度贫困乡(镇)和2760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三是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量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贵州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量的三分之一约3亿元,分配给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2760个深度贫困村。四是通过极贫乡镇子基金加大对20个极贫乡镇的脱贫攻坚投资力度。2016年底,贵州启动实施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极贫乡(镇)子基金,主要投资于贵州省委、省政府确立的20个极贫乡(镇)。截至2018年12月底,极贫子基金累计拨付投资资金91.78亿元,累计使用投资资金68.32亿元,其中拨付极贫乡(镇)脱贫攻坚项目资金达38.52亿元。
(三)基金撬动,金融强势发力
省政府发起设立3000亿元的 “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计划向金融机构募集2700亿元以上。截至2017年底,金融机构已投放资金270.18亿元。实施“组组通公路”一项,贵州银行和贵阳银行就已投放100多亿元。贵州农信社、贵州邮政银行等金融机构长期组织发放“特惠贷”等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截至2017年底累计发放291.61亿元,仅2017年就发放137.6亿元,占47.18%。同时,农行贵州省分行2017年组织发放惠农脱贫贷13.92亿元。贵州银行发放个人精准扶贫贷款2.52亿元、产业扶贫贷款19.17亿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均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政策性贷款,2017年已发放241.21亿元。
(四)强化协作,社会资本鼎力助推
一是东部对口帮扶城市的帮扶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上海、广州、苏州、大连、青岛、宁波、深圳7个对口帮扶城市捐赠贵州的帮扶资金和物资折合人民币近8亿元。对口帮扶城市捐赠的资金一般不通过省里,直接拨付市县,市县比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强化监管和使用。二是不少企业也投入资金帮扶贫困市县。除省内的茅台集团、盘江集团等21家大型国有企业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对口帮扶贫困县外,广州恒大、大连万达、中天金融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也自发加入到贵州脱贫攻坚阵营中,不仅投入资金,而且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成为贵州扶贫攻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三是一些地方通过PPP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扶贫。比如,铜仁市万山区2016年通过与海南省吉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朱砂小镇,迅速将原来的贫困矿区变为旅游景区,带动了原矿区贫困矿工和周边农户增收。四是农村部分先富起来的乡村人士以及外出返乡人士也通过自主创业、返乡创业等各种方式积极投入到家乡的脱贫攻坚中来。
二、锐意改革,创新求索,着力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成效
(一)积极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一是将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更名为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印发《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截至2018年上半年,扶贫产业子基金已投资项目476个,基金投入278.56亿元;企业已使用基金项目460个,使用基金150.61亿元。绿色产业基金已投资项目4个,投放资金3.7亿元。通过基金投资,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业产业,支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一批贫困农户。二是近年来,省级财政每年均安排30亿左右的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蔬菜、食用菌、茶叶、生态家禽、畜牧业、“一县一业”等贵州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引导资金要素等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聚集。三是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制度。印发《贵州省2018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实施方案》,对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由省统一发放改为由县集中统发。
(二)狠抓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
一是教育精准扶贫。从2016年开始压缩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6%用于支持教育精准扶贫,2016年—2018年,省本级共压缩2.1亿元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精准资助贫困学生,下达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专项资金16.99亿元,资助农村贫困学生45.51万人次。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两个“全覆盖”。二是实施精准健康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当地政府按照规定给予建档立卡补贴。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参合(保)756.18万人,县级财政、民政、卫生计生部门共投入资金3.22亿元资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大病专项救治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医疗保障救助;紧密衔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经转诊到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给予报销政策倾斜,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三是实施农村住房保障行动。贵州明确规定,4类重点对象一级危房户均补助3.5万元,二级危房户均补助1.5万元,三级危房户均补助1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按5∶2∶3的比例分担,市、县两级须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三)按因素法科学合理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切块分配到县
结合实际,贵州在充分考虑贫困状况、政策任务和脱贫成效三个因素的基础上,再根据各县贫困人口规模及比例、贫困深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人均财力等反映贫困的客观指标,按因素法将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绝大部分直接分配到县。由县里直接审批项目和安排资金,进一步扩大了县级安排扶贫资金的自主权。
(四)全力推进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
