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9-03-20熊春林

中国农业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专业课程满意度

熊春林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新世纪以来,我国“三农”问题日益凸显,需要造就一支能够肩负起“三农”发展新使命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队伍。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快速发展和农村公共管理实践迫切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众多高等农业院校依托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大力发展公共管理类专业。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新兴力量,必须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方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高等农业院校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质量需要从各个方面和环节下功夫,但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教学上来。课程教学评价作为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备受各方重视。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即“高教30条”)明确提出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完善教师管理和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分类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和受益者,他们对高校课程教学评价最有发言权,其对教学的满意度则是高等教育微观主体和宏观质量的有效连接点[1]。本文聚焦学生满意度,构建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满意度评价模型,综合分析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影响方式,重点确认关键影响因素,以此为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出对策建议。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国内外学者对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做了广泛而深入研究。1966年,美国教育委员会使用CIRP(Cooperativ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gram)测量大学生满意度,成为最早开展学生满意度研究的机构。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期,顾客满意度概念被引入我国。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学生主体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学生满意度被引入到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相关研究表明,家庭的支持是影响学生对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2],不同性别、年级、学科等因素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3-4],教学基本功、教学吸引力、教学规范性等因素对课堂教学学生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5],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是独生子女、专业认知、教师职称等是影响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6],教师的执教素养、教学态度及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行为等因素影响课堂教学满意度[7],专业选择的自主性对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影响显著[8],组织和传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提供个别化交流反馈等教学行为因素对学生满意度有显著影响[9],教学水平、教学关系、学习氛围等因素显著影响学生满意度[10]。借鉴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可能受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专业特征、教学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个体特征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

个体特征对其满意度有着深刻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是否满意,会受到其性别、年龄、年级、高考志愿、是否是独生子女等个体因素影响。一般来说,与女生相比,男生对外部适应能力相对要强,对完全不同于高中的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满意度评价因此可能高一些。学生年龄越大,心智相对越成熟,思考问题相对越理性,对学习的重要性认知程度越高,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满意度越高。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抱有较高的好奇心、探索心,因此满意度相对要高,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历的丰富,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了解程度的加深,满意度会相对降低。学生大都出于自己的爱好,填写高考志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专业为高考第一志愿(虽填报每所学校的六个志愿均为平行志愿,但实际仍有排名先后)的学生一般会怀着更大兴趣与热情学习专业课程,可能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相对积极。而被调剂的学生发现专业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往往会消极懈怠,可能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相对消极。独生子女学生受到父母的关心比较多,父母对其期望较高,这一特征可能会从情感方面影响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但具体影响方式无法确定。

假设2:家庭特征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

本文选取父亲职业、父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父母是否经常与你沟通学习情况等4个家庭特征变量分析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父亲是作为一家之主,其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可能影响子女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满意度的评价,但影响方式难以判断。收入较低的家庭更希望他们的孩子们能够通过高等教育改变命运和增加收入。家庭收入低的学生可能对课程教学期望较高,从而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学生与父母沟通学习情况,可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满意度更高。

假设3:专业特征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

本文从专业办学条件、专业受学校重视程度、专业的社会地位等3个专业特征变量分析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专业办学条件是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专业办学条件越好越有利于开展高水平的课程教学活动,学生可能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满意度评价越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受学校越重视意味着越能获得更多更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学生的满意度评价可能越高。专业的社会地位越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前景信心越大,其学习动力越强,积极性越高,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满意度评价可能越高。

假设4:教学特征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

本文选取教师学历、教师职称、师生课后交往频次、课程体系目标、课程门类构成、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等7个教学特征变量分析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的知识底蕴与教学能力等深刻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学历和职称是教师专业能力与学识水平的重要体现,其越高,学生可能对其课程教学的满意度越高。师生的课后交流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因而师生交流频度越高,学生对课程教学满意度越高。课程体系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化。课程门类构成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完整度。课程教学内容是学生扎实专业知识的基本来源。课程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高效掌握专业知识的关键手段。高等农业院校越能够瞄准区域经济社会以及“三农”发展需要确定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目标、开设课程门类和精选教学内容,越能够根据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和专业基本特征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就越能够学有所成,越能够成为社会抢手人才,他们因此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满意度评价也就越高。

