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视角下科技论文作者与编辑在编校过程中的关系研究
2019-03-20彭传静
彭传静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22)
社会学家科塞(科塞,1989)认为,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存在冲突现象。在科技论文的编校过程中,科技论文作者与编辑一直处于冲突和协作的状态。协作促进沟通有利于共同目标的完成,但冲突不可避免,科技论文作者与编辑在编校的任何环节均可能相互冲突、相互矛盾(周洁,2010),甚至产生非理性对抗情绪(汪星,2009)。长期积累的矛盾一旦爆发就会造成破坏(陈成文,2009)。在冲突视角下研究科技论文作者与编辑在编校过程中的关系,通过揭示冲突的起因、功能,有助于找到化解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处理矛盾、冲突的机制,有助于优化编校流程和作者编辑关系,发挥冲突的正功能。
一、冲突产生的原因
(一)发表论文过程中科技论文作者与编辑的价值冲突
在现有体制下,科技论文作者发表论文的目的大多为了晋升职称(刘建滔,2008)。在很多作者眼里,这是一项任务,甚至等同于麻烦。科技论文作者很少从事研究工作,日常工作与生活占据了作者的大部分时间,但论文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对研究问题的深入探讨,科技论文的撰写、修改,均需要作者全身心投入。那么,为了晋升职称,科技论文作者发表论文的目的性强,以论文见刊为最终目标,在意论文质量者甚少。在这样的目标取向背景下,速度成为科技论文作者的唯一诉求。快一步,在期望的时间里不因论文而耽误;慢一步,缺少论文,可能要等上好几年。而编辑作为期刊的主要把关人,不仅需要对作者负责,也要对期刊的质量负责。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在本着职业敏锐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下,编辑在遵守“三审三校”流程的同时,精益求精,严格控制编校质量,引导期刊良性发展。每年国家广电总局对责任编辑均进行考核,如担任责任编辑的出版物出现内容质量、编校质量等违法问题,责任编辑将会被注销其责任编辑证书,使得期刊责任编辑无法忽视期刊质量。毫无疑问,编辑严格把关论文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与科技论文作者多快好省的发表诉求产生冲突。科技论文作者追求发表论文的速度,一定程度上是在牺牲论文质量的前提下完成的。当然,这样的论文不一定没有发表价值,但缺少时间仔细斟酌。编辑的严格把关,必然需要花费时间,放缓发表速度。
(二)科技论文作者与编辑的知识冲突
科技论文作者一般为所属专业领域的从业者,有着丰富的从业经历与该领域相关知识储备;而虽然编辑的行业知识丰富,对期刊所属领域知识有所了解,但并不精通。因此,编辑对其期刊论文中涉及的内容往往无法面面俱到,在透彻把握内容方面存在困难。如果编辑就此提出不专业的疑问,容易造成科技论文作者的不认同(周洁,2010)。这种不专业疑问若是多次存在,不仅让作者质疑编辑的劳动成果,甚至会对期刊的专业性进行质疑,对抗情绪因此而生,阻碍编校流程的下一步进行。
科技论文作者的知识冲突还表现在行业习惯与编辑规范上(周洁,2010)。在作者看来,行业习惯深入到每一个同行的职业中,有悖于行业习惯的编辑规范,修改都是多此一举。比如,在科技论文中,编辑经常将“体重”修改成“体质量”。在作者看来,无论是在行业习惯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用体质量来形容人的物理重量。再比如,中国临床医学经常使用“毫米汞柱”这一计量单位来表示压强值的单位,然而“毫米汞柱(mmHg)”并非国际单位,需要将其换算成国际单位“千帕(kPa)”。作者认为这种换算不仅麻烦,而且还容易将本来简单的数据复杂化。临床上血压的收缩压正常范围经常用90~139mmHg表示,若换算成12~17.3kPa,很多人对此数据茫然。在编辑看来,任何不符合编校规范的使用方法都是错误的,不利于学术交流,影响期刊的编校质量。
二、冲突行为
在编校过程中,科技论文作者的冲突行为表现在三个方面:沟通过程中的讨价还价、修改过程中的抵触心理、对抗情绪下的撤稿。
(一)沟通过程中的讨价还价