为有效支持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2016年贵州将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纳入统筹整合试点。2017年扩大到包括16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在内的全部66个贫困县。纳入整合范围的中央和省财政涉农专项资金从20项合并为18大项,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水利发展资金、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林业改革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资金、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用于一般公路建设项目资金 (支持农村公路部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省级统筹部分)、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除外)、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 (支持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部分)、旅游发展基金等等。
(五)全面开展闲置扶贫资金清理
近年来,根据省政府工作部署,贵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闲置扶贫资金专项清理和自查工作。清查范围包括纳入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范围的各级各类财政资金,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以及用于支持脱贫攻坚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的资金、地方债务资金等。要求各地从作风、制度、流程等方面切实查找资金闲置问题的原因,全省共清理闲置扶贫资金16亿多元。省政府要求对闲置资金、“趴窝项目”逐一列明清单,下达限期整改令,逐一分析原因,逐一提出限时整改意见,并要求要以最快速度将闲置资金统筹分类,重新安排用到脱贫攻坚各个关键环节。
(六)着力提高扶贫资金报账效率
2017年,贵州印发《贵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提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付实行专项调拨、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市、县财政部门在国库设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专户”,省财政直接将资金调度到市和省直管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专户”;市级在收到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指标文件后,须在15个工作日内将非省直管县资金下拨至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专户”。同时要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资金安排到项目、支出核算到项目、监督管理到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报账按照项目实施单位级次和项目所在地分别由县级财政部门或乡镇财政机构负责报账。考虑到各地情况不同,贵州出台的管理办法没有对报账程序和报账资料等做出统一规定,而是允许各县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本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报账制实施细则。这样一是简便易行,二是强化了责任,同时尽可能缩短了报账流程,简化了报账资料,提高了县乡报账效率。
(七)统一规范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要求
为切实做好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省级财政、扶贫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做好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对整合资金范围、支出方向、绩效评价、项目实施以及县级整合资金管理办法等问题进行了指导和明确。2018年9月,针对部分试点县存在预算调整、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省财政厅还印发了《关于加强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财务管理的通知》。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了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
(八)着力维护村级权益
近年来,贵州一些贫困地区依据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条件,改革创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方式,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实现扶贫开发由短期“输血”向长期“造血”转变。省里规定,用于直接支持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其形成的资产应作为国有资产,尽可能划归村集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持有,产生的收益可量化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与贫困户签订分红协议。同时明确,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子基金必须落实到具体项目,投资的项目必须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原则上每投资50万元,应带动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三、多重监管,多措并施,筑牢扶贫资金安全高压线
(一)强化制度建设
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加强脱贫攻坚期内各级各类扶贫资金管理的意见》相关要求,近年来,贵州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脱贫攻坚期内各级各类扶贫资金管理的意见》《贵州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监督检查促进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不断深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构建完善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二)启动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工作
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省财政厅印发了《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以预算编制为源头,以绩效目标为依据,以支付环节为依托,以动态监控为抓手,以自动取数为保障,整合信息系统资源,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简便实用、实时同步的动态监控体系,实现对扶贫资金和项目全面、真实、准确的实时动态监管。2017年,贵州就已初步完成省本级、9个市(州)、贵安新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开发区、88个县(市、区、特区)系统环境配置,并分别对相关业务人员进行了系统操作培训。通过实施扶贫资金动态监控,扶贫资金使用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使用绩效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使用时效也得到了充分保证。