二、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当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为了全面地了解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笔者采取分地区抽样,从东中西部各选取2所,最终确定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6所高等农业院校为研究对象,对抽样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1-4年级各随机调查约25名学生,调查每所抽样高校学生约100名。笔者于2018年5-6月对600名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问卷583份,剔除填写不完整、前后矛盾等无效问卷27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5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7%。问卷调查数据涉及学生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专业特征、教学特征等四个方面,以及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运用SPSS20.0对556份调查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课程教学满意度较高,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基本特征统计

三、 实证分析

(一) 实证模型构建

根据研究假设,笔者从学生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专业特征、教学特征等四方面构建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实证模型,模型的函数形式可设定为:

其中,Satisfaction为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当学生满意时,Satisfaction=1,反之,Satisfaction=0;indi、famj、spek、team分别代表学生个体特征、学生家庭特征、专业特征、教学特征等因素变量。

(二) 研究方法

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与否属于二分类选择变量,笔者采取二分类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为:

式中,Pi为被解释变量地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发生概率,i代表第i名学生,Xi为解释变量,包括indi、famj、spek、team等方面的19个变量;βi为待估系数。

(三) 变量设置

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回归模型中各个变量定义、赋值和预期方向如表2所示:

表2 各变量的定义、类型与取值范围

注:-, +,?分别表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为正、负和不确定。

(四) 计量结果与分析

在对556份样本学生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赋值的基础上,笔者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处理。具体而言,笔者采取向后筛选方法进行回顾处理:首先,将全部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变量的显著性检验,获得模型Ⅰ,经检验,模型的Cox & Snell R2值和Nagelkerke R2值分别为0.671、0.962,拟合效果良好;然后以10%的显著水平为阈值,根据不显著变量中t检验(Sig)值从小到大,依次剔除不显著变量,再重新拟合回归方程,并进行各种检验,最后得到方程中所有变量均显著的模型。从估计结果看,各个模型的整体结果显著,计量结果相似且稳定。为减少篇幅,本文只列出所有变量纳入模型的估计结果(模型Ⅰ)和所有变量显著模型的估计结果(模型Ⅱ),具体见表3。从回归结果看,在假设的四大类19个变量中,有11个变量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显著,另外8个变量则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

表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注:、、分别表示达到10%、5%、1%显著水平。

学生个体特征部分验证了假设1。学生性别(X1)和年龄(X2)未能通过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性别和年龄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所学专业是否为高考第一志愿(X3)通过了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但与假设不同,这一变量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方向为负向,其原因可能与学生的期望有关。所学专业为第一志愿的学生,给予了所学专业更高的期望,而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可能难以满足其期望,以至于对其满意度评价较低。是否为独生子女(X4)未能通过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其原因可能是虽然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其期望较高,能增加其学习的动力,但非独生子女对于兄弟姐妹的责任感和榜样意识同样也会成为其学习的动力,因而是否为独生子女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年级(X5)通过了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但和假设的影响方向相反,为正向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主要接触的是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其课程教学满意度评价相对较低。从三年级开始接触专业课后,专业教师显著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识和兴趣,比起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的基础课更容易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大三、大三年级整体上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满意度偏高。

学生家庭特征部分验证了假设2。父亲职业(X6)和父亲受教育程度(X7)均未能通过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原因可能是当前大学生独立性较强,大多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因而其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满意度主要由自身的主观感受决定。职业家庭月收入(X8)通过了回归模型的检验,但与假设的影响方向相反,为负向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家庭收入低的学生虽然更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更珍惜来自不易的学习机会,一般不会过分挑剔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而家庭收入高的学生则可能相反。父母是否经常与你沟通学习情况(X9)通过了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为正号,与假设基本一致。

学校特征部分验证了假设3。专业办学条件(X10)未能通过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政府对高等农业院校投入不断加大,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一般都能满足教学需求和学生期望,因而专业办学条件对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本专业受学校重视程度(X11)和本专业的社会地位(X12)均通过了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合都为正号,与假设基本一致。

