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7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特点与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研究

2019-03-20樊振李瑞杜晓泉袁敏慧

中医药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溃疡性证型结肠炎

樊振,李瑞,杜晓泉,袁敏慧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溃疡性结肠炎为消化系难治性疾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近10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较上世纪50年代升高了约10倍[1]。现代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主要为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紊乱与多种因素导致肠道微生态环境改变有关,而精神心理因素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可能用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更好解释。中医在辨证时尤其重视患者的体质、心理、社会因素,提出因人、因时、因地治疗。反应在辨证用药上注重个体化用药。这与现代医学认识相矛盾,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有其基本的病理基础,本着治病针对病因病理的理论,治疗用药应该有其共性。能否发现并找出中药治疗中的共性,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并有利于中药现代化成为一种目标。本研究旨在应用现代手段总结该病的发病规律、中医辨证用药规律,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住院被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具体为肠镜或病理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1.3 病情轻中重判断标准

轻度:患者腹泻每天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红细胞沉降率(ESR)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伴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次/min,血红蛋白(Hb)<100 g/L,ESR>30 mm/h[2]。

1.4 中医证型判定标准

参照2009年中华医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3]。

1.5 排除标准

①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②缺血性肠炎和放射性肠炎;③克隆恩病。

2 研究结果

总共纳入47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分布,病程分布,个人生活史、职业情况,症状分布,症状分型,发病部位,病理检查结果,中医证型分布,不同证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具体如下。

2.1 性别、年龄分布

其中男性261例,女性214例,男女比例为1.22∶1。发病年龄最小15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15岁~34岁者78例,占16.42%;35岁~50岁者172例,占36.21%;51岁~60岁者90例,占18.95%;61岁~71岁者135例,占28.42%。

2.2 病程分布

475例患者,其中初发者159例,复发者316病程小于1年者177例,占37.26%;病程小于3年者93例,占19.58%;病程小于5年者62例,占13.05%;病程小于10年者87例,占18.32%;病程10年以上者56例,占11.79%。

2.3 个人生活史

平时生活饮食规律的359例,占75.58%,嗜好辛辣刺激之味者94例,占19.79%;抽烟154例,占32.42%。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体力劳动者为多,占55.37%。

2.4 症状分布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症状主要以腹泻糊状便或粘液脓血便、腹痛腹胀为主,有些患者伴有上消化道症状,严重者伴有发热和贫血等表现。具体见表1。

表1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症状分布情况

2.5 症状严重程度分型

依据溃疡性结肠炎的轻中重分级标准,475例患者中轻型248例,占52.21%;中型154例,占32.42%;重型73例。占15.37%。

2.6 发病部位

病变部位主要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主,占64.63%。全结肠者占17.26%。

2.7 病理检查结果

行病理检查者为332例,未行病理检查者143例。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为慢性黏膜炎者116例,占34.94%;急性黏膜炎者216例,占65.06%。

2.8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按中医辨证可将475例患者分为大肠湿热、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脾不调、脾虚湿盛兼肝脾不调五证,其中以脾虚湿盛证为最多见。具体见表2。

表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9 不同证型药物分布情况

大肠湿热证药物使用情况:使用频率前10的药物为甘草、黄连、白芍、木香、白术、黄芩、茯苓、地榆、赤芍和白头翁;脾虚湿盛证药物使用情况:使用频率前10的药物为白术、党参、甘草、薏苡仁、茯苓、砂仁、山药、陈皮、白扁豆和白芍;脾肾阳虚证药物使用情况:使用频率前10的药物为白术、党参、甘草、补骨脂、肉豆蔻、山药、吴茱萸、薏苡仁、制附片和砂仁;肝脾不调证药物使用情况:使用频率前10的药物为白术、甘草、白芍、党参、柴胡、元胡、茯苓、木香、陈皮和枳实。见表3。

表3 溃疡性结肠炎各证型药物使用情况

续表3 溃疡性结肠炎各证型药物使用情况

2.10 不同症状用药特点

打破辨证的限制,就特异性症状用药特点进行统计,归纳用药频率前5的药物分别是:腹胀腹痛用木香、枳壳、白芍、元胡和槟榔;黏液脓血便用白头翁、马齿苋、黄芩、黄连和秦皮;血便用白及、三七粉、大黄、茜草和地榆。见表4。