(三)规范财政扶贫资金支出范围
根据国家扶贫资金使用有关规定,结合贵州扶贫工作推进实际,贵州还对财政扶贫资金支出范围进行了明确,主要包括:一是围绕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扶贫对象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民族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二是围绕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支持修建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包括小型公益性生产设施、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施、贫困村村组道路等;三是支持贫困对象实施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四是围绕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参加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给予补助;五是围绕增强贫困人口抵御风险能力,对贫困家庭购买农业保险缴纳的保费给予补贴等;六是围绕帮助农村扶贫对象缓解生产性资金短缺,支持贫困地区使用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或申请政策性扶贫贷款,给予扶贫贷款贴息;七是围绕帮助农村扶贫对象解决上不起学的问题,对“雨露计划”中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初中、高中毕业后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家庭给予扶贫助学补助(其他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支出原则上不再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安排);八是围绕编制、审核扶贫项目规划,实施和管理财政扶贫资金和项目而发生的项目管理费等。
(四)建立健全扶贫资金及项目监控网络
整合和完善现有扶贫开发网络,使之延伸到乡镇,并链接所有涉及扶贫资金使用及项目管理的单位和部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资金拨付情况、项目实施进度、报账管理等进行实时预警和监控。将县级国库集中支付网与银行资金支付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确保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及时、安全、精准、有效。
(五)强化多方位监督和检查
一是强化财政监督。财政监督贯穿扶贫资金安排、分配、使用、绩效评价始终。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监管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的意见》要求,贵州从狠抓政策落实、推动盘活资金、提升资金透明度、建立定期检查机制、健全问题线索排查机制、完善责任追究机制、推动问题整改完善制度、加强组织保障等11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管,并从2018年起至2021年,集中围绕贵州扶贫工作阶段性目标,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省市县财政部门有序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切实发挥财政监督检查在惩戒治本中的重要作用,严肃查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纪违法行为。二是加强审计监督,每年按照国家审计署和省审计厅的工作安排部署,配合做好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审计工作,特别是对扶贫资金违规违纪问题,及时做好整改。三是纪检监督。早从2011年开始,贵州明确每年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从县级以上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进驻各乡镇,对民生资金使用特别是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督。四是人大、政协监督。各级人大、政协每年也将扶贫资金使用监督列入目标任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五是社会监督。全面实行扶贫资金使用公示公告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通过门户网站将政策规定、资金安排情况进行公告,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充分在贫困地区向贫困农户张榜公示。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开通“扶贫专线”电话,2017年升格为省委、省政府“扶贫专线”,继续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对扶贫工作的监督。
四、贵州扶贫资金管理及其相关工作推进面临的主要困境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全省90%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一些偏远山区贫困乡村基础条件还有待大幅度投入,通村公路等级普遍不够,通组路还有待实施;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农村灌溉还得不到有效保障,靠天吃饭的状况有待改变,广大农村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仍需夯实。同时贵州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普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尚有贫困人口156.65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73.12万人、占18.52%;长期患病和大病人口33.7万人、占 8.54%;残疾人28.15万人、占 7.13%,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
(二)产业发育程度较低
经过多年扶持,贵州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基本上都属于第一产业,产业链不长、产业辐射不广的问题日益突出。加之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有待加强,特别是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户收入低而不稳。虽然近年来贵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向好,但目前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发展主体、农产品品牌等“小、散、乱、弱”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观,市场发育不成熟,抗风险能力差,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不够理想,用于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闲置比例较高。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就贵州来说,按照国家批复实施的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三大片区规划投入高达3万亿,但国家每年安排贵州省的扶贫资金100余亿元左右,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四)脱贫攻坚资金缺口较大
