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配合拔罐放血在筋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19-03-20韦礼贵
韦礼贵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朱汉章发明小针刀至今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通过不断总结和完善,小针刀疗法已经发展成为针刀医学[1]。针刀松解和对局部的刺激,能够起到松解粘连、去除瘢痕、延长挛缩、解除神经卡压、纠正骨关节病理性移位、改善微循环、降低骨内压、消除异常高应力和维持人体动态平衡的作用,广泛应用于颈肩、腰背和腿臂等筋伤疾病的治疗,而且疗效确切,安全性好[2]。有学者[3]指出,针刀治疗后,无论出血与否,都应该常规按压针孔1 min止血。笔者认为,在使用针刀治疗筋伤疾病时,只要针孔出血颜色为非鲜红色,且单针孔出血量不超过2 ml者,可不予立即按压止血,且可配合拔火罐放血方法来增强治疗效果,现探讨如下。
1 放血疗法治疗筋伤疾病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素问·针解篇》曰:“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可见,中医在使用九针(针、圆针、针、锋针、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治疗疾病时,对于患病时间长,血液郁积日久,滞不通诸疾,要用放出瘀血的方法来治疗;对于邪气盛实,为肿为痛诸疾,则用泻法治疗,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以便病邪能够从针孔自然溢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放血疗法亦称刺血疗法、刺络放血疗法[4],是采用各种针具刺入人体腧穴、脉络、筋结点、病理反应点、病灶部位或浅表小静脉,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临床适用范围广泛,不仅可用于内、外、儿、妇、皮肤科等之急证、邪实、热盛、寒凝和血瘀等诸证,也适用于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和虚证[5],甚至也用于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6]。
2 针刀配合拔罐放血治疗筋伤疾病的理论依据
针刀之所以能够以其独具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一门新的医学,主要是因为其将针的刺激、调节作用和刀的切割、松解功能完美地融为一体,这一优势是目前其它针具或刀片都无法代替的,针刀已广泛应用于筋伤疾病的治疗。《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而针刀治疗筋伤疾病的实质是以病变部位(筋结点)作为治疗重点,充分体现“辨位论治”的原则。针刀治疗时,由于进针深度能够直达病所、直捣病灶,因此其出针后再予拔罐放血治疗筋伤疾病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针法[7]。
中医学认为,筋伤疾病疼痛的主要原因是气滞血瘀,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临床研究表明,出针后再予拔罐放血治疗筋伤疾病时不仅仅是放出局部瘀血,还会带走针刀治疗操作时产生的离经之血以及积聚于经脉中的病邪[8],起到疏通经脉、畅通气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9-12]。《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血得出则行,血得行则通,血得通则不痛。
实验研究[13-15]表明,放血疗法能够明显改善局部组织或全身的血液循环和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一方面放出瘀血,使微血管的自律性加强,双向交流增加,血管内血流加快,减轻红细胞聚集,有利于机体的物质及时地补充到血液循环中去;另一方面刺激了微血管管壁的神经,加强了微血管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瘀滞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另有实验资料[16-17]表明,人体所具有的对疼痛的自我调控能力,是以血液循环能够正常运行为基础。采用针刀配合拔罐放血治疗筋伤疾病的方法,在达到改善微循环功能的同时,还可直接将部分致痛物质随恶血排出体外,使体内组织中致痛炎性介质的浓度下降,减少了致痛物质堆积,减轻神经的刺激;另外,随着瘀血的排出,使得炎症发生时,组织细胞所产生和释放的各种超微量致痛物质及时降解、灭活和转运,激发了中枢神经系统内痛觉调控系统的活动,改变了神经末梢和神经纤维所处微环境中神经递质等生化物质的失衡,阻断了痛觉的产生、传递和感知,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
3 针刀配合拔罐放血治疗筋伤疾病的方法