以见刊为第一导向的作者,经常询问能不能早点见刊,可不可以加急,有没有绿色通道。无论是电话沟通还是电子邮件询问,作者经常软磨硬泡,企图通过语言的沟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作者不会换位思考,总希望编辑能够换位思考,若编辑回答不符合其期望时,冲突情绪就产生了。此时的冲突更多地给作者带来负面情绪,对未符合预期的失望。
(二)修改过程中的抵触心理
首先,以职称晋升为导向的论文发表作者,对论文的修改积极性不高。本来写作就是在被动下进行的,为了职称硬着头皮写完的论文,或许作者自己都不愿意再看第二遍,而让其修改,更是艰难。其次,作者从内心否认修改的价值。作者比任何编辑都清楚自己论文的水准以及自己在此论文中花费的精力。在编校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是,作者在写作阶段花费的精力少于编校过程中花费的精力。最后,编辑与作者对文章质量有不同见解。编辑在有审稿专家把关论文的学术价值前提下,从传播与交流角度出发,更加关注编校规范。作者更关注论文的学术价值,抓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学术价值与编校规范两者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作者忽视编校规范的原因还在于对编校规范的作用认识不足。
(三)对抗情绪下的撤稿
撤稿不仅仅是损失一篇论文,甚至会损失这个作者及其所属的圈子。科技期刊多数属于学术性期刊,稿源影响期刊质量,多起撤稿事件不利于编辑部的名誉与长期发展。
在编校过程中,编辑的冲突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语言对抗、耽搁稿件。尽管编辑都有职业素养,但在冲突发生时,编辑在不稳定情绪中容易进行语言对抗,当作者同样进行回击时,冲突容易加剧。除了语言对抗外,编辑还利用其职务之便,采用如耽搁稿件等方法冷处理。这是一种比较隐蔽的但影响深远的冲突行为,其造成的不良后果不亚于语言对抗。
三、冲突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普遍存在冲突,但冲突只具有破坏性的消极作用。然而,科塞认为,社会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冲突不仅具有破坏作用的反功能,还具有有利于规则、规范的重新调整、建立、完善的正功能(侯均生,2001)。
如果冲突的问题涉及双方的核心价值,冲突就具有反功能,反之具有正功能。科技编辑与科技论文作者的冲突从始至终都未涉及双方的核心价值,在一定条件下,双方表面是冲突的、过程是冲突的,但双方的核心价值是统一的:多快好省、高效高质量地出版论文。
冲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平衡机制,是一种通过更改双方权力关系的基础来避免不平衡条件产生的重要途径,因而它有助于对立双方间建立并保持力量的平衡,有利于规则、规范的重新调整、建立、完善。科塞将冲突划分为四种类型:群体间冲突和群体内冲突、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紧密关系中的冲突,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意识形态下的冲突。编辑与科技论文作者的冲突是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的冲突。现实性冲突中,个人或群体只把冲突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在非现实性冲突中,冲突本身就是目的,它为的是宣泄敌对情绪和缓解紧张压抑的心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编校过程中编辑掌握着作者想要的资源,掌握着论文发表进度的一切信息,处于主动位置,而作者处于被动状态,需要编辑的信息反馈才能获得具体的论文进展情况,急于发表论文的作者在此过程中容易产生紧张、压抑的情绪。科技论文作者一方面通过非现实性冲突宣泄自己的不满、缓解压抑的心理,另一方面希望通过现实性冲突让科技编辑认真对待自己的诉求,从而达到目的。正是因为有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冲突的存在,让编辑无法忽视作者的诉求,在这里冲突扮演了激发器的角色,它激发了作者与编辑关系中新规范、规则和制度的建立,从而充当促使敌对双方社会化的代理人,引导作者表达出自己的不满,通过诉求寻找编辑部可以优化的方面,如编校流程等,从而发挥冲突的正功能。
