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示范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城镇化质量进程综合测度研究
2019-03-20朱艳娜乔国通
朱艳娜, 何 刚, 乔国通
(1.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2.安徽理工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3.安徽理工大学 管理决策与行为科学研究所,安徽 淮南 232001)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5)》表明,安徽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全省城镇人口五年增加约550万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速度,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5%,初步进入城市主导型社会,形成了“一圈一群两带”的城镇化空间格局[1]。《安徽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为目标,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等,推进退化防护林修复,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保护空间和连接各生态空间的绿色廊道[2]。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城镇化率逐年上升。然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矛盾激增、产业转型升级放缓、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测度城镇化质量,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深化城镇化制度改革等对推进皖江示范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一、文献综述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质量测度日益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陈恩等运用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中部地区城镇常住人口比重、地区GDP总量、非农产业比重等城镇化区域特征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得出资源环境与要素投入是影响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3]。于伟等应用GIS和协调度模型,选取我国28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样本城市城镇化质量同资源利用协调性空间格局,研究得出城市行政等级与经济发展水平正向影响城镇化同资源利用的协调性[4]。方创琳以改革开放40年来的数据为依据,指出我国城市群的研究与发展已到实践应用的阶段,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向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发展[5]。周敏等认为,中国城镇化仍未脱离高碳化发展阶段,人口扩张和经济增长依旧是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持续走高的主要诱发因素[6]。蓝庆新等采用熵值法和AHP方法,从城镇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城镇化协调程度三个层面综合评价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7]。王胜今等以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为例,认为东北地区城镇化所暴露出的显见问题为“名义城镇化”快于实际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8]。高远东等采用“门限回归”方法,实证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缩小城乡差距所凸显的人力资本门限效应,结果得出城镇化发展依赖于城乡人资差距的“单门限效应”与农村人资的“双门限效应”[9]。通过现有研究得知,城镇化质量进程评价伴随城镇化内涵而日渐增多,大多依据全国面板数据探究城镇化质量进程,鲜有学者剖析皖江示范区所涵盖区域的城镇化质量进程。鉴于此,借鉴已有文献,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综合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同社会环境城镇化三方面来测度皖江示范区城镇化质量进程,提出推进皖江示范区城镇化质量进程的发展对策。
二、城镇化质量进程综合测度
(一)指标甄选与权重确定
皖江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8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与舒城县,考虑到市域数据提取完整性和精准性,县域数据缺失较严重,因此选取涵盖8市全境的地级市作为城镇化质量进程研究样本。
甄选城镇化指标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参照已有城镇化相关领域文献资料,将城镇化系统划分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三个主要准则层。在人口城镇化中,使用城镇人口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非农业人口占户籍比等指标来反映人口发展城镇化水平;选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来刻画经济城镇化进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建成区绿地率指标来反映生态环境城镇化水平。应用AHP赋权法调研咨询相关专家学者,确定指标权重,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皖江示范区城镇化质量进程评价指标权重
(二)灰色综合关联系数计算
通过查阅《安徽省统计年鉴2017》、皖江示范区各地市统计年报、国民经济发展公报等统计汇总出2016年相关评价指标原始数据,接着进行规范化处理。在8个地级市中,考虑到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的指向性为负值,其余指标的指向性为正,因此,选取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的最小值、其余指标的最大数值构成参考序列,即虚拟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城镇化指标数据。
关联系数用于刻画各指标序列间的迥异程度,ξi(k)表示子序列第k个指标;xi′(k)同参考序列;x0相对应指标x0′(k)的相对差值,表达式为
(1)
表2 皖江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进程综合评价关联系数
(三)加权灰色综合关联度求解
关联系数仅表示各时间点上皖江示范区8个全境地级市10个指标层数据间的关联程度,考虑到其过于离散,相对大小不易考量,故进行加权运算求解皖江示范区8个全景地级市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城镇化质量进程综合关联度:
(2)
同理,可计算皖江示范区其余7个地级市的加权关联度,最终评价排序得出综合测度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皖江示范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城镇化质量进程加权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图
(四)综合测度结果分析
由图1皖江示范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城镇化质量进程加权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可知,皖江示范区8个全境地级市的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城镇化质量进程综合发展水平排序依次为合肥(0.986)、芜湖(0.954)、马鞍山(0.948)、铜陵(0.927)、宣城(0.894)、池州(0.882)、滁州(0.877)、安庆(0.871)。合肥的城镇化质量进程最高,明显高于其余7个城市。
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其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城市污水处理率这5个指标同城镇化质量进程的关联程度最高,说明合肥市兼顾新市民融入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优化多维发展。在最新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合肥市定位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与苏州、杭州比肩,入选I型大城市;国家重要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及综合交通枢纽。这也表明合肥市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引导人口加快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了产城融合。
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中明确指出,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城市同省会城市合肥一样,也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有效促进产城融合。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芜湖、马鞍山、宣城的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城镇化质量进程各指标间的关联系数较大,关联度值较高。其中,芜湖的城镇化质量进程位居皖江示范区第二位,非农业人口所占户籍比关联系数最高,说明芜湖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做得很好,增加了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指标权重。另外,安徽省积极发展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作用,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与宣城为两翼,构筑了“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分布格局。这也是合肥和芜湖城镇化质量进程发展迅速、位列前茅的关键原因之一。
马鞍山、宣城、铜陵与池州这4个城市排名居中,其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偏低,即经济城镇化相对落后。马鞍山的城镇人口比重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皖江示范区8个全境地级市中关联系数最大,说明马鞍山的人口城镇化发展优越。铜陵市的建成区绿地率关联系数最高,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等生态环境方面发展较好,表明该地区已初步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降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从实证研究的结果可知,安庆和滁州这两个城市排名靠后,其人均生产总值关联系数最低,需要改善和提升。其中,作为皖西南中心城市的安庆,近年来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不大,通过查阅相关数据资料得知,安庆市区建成区面积从2011年的80平方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90平方公里,6年间仅增加了不到1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建设同市域的战略定位不相称,对全市县域人口吸附力较低等等,这些都是致使安庆市城镇化质量进程落后的原因。
三、结论与展望
城镇化质量进程建设是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实证研究2016年相关数据得出,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其城镇化质量进程综合关联度评价指数最高,为0.986;位居第二位的是芜湖,其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城镇化质量进程的关联度系数为0.954,这与合肥核、芜湖核的规划建设是密切相关的;关联度最低的地级市是安庆,其数值为0.871。针对2016年皖江示范区城镇化质量进程发展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一)集聚与带动效能明显,开始进入城市主导型社会
合肥市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皖江八市纳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安庆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池州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等等,使皖江示范区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全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重点地区。城镇化质量进程持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完善和增强,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极大促进了皖江示范区城镇化质量进程的提升。
(二)城市联系紧密,城市群成为皖江示范区城镇化主体形态
皖江示范区利用其独特区位和政策支持,培育并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增长点,不断拓宽经济发展源泉,提高财政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随着经济城镇化的日益加强,城市间时空联系、要素关联度越发密切,城市间日趋注重产业融合、生态共保、设施协调等,城市群、城市组群将成为皖江示范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
(三)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皖江示范区城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
皖江示范区各地级市在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城镇化之路,努力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关停整治小散乱污企业,加快推进城区污水网一体化建设,开展城市水生态修复治理,推进皖江示范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优化建成区绿地率,建设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