与其它任何一项医疗技术一样,针刀配合拔罐放血治疗筋伤疾病的方法也不是万能的、包治百病的技法。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做到:①严格掌握针刀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②严格无菌操作。③按照针刀进针四步规则和针刀手术八法[18]以及拔火罐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治疗。④出针后视治疗部位大小取规格适合之玻璃罐作拔罐治疗,以排出局部瘀血和针刀治疗操作时产生的离经之血。⑤每次拔罐应少于4个罐,而且每个罐放血量应≤10 ml,取罐后用无菌纱布擦拭干净并作无菌敷贴处理,不需更换敷贴物,保持干燥,24 h后去除敷贴物。⑥针刀配合拔罐治疗的原则:一是出针后只要针孔出血为非鲜红色的、非搏动性的、单针孔自然出血量≤2 ml且在1~3 min内能够自止者,可予配合拔罐治疗;二是出针后只要针孔出血颜色为暗紫色、暗黑色、黑紫色等非常血之色(此出血提示为非正常血管出血),即使单针孔出血量>2 ml,亦应配合拔罐治疗。⑦针刀后不应配合拔罐放血的原则:一是出针后若针孔出现搏动性出血或出血颜色为鲜红色(动脉血颜色)者,不应配合拔罐放血治疗;二是出血颜色为暗红色(正常静脉血颜色)且出血量超过2 ml或时间超过3 min仍不停止者,亦不应配合拔罐放血治疗而应给予针孔按压止血;三是针孔无出血,但有皮下或深部血肿形成表现者,应按压止血。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52岁。因“腰痛7年”于2016年4月清明时节来诊。患者腰痛,多呈酸楚钝胀性痛,腰中下段痛甚,弯腰转侧不利,天气转阴和劳累则症状加重,痛甚时呈刺胀性痛。7年来在多家医院行推拿、针灸、理疗、烫疗、局封药物注射和服中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始终未愈。既往史提示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于1999年3月行L4-5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腰腿疼痛、麻木症状消失,切口I期愈合出院。出院后10年间未见异常,从2009年初开始出现上述症状。查:腰部呈L4-5椎间盘手术征,腰曲消失、变直,腰两侧肌肉轻度紧张、压痛,以L3右侧横突、L4-5和L5~S1棘间及两侧压痛明显,并有轻度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双侧均≥80°,加强试验(-),舌暗红,苔白,脉弦。CT示:①腰椎变直;②L4-5椎间盘术后改变;③L5~S1椎间盘膨出。中医诊断:腰痛(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给予针刀配合拔罐放血治疗。定点:L3双侧横突点,L4-5和L5~S1双侧关节突关节点,共6点,均使用针刀到达骨面松解,除L3左侧横突点外,其余5个治疗点针孔均自然溢出黑紫色血性液体1~3 ml,术后再于L3双侧横突点和L5~S1双侧关节突关节点共4个点拔罐治疗,每个点排出黑紫色血性液体约8 ml,取罐后针孔以无菌纱布敷贴。术毕,患者感言:“7年来第一次感到腰部这么轻松……”共按法治疗3次(每次针刀和拔罐出血量逐减,出血颜色亦由黑紫色转变为暗红色),腰痛症状消失,转侧自如,随访2年未复发。
5 体会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正骨心法如此,针刀要旨亦然。针刀治疗时其进针部位、深度是在预定、预知、可控的情况下进行,当有目的地在病变部位进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治疗操作时,由于组织被切割、铲剥、松解,刺伤毛细血管,或多或少都会有出血。然而,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都有炎症刺激、渗出反应,引起肌肉、韧带、筋膜组织或组织间隙张力增高,与周围正常组织及体外环境形成压力差,当受到针刀剥离松解后,由于压力差的原因,出针后瘀血自然会从针孔溢出。排出这些瘀血,一方面能够起到上述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因为瘀血的排出而从根本上避免其再吸收的过程,在有利于缩短组织修复时间、尽可能快地使病情得到恢复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出现因出血较多无法吸收或吸收不全而发生血肿肌化的可能。
临床上也体会到,针刀治疗时,排出瘀血与否以及出血量的多少都与局部组织张力成正相关关系:张力越高,肿胀越明显,其出恶血量越多,反之则越少。关于对针刀出针后从针孔溢出血液的来源的认识:对于针刀治疗出针后,针孔溢出的是进针过程中损伤正常组织的出血还是病变部位的瘀血的问题,其实,针刀治疗是目前创伤最小的微创手术,针孔仅为0.8~1.0 mm,加上针刀进针四步规则的严格掌握和合理应用,这样切口的损伤是微乎其微的,对于局部正常组织来说,“针刀仅仅是通过而已,损伤可以完全忽略不计”[2]。但当针刀刀口在病变部位上进行铲切剥离时,则会有创伤和出血,因此可以说明,针刀治疗时自然溢出的“血液”主要是以来自于病变部位的瘀血或操作治疗时产生的离经之血为主。临床上针刀配合拔罐放血后局部疼痛、肿胀的趋好改变和功能的改善,也为此提供了佐证。
当然,这也不等于就没有损伤正常组织出血的可能,但无论是来自哪里的出血,只要单针孔出血量≤2ml且在1~3 min内能够自止者,均可配合拔火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