表4 不同症状用药特点

最后对5种辨证分型的用药进行χ2检验,取各证型用药不为空的前28味进行检验,P<0.01,具有明显差异,说明各证型用药有其自己的用药规律。但对两两进行再次检验,大肠湿热证与其它四个证型P<0.01,说明大肠湿热证与其它四个证型之间用药有明显差异;而对脾虚湿盛和脾肾阳虚进行检验,取用药不为空的前14味进行检验,结果P>0.05,但取用药不为空的前28味进行检验,结果P<0.01;对于脾虚湿盛和肝脾不调及脾肾阳虚和肝脾不调进行同样的检验,结果与脾虚湿盛和脾肾阳虚间的检验相同。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住院病历的回顾性调查研究,旨在总结我院近8年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饮食习惯的特点,总结其发病特点,肠镜及病理情况,临床中医辨证的分布特点,中医用药的特点,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得知,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22∶1,年龄分布从青年到老年均有,但大多数分布于35~50岁。职业以农民居多,以体力劳动为主。与某些研究结果不完全符合。马丹通过对6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研究认为,患者主要集中在大学等偏高文化水平者,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职业压力大的如教师、技术人员等易发病,性格急躁者易发病[4]。这可能与地区差异有关。我院处于咸阳市,农业人口占常驻总人口的54.8%,服务对象以农民居多,且患者经济能力有限,依从性差,致使疾病易反复有关。患者的饮食情况与疾病的再次复发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暂不明确。吸烟患者占34.42%,但吸烟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中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短,无法完成两者间相关性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部位的分布特点,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占总发病的64.63%,与陈娟的研究结果64.31%基本相符[5]。病情轻重的分布情况中,轻度占52.21%,中度占32.42%,重度占15.37%。

关于中医辨证,查阅关于证候分类的相关资料,全国各地的证型分类复杂多样,且相似证型的名称多样化,导致相似性研究的可比性差。陈蕊[6]将11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大肠湿热证、寒热错杂证、阴血亏虚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和肝郁脾虚证6型。其中以大肠湿热证最为多见,脾虚湿蕴证次之,该两种证型共占总数将近百分之六十,肝郁脾虚证以及脾肾阳虚证各占百分之十五左右。吴伟洪[7]收集103例住院病历,分大肠湿热、肝郁脾虚、脾气虚弱、脾肾阳虚、寒热错杂及热毒炽盛6型。其结果为:大肠湿热证为46例、肝郁脾虚证为33例、脾气虚弱证为12例、脾肾阳虚证为9例、寒热错杂证为3例、热毒炽盛证为0例。刘海英[8]就近二十年的关于中医治疗UC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结果如下:湿热内蕴证约占27%;脾肾阳虚证约占19%;肝脾不和证约占13%;脾胃虚弱证约占9%;脾虚湿热型证约占8%;脾虚湿盛证约占7%;其它证占17%。李倩等[9]对54篇论文进行二次文献研究,对辨证类型进行症候分析,相似的证型进行合并鉴别,最后精简后的溃疡性结肠炎证候有4项:分别是湿热内蕴、脾虚夹湿、肝脾不和和脾肾阳虚。通过对我院475例患者证型研究,其中脾虚湿盛证最多,占 41.05%,其次是大肠湿热证,占23.37%,肝脾不调占16.42%,脾肾阳虚证占14.32%,而脾虚湿盛兼肝脾不调占4.84%。

通过用药频次研究发现,清热化湿多用黄连、黄芩、地榆、赤芍、白头翁;健脾化湿多用白术、党参、薏苡仁、茯苓、山药、陈皮、白扁豆;调和肝脾多用白术、白芍、柴胡、元胡、木香、陈皮、枳实。温补脾肾多用白术、党参、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制附片、砂仁。同时针对特有症状,血便多用白及、三七粉、大黄炭、赤芍、茜草、地榆炭等,粘液脓血便多用白头翁、马齿苋、黄芩、黄连、秦皮、椿根皮等,腹胀腹痛多用木香、枳壳、白芍、元胡、槟榔等。在临床实践中,反复发作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往往为虚实夹杂,单纯的虚证或实证少见,多数属复合病机。需要根据寒热的多少、虚实的主次,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用对特有症状有效的药物。

关于各证型之间用药的χ2检验,大肠湿热证与各证型之间用药均有较大差异。但脾虚湿盛及脾肾阳虚和肝脾不调在一定程度上用药有一定的相似性(选取14味药检验时无差异性,P>0.05,但选取28味药时有明显差异,P<0.05)。这也符合辨证用药原则。因为大肠湿热证为实证,治疗以清化湿热为主;其它证型多与脾有关,或脾气亏虚或脾阳虚,而临床健脾益气和温补脾阳用药有相似性,表现在选用14味药检验时无差异。但脾气虚与脾阳虚毕竟不同,因而选取更多味药进行检验时,又出现P<0.05的情况,说明这几个证型用药又有其各自的特点。

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因受地域及当地经济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研究结果的进一步推广可能受到限制,如能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可能结果更具普遍性。其次临床辨证用药,受个体化影响较大。如有人平素侧重于温补,于是可能临床辨证更多为脾肾阳虚,用药可能也更倾向于应用温补脾肾的药物;有人平素侧重于健脾胃,可能临床辨证更多的辨证为脾虚湿盛,用药也可能更倾向于健脾益气助消化。所以,临床辨证客观化是能否找到中医药治疗本病共性的重要环节,也有利于中医药走出中国。

猜你喜欢

溃疡性证型结肠炎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比较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17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流行病学调查
慢结汤治疗慢性结肠炎105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