教学特征部分验证了假设4。课程教师学历(X13)和课程教师职称(X14)未能通过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其原因可能与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近年来纷纷引入大量年轻教师资源有关。这些年轻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但缺乏教学经验,无法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很好地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因而学历的高低并不能显著影响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同时,在当前教师评价体制下,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为了评职称,大多重科研而轻教学,因而职称高低更多反映的是教师科研能力,并不能反映其教学能力,从而未能显著影响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师生课后交往频次(X15)、课程体系目标(X16)、课程门类构成(X17)、课程教学内容(X18)、课程教学方式(X19)等5个变量通过了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合都为正号,与假设基本一致。

四、 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以556名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为样本,具体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满意度总体较高。对课程教学表示满意的学生占调查样本的71.4%,但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第二,不同因素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学生性别(X1)、年龄(X2)、是否为独生子女(X4)、父亲职业(X6)、父亲受教育程度(X7)、专业办学条件(X10)、课程教师学历(X13)、课程教师职称(X14)等因素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影响不显著。学生所在年级(X5)、父母是否经常与你沟通学习情况(X9)、专业受学校重视程度(X11)、专业的社会地位(X12)、师生课后交往频次(X15)、课程体系目标(X16)、课程门类构成(X17)、课程教学内容(X18)、课程教学方式(X19)等因素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影响显著,且呈正相关关系;所学专业是否为高考第一志愿(X3)、家庭月收入(X8)等因素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影响显著,且呈负相关关系。第三,不同因素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就正相关影响而言,由强到弱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因素依次为父母是否经常与你沟通学习情况(X9)、师生课后交往频次(X15)、本专业的社会地位(X12)、课程教学内容(X18)、本专业受学校重视程度(X11)、课程教学方式(X19)、课程体系目标(X16)、课程门类构成(X17)、年级(X5);就负相关影响而言,由强到弱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因素依次为所学专业是否为高考第一志愿(X3)、家庭月收入(X8)。

(二) 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笔者根据上述实证研究结论,聚焦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现实状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构建家校协同机制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教育不是唯一的,而且也不应该是孤立的,家校协同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面对完全不同于中小学的高校课程教学,需要高等农业院校和家庭相互配合以帮助学生适应。与中小学不同,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家庭的联系时间更少、空间更远,如何搭建起家庭与高校之间的“桥梁”是家校协同教育的关键所在。高等农业院校以家校协同教育制度建立为保障,以家校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家校协同教育方法创新为突破,构建家校协同教育机制,实现高校与家长有效沟通,共同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公共管理类专业,化解专业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积极融入集体,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2. 健全师生沟通机制

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与认同是高校课程教学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高等农业院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过程中,欲破除师生在认知、情感、思想、语言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障碍,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信,必须为师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首先,强化师生沟通的意识。高等农业院校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主要以年轻教师居多的特点,加强宣传教育和制度倒逼,促使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将师生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作为教学的必须环节。其次,搭建师生沟通的平台。高等农业院校结合公共管理各专业的特点,通过咨询、讲演、报告、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拓展师生沟通渠道和平台,促进师生在专业情感上产生共鸣、在专业价值上达成认同。再次,拓展师生沟通的时空。充分发挥现代网络通信手段的优势,如微信、QQ、电子邮件等方式,实现全方位、多元化、无限制的沟通,为师生随时随地共同探讨“三农”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创造条件。通过健全师生沟通机制,高等农业院校师生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形成默契和产生共鸣,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

3. 凸显教学应有地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现有的高校评价制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导致高校教师疲于科研,而在教学上投入精力不足。对此,一方面,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真正做到分类评价,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作为公共管理学科评估的重要目标,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的基本定位[11],倒逼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平等对待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三农”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分类评价不同学科教师,对于应用型、新发展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必须加大教学在教师考核中的权重,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等,真正将教学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

4. 促进课程教学创新

高等农业院校应该深刻理解“三农”发展新时期、新阶段和新使命,瞄准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凸显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创新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首先,调整教学课程设置。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应该直面乡村振兴现实,在保证必修课质量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程数量和种类,采取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并行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公共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服务“三农”的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和公共责任,实现全面素质的培养与专业素养的提高相得益彰[12]。其次,促进教学方法创新。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课程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点,以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为落脚点,探索适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项目引导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三农”公共管理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促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13]。再次,促进教学内容创新。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应该积极利用农村公共管理问题最新研究成果和鲜活实践案例更新课程内容,推动课程内容设置特色化、综合化,注重基础性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相结合,发展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培养符合“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类公共管理人才。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专业课程满意度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