由于贵州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方面历史欠账多,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发展水平等方面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比如,建设通组硬化路8.1万公里就需投入资金324亿元,实施188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需投入资金1128亿元,解决367.9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需投入资金23.87亿元等。同时,贵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执行脱贫户“扶上马、送一程”政策基础上,还要面临因灾因病致贫返贫、脱贫质量不高返贫等贫困人口增加问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资金投入需求大。
(五)致贫返贫因素复杂
贵州贫困地区大多属于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严酷,地形地貌复杂,生产条件十分脆弱,生活环境恶劣,仅靠扶贫开发单项投入和一般性投入很难形成脱贫减困的整体持续效应。虽然绝大部分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由于群众收入低而不稳,因灾因病甚至因子女上高中和大学等都易出现返贫。同时,由于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村仍有不少空壳村,村级集体基本没有积累,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六)政策配套不完善
由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政策配套不完善,资产收益扶贫面临资金整合困难,风险防控难度大等制约因素,难以有效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五、精准施策,激发活力,着力巩固贵州“大扶贫”格局
(一)增加投入,进一步加大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资金倾斜支持
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举全省之力努力大幅度增加扶贫投入。特别是省级财政在对下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安排中,一定要更充分地考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困难因素,结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向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人口的资金倾斜力度,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事业加快发展,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探索经验,扎实提高产业化扶贫成效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发展防灾避灾产业,巩固提高具有贵州特色优势的扶贫产业主体格局。全面推进扶贫方式由单个项目扶持向产业化扶贫转变,扶贫重点由一村一户扶持向区域性扶贫和扶贫到户并重转变,突出绿色、高原、生态特点,根据贵州贫困地区实际,集中扶持特色优势农牧业发展,逐步完善以贫困地区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同时,以实现贵州“绿色产品、风行天下”为目标,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支持优化贫困地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
(三)激发活力,优化扶贫资源配置
打破无偿提供和平均分配扶贫资金的做法,兼顾公平与效率,使扶贫资源更多地流向“发展的穷人”,形成资源配置的市场竞争机制。根据贫困地区不同项目资金的减贫力度与效果,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作物种植以及科技推广等具有显著减贫成效的领域,优先安排并追加扶贫资金。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和建档立卡结果相衔接,突出财政扶贫工作的重点,围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外部援助“输血型”向自我发展“造血型”的转变。
(四)绿色优先,加快生态扶贫步伐
要以恢复生态、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科学推进易地移民搬迁,提高生态扶贫精准度。要把生态移民工程与新型城镇化推进相结合,加快建设以县城、小城镇或旅游区、工业园区为中心的移民集中安置区,统筹规划安置区产业发展与移民创业就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围绕发展农村新业态,促进扶贫与生态良性互动,切实破解生态退化与经济贫困两大困局,引导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产业形态,建设带动辐射能力强、开放型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努力培育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五)强化培训,提升扶贫对象就业能力
一是办好职业教育。以贴近市场需求、贴近产业发展、贴近就业愿景为着力点,通过东西合作、联合办学、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二是落实“9+3”计划。全面实施9年义务教育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9+3”计划,落实“控辍保学”双线目标责任制。三是深化“雨露计划”改革,加大“圆梦行动”“助学工程”实施力度,适时提高补助标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四是大力实施“双十万培训工程”。围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服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校进园区、培训进园区、厂校结合等方式,加大“培训、转移、就业”力度,拓展贫困地区群众就业技能。
(六)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普惠金融
一方面,结合贵州实际,积极开发面向贫困地区低端市场的金融服务和产品,适应贫困地区理财意识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创新信贷技术,完善信贷机制多样化,有效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营造有利于金融减贫施行的政策环境。
(七)强化手段,探索完善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机制
运用“制度+科技”手段,进一步理顺各级各类扶贫资金管理体系,对扶贫资金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完善资金监管机制,将各级各类扶贫资金和项目全部纳入台账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上下级、内外部大数据共享融合,着力构建省市县乡四级从预算安排到拨付、使用、绩效评估、结果运用的全流程监控机制。
(八)信息支撑,创新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机制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建立大数据管理模式,实现扶贫项目管理有效、到位。目前的扶贫建档立卡系统对区域贫困人口信息进行了有效管理,从贫困人口家庭人口、住房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劳动力、家庭成员受教育情况等都有了系统掌握,实现了个体信息的覆盖,但对扶贫项目的管理还存在片段化、点状分布,各个扶贫成员单位都掌握了一些信息,却没有整合为统一的扶贫项目管理,使得资金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存在套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建立扶贫项目大数据管理,在区域内有效整合资金,实现扶贫资金精准落地落实,将更好地助推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