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于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
2019-03-20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天津 300270)
引言
近年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彰显了国家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了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可见,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建绿色学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在环境类专业中,由于自身专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性质,生态文明教育有一个相对很好的贯彻程度,而对于其他专业及专业群,在以往很长的一段时间,生态文明教育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因此,新时代的到来,在所有专业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迫在眉睫,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新时代国情和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高职生态文明教育模式,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运用知网标准检索方法,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进行论文检索。模糊文献来源、作者信息和基金项目等检索控制条件,对检索词和论文时间进行精确定位。在职业教育领域生态文明教育和人才培养之间呈现出如下特征,如图1所示,图中系列1指以检索词“生态文明教育”包含“人才培养”检索到的论文数量,系列2指以检索词“高职院校”在该年度检索结果中再次检索得到的数据。
图1 高职院校中生态文明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由图1可知,2010年以前无检索结果,从2010年开始有少量生态文明教育类的研究论文,除2018年外(检索时限不满一年),均呈现上升趋势,数据曲线说明国家政策的侧重对科学研究有一个推动作用,并且在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下,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有其必要性。
二、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分析
知识决定思维,素质决定行为。根据专业类别不同,环境类专业学生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接受程度很高,他们也具备了该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未来工作中考虑生态环境的行为思维,但是对于非环境类专业,特别是一些跟生态环境无关的专业,比如,经管类专业,想让学生在高职院校三年学习时间内消化吸收本专业核心知识外,建立凡事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行为思维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在高职教育全过程采取全员、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大体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环节;学习的时间有课上、课下;学习的场所有校园和实践场所,比如:企业等。而学习之外的时间和场所学校能够掌控的大多是在校园内的课余时间,因此,若期望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起到成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思维,要把握好学生的课余时间,把握好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培养后环保习惯的养成教育环节。
因此,基于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种要素分析,需要建立“课上+课下”、“生态文明理念+专业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能够在新时代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新体系、新路径、新模式,达到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继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思维,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储备。
三、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研究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结合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也应该深刻领会讲话精神,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在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加入“劳”的要求。同时,应结合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对劳动、创造等名词应赋予更深层面的涵义,即所有的劳动和创造应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因此,高职院校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具备新时代特色,强调生态文明教育,强调综合素质培养。
(二)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
培养人才应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行动导向分析研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课上时间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主导,能够达到育人的目的,而课下时间如果放任自流,不加以引导,就会出现大面积学生玩电子游戏,刷抖音、直播等等目前比较耗时间、耗精力甚至耗财力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是极大的损害,因此需要建立“课上+课下”人才培养方式,同时建立把课下时间融入专业培养的“生态文明理念+专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机制。结合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开展全员、全方位育人。同时,以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为契机,大力开展和谐奋进的校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创建绿色学校,应从人才培养方式上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三)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对于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构建来说可以有如下三种方法:一是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增加生态文明类通识课程,完善整个课程体系,构建融生态文明建设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二是综合考虑课外时间,强化“课下”系统培养,可以通过构建系列社会实践类活动,完善学生道德评价综合素质手册来实现;三是加大原有课程体系内的课程改革力度,深化课程改革内涵,把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知识融入各专业所开设的各类课程,让学生在学懂、弄通专业理论知识并掌握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生态环保理念,形成生态文明理念与专业技能培养并重的育人机制。
因此,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推动课程内容改革步伐,扩充课程内容,拓展课程内涵,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人才培养场所的创设
对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课上+课下”人才培养依托全员、全方位育人,并且需要以项目、活动、工作任务等为支撑,也需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场所,培养场所的创设是否到位,决定着培养效果的范围和程度。根据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系统的课程体系,拓展了课程内容,在具体实施环节需要创设符合培养内容、体现培养效果的人才培养场所。各类教室是第一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核心技能,并养成环保理念思维。除教室外的校园内任意场所是第二阵地,比如食堂、宿舍、操场、体育馆等等特定的场所,学校要统一规划、统一布置,间或考虑专业背景,从标语、墙面字画、公告栏等要具备浓厚的育人氛围,用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用汉语的内涵让学生了解各项环保政策、各种规章制度、甚至是国学中跟生态环境相关的知识、典故等。另外,也要创设校园外的活动场所,比如社区、公园、养老院等,可以在校外场所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体会与人沟通的乐趣、体会奉献的精髓、体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从而达到春风化雨般育人的目的。
(五)绿色校园文化的形成
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职业院校长期的特色支撑,绿色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职业院校以项目为引导,考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系列生态文明校园活动,长期形成符合该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的发展元素,融入时代需要,同时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注重学生行为养成,让学生完成系列生态文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熟知环保理念,具备环保思维,外化环保行为,并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仍旧能凡事考虑生态发展的要求。
同时,项目的完成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针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以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和项目为载体,锻炼一批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师队伍和生态环保理念根植于心的大学生群体,使生态文明建设与专业建设融合的成果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可持续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生态文明符号清晰的绿色校园文化,为氛围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提供浓厚的人文特色,从而营造和谐奋进的良好校风,创建绿色学校。
四、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培养成效不好评价
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过程中涉及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构建,加入了生态文明通识课程和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对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整,又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缺乏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因此,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培养成效不好评价。
(二)培养机制需要完善
针对原有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学生的育人主体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由原有的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扩充为包含学生管理队伍、青年团管理队伍、公寓管理队伍等职能部门,由此方能实现在不同场所育人,不同项目育人,达到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目标,目前缺乏较为系统的培养机制。
(三)教师队伍理念欠缺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对教师队伍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非环境类教师受本身专业学术背景限制,对生态文明理念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掌握,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时,会出现指导不深入、环保理念灌输不到位、环保政策了解不彻底等现象,学生会为了完成项目而做项目,并不是为了环保思维的养成、环保理念的养成,达不到生态文明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学生的认可度不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泛滥,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娱乐方式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社会上一些浮躁的流于表面的现象也极大的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部分学生易受网络上抖音、直播、快手等影响,缺乏务实精神成为普遍现象,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多数高职学生眼里缺乏充分的认同感。
五、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学生道德评价综合素质手册
为了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道德评价综合素质手册,把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学生在校期间道德评价纳入手册管理,学校各职能部门作为管理方细化评价因素,对每个学生进行全过程管理,对过程中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程动态监控,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行动态调整、动态解决,为下一阶段活动开展进行实施效果评价提供可参考的评价因素,最终汇总成该生道德评价综合素质手册,手册可以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养成提供可行的思路。
(二)建立全员、全方位育人机制
成事业者,制度先行。学校应建立全员、全方位育人机制,为全过程育人提供管理依据,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均需劲儿往一处使。应大力提高育人主体主观能动性,在育人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协商解决问题,消除消极怠工的不良情绪,营造首问负责的处事风气,让学生在校期间感觉到认同、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安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才会慢慢摒弃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跟着学校育人的步伐一步一步走下去,从而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力度
教师决定着育人的深度和广度,生态文明教育能否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思维引导,教师对生态文明的把握有其深远的影响,对于非环境类专业,大多数的教师没有经历过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熏陶,也是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同时慢慢的不断成长起来的,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定期开展生态文明讲座,或者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发掘出来,有效的达到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四)以项目引导学生深度参与
针对大多数高职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对生态文明教育认可度和参与度不够,增加有效的约束手段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态文明教育项目赋予专业课程同等地位,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贯穿新生基础课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和毕业前顶岗实习阶段,让学生在课上和课下都有一种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识,以项目带动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培养日常行为习惯,从而形成生态文明思维。
小结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推进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毕业生综合素质养成,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步伐,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育人过程中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大力推行生态文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