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共情”
——非正常毕业生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与干预

2019-03-20吕晓婷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4期
关键词:共情挫折毕业

□吕晓婷

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毕业是其由“校园人”转化为“社会人”的重要转折点,能否正常毕业是这一转化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是每年毕业季都会有一个“非正常毕业”大学生群体,因其情况特殊和情绪极易波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双一流高校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是他们的“光环”,之前的求学经历很少会遭遇较大挫折。若突然面临无法正常毕业的情况,就会率先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看轻自己,且情绪波动大,甚至会做出过激的事情。因此,关注非正常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是毕业季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毕业生研究现状

当前对大学生毕业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如: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分析,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政策质量的策略,以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1];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研究,探索毕业生就业与其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2];对毕业生就业初期的不稳定因素的研究,为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稳定提供预警等[3]。研究覆盖了从应届毕业生就业到工作初期职业发展各个阶段,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参考。然而,对于非正常毕业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如何疏导其心理问题并进行就业指导,使其能更理性地面对非正常毕业问题,顺利走向人生发展的下一阶段,却缺乏研究。本文聚焦非正常毕业生,通过一典型案例,剖析非正常毕业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和现实困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实现路径,对处理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非正常毕业生难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案例基本情况

A,大四女生,毕业于重点高中,性格要强,与室友及班级同学关系一般,在大三下学期经历了男友背叛、父亲去世、家境变化等多重打击。她对专业不感兴趣且成绩欠佳,大四下学期仍有课程未通过,只能选择留级或者结业,辅导员与她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安排学生干部B密切关注A的情况。6月某日半夜,辅导员收到A的微信消息,说要自杀,因为全班都知道她无法毕业的事。

二、案例指导方法

本案例主要采用“共情”的方法解决非正常毕业学生的心理问题。所谓“共情”,是心理治疗中的一种咨询方法,是指咨询师通过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体验他的情感、思维;运用心理咨询的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理解问题的实质;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影响对方以得到反馈[4]。

此方法在心理治疗中不仅运用广泛,也为辅导员解决非正常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即在辅导过程中运用共情技术,知觉、体验、分享学生情感的变化[5]。通过“共情”在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搭建“心理桥梁”,在这之上,双方体验彼此的心理,产生共鸣,消除隔阂。在具体实践中,辅导员通过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类似经历把自己的“共情”传递给学生,藉以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表达情感上的认同,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被理解、被接纳的心理,消解他们疑惑、迷茫、混乱和无措的心理。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在交流中逐渐促使其明晰摆脱当前困境的具体实践方式。

三、采用“共情”法进行干预

(一)事件突发,厘清缘由。收到A的微信消息,辅导员在试图与之取得联系未果后,联系同学B,让其立刻前往A宿舍安抚陪伴;与此同时,辅导员将此事告知A的母亲。辅导员赶到宿舍后,和B将A带出宿舍,A开始哭诉,班长和室友说A可能要留级。辅导员从班长处获悉,他只是告诉A的室友兼学习帮扶人希望她继续在各方面关心并帮助A。但A知晓后的第一反应是全班知道她不能毕业。尽管辅导员将此事来龙去脉告诉A,但她仍然无法接受,不停重复“为什么我命这么苦,爸爸这么早就死了,我一直都是别人羡慕的对象,现在大家都知道我毕不了业,以后该怎么见人”。据此,辅导员明白了此事是导火索,症结点在于父亲离世和无法正常毕业的双重打击,让她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她产生自杀等极端想法,更多的是发泄情绪,希望得到关心和帮助。

(二)把握时机,采用“共情”。不难看出,A产生了一种只有自己遭遇了如此多挫折的自哀情绪,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重点在于让A明白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为了在短时间内产生良好效果,辅导员采取“共情”这种心理咨询方法,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引发A的共鸣。辅导员给A讲述了自己大学时相似的经历,同样经历了对专业不感兴趣、与初恋男友分手和外公去世等挫折。先使其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消解她的负面情绪,让她明白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A不禁感慨道“老师,原来你也经历了这么多痛苦的事情,你现在过得那么好,完全不像啊”。辅导员随即抓住时机引导“当初以为的绝境如今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而我们当下认为穷途陌路是因为无法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眼前的困境”。此时,A激动的情绪已完全平复。但是,要想彻底杜绝她轻生的念头,就必须在她心中播下展望新生活的种子,为她指明前进方向。于是,辅导员帮助A分析了她的个人优势和社会资源,帮助A重新进行了职业规划,重燃生活的信心和找到努力的方向。

三、危机干预案例启示

(一)建立信任、及时发现。事件的顺利解决,一方面,得益于辅导员与A建立了信任关系,使得她有了轻生的念头后第一时间联系了辅导员,悲剧才得以及时被制止;另一方面,得益于安排学生B一直关注A,事情发生后,B能立即找到A并稳住她的情绪。但是辅导员所带学生众多,无法时刻掌握每位同学的思想动态。因此,除了建立“师生信任关系”,还要建立“生生信任关系”,培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把好第一道关,做到及时发现、尽早干预。针对学业成绩差、家庭贫困、亲子关系紧张、人际交往困难等重点关注人群要及时备案、掌握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防范于未然。

(二)把握时机,善用“共情”。危机的及时解决,也得益于辅导员把握好了使用“共情”的时机。起初A比较激动、情绪不稳定,要以倾听为主,让其发泄负面情绪,同时平息导火索。接着,用亲身经历采取“共情”心理疗法,引发她的情感共鸣,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由此可见,在运用“共情”时,一是注意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的表达要适当,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宜。二是注意只要能感同身受地理解就是“共情”,如果没有相似的经历,不能杜撰,因为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鉴别能力,倘若发现自己被欺骗,事态可能会更加恶化。三是注意“共情”的目的不是借助与学生相似的经历和感受来让学生同情自己,而是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及其困境,并帮助其摆脱困境。四是注意“共情”不是万能的,还需进行持续性跟踪关注和适时指导,直至学生完全解决面临的困境。

(三)跟踪反馈,多方联动。学生情绪的爆发可能是由某些突发因素引起,但长期的情绪积累才是根本原因。第一,当遇到危机时不能一味地从求助学生身上寻找,而是要全方面、多角度了解该生的实际情况。第二,暂时的情绪平复并不能真正解除危机,必需深入挖掘深层原因。第三,学生心理状态发生即时性好转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彻底解决,辅导员必须对学生之后的学习生活进行长期跟踪,与家长、周围同学共同努力,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和心灵的寄托。

(四)加强学风建设,从源头抓起。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严把毕业出口关[6]。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7]。由此可见,本科毕业将会变得越来越难,大学绝不是严进宽出的“游乐场”。但很多大学生还未意识到这点,还抱有高中教师所说的“考上大学你们就轻松了”的想法,对大学学习不够重视。因此,要从问题源头抓起,加强学风建设,改变大学生放松懈怠的心理。

(五)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解决根本问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弱化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从以下三个层面为大学生营造可触摸的抗压环境:第一,社会层面。应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改变当下的困境,杜绝“唯出身论”、“唯文凭论”的现象;加大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宣传力度,让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共识[8]。第二,学校层面。一是要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开设自我认知相关方面的课程,使其全面正确评价自我;二是要提供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从“碰钉子”中强化内心力量。第三,家庭层面。家长不应只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注重促使其全面均衡发展,特别是其内心的塑造。只有多方面努力,才能使大学生锻炼出一颗强大的心脏,具有较强的抗压、抗挫折能力,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之道。

猜你喜欢

共情挫折毕业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们今天毕业了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