冲突还可以起到一种安全阀的作用,对冲突双方产生保护功能(李俊,2002)。根据科塞的理论,长期积累的矛盾一有机会爆发就会对社会造成破坏。类似于锅炉上的“安全阀”,冲突的安全阀功能可以使科技论文作者的敌对情绪、不满心理得到发泄,不至于产生破坏作用。相反,如果编辑与作者双方的一方,有紧张情绪没得到及时渲泄,那么将会对整个编校过程造成破坏,如以上提到的语言对抗、撤稿。
四、冲突如何化解:从价值冲突到价值认同
冲突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变化着的,从达成一致目标,到目标分歧,再到相互协助最后冲突消失。融洽的编者和作者关系促进双方的心理平衡、尊重、理解和认同,彼此间起激励作用(王景周,2019)。分析科塞的冲突理论,揭示科技论文作者与编辑在编校过程中冲突的起因、行为、功能,助利于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处理矛盾、冲突的机制。发挥冲突激发器作用,激发编辑部建立新规范、规则和制度,从而发挥冲突的正功能。
(一)有效的沟通
在编校过程中,科技论文作者与编辑的冲突始于沟通,可现实中沟通带来的负面作用并不少,如曲解对方语义、揣测对方态度、语言啰嗦导致对方不耐烦、反馈问题未解决导致语言攻击等,有效的沟通可减少冲突的发生。
沟通的语言应是是明确的,非模棱两可的。“可以”“不可以”“做得到”“做不到”,作者与编辑在沟通中双方均应使用明确的词语,而不应使用模糊的、可给对方留有幻想的话术,如“可能”“尽量”“争取”等。模糊的语言沟通容易让对方产生误解并抱有幻想,若是事情发展并未按预期方向发展,人们总是难以接受。比如,作者询问稿件是否12月份发表,若编辑回答“我们争取给您12月份发表”,这时作者更倾向于相信文章在12月份发表,若是最后未在期望时间发表,就容易产生激烈的冲突。沟通的频率应是少而精的。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大家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作者若是经常电话或邮件查询或催促稿件进度,容易让编辑头疼与反感。编辑的工作是烦琐和复杂的,若每一位作者总是不厌其烦地询问,编辑部的工作甚至有可能瘫痪。同样,作者有其工作与生活,他们分配在稿件中的时间是有限的,编辑不应该随意联系作者。因此,沟通的频率、沟通的方式双方都应根据需求调整,紧急的非联系不可的电话联系,不紧急、小问题的采用邮件汇总的联系方法;做到没事不联系。沟通的结果应是有反馈的。编辑部应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问题、调整流程、解决问题。如在编校结束后,编辑与作者均处于平等的位置时向作者做问卷调查,了解作者在投稿、修稿、发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可以咨询作者的改良建议,改良编辑部的各方面漏洞与问题。
(二)消除信息不对称
很多的冲突皆因信息不对称引起。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建立一套常规的信息沟通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必要且迫切。其一,编辑部获取作者处关键信息,如争取获得作者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相关收集资料以备编辑查阅,填写包括作者论文发表时间、栏目、篇幅等在内的发表意向书,以全面获得作者期望信息,方便编辑部协调。其二,编辑部工作流程告知作者减少作者的迷茫与焦虑。比如在修稿过程中,准备一封“给作者的信”,解释编辑部的正常作业流程,修稿时的修改依据,正常论文见刊速度等。尽量让作者知晓编辑部的工作流程,配合编辑部工作,增加作者的好感度,获得作者的理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发挥冲突的安全阀作用
发挥安全阀作用的冲突,对冲突双方产生保护功能。引导科技论文作者排解编校过程中的不满。编校的流程很少是一帆风顺的,困难、问题时常出现,给作者排解敌对情绪的窗口十分重要。编辑部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给作者发声的机会、交流的机会。不仅科技论文作者需要排解敌对情绪,编辑也需要排解工作中的压力,关怀编辑、理解编辑,编辑部和作者都应该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