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广西典型农村环境调查
——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105份调查问卷分析
2019-03-20韦妮玉黄春霞
韦妮玉,黄春霞
(1.南宁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就是要营造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村容村貌,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随着近几年农村的生产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生产造成了直接的或潜在环境影响,如一些乡镇企业对农村空气及水质的影响,种植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化学制剂的投放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农村水、空气、垃圾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1]。因此,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新农村生态环境的调查,针对居民对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问卷调查,提出加强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途径,从而完成本文研究。
杨李村曾获“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庄”和“创建国家级文明村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多年来,杨李村坚持贯彻党的农村富民政策,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走持续发展的“养殖─沼气─种果”的生态农业之路,把单一的水稻种植发展成超级稻、龙眼、砂糖桔、沃柑等名特优品种种植,种植业的发展,村民开始逐渐认识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环境问题
2.1 农业生产造成土壤污染
农业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薄膜的过量施用和微生物的污染,调查显示33.33%村民认为农药化肥的使用已经造成环境影响。化肥过量施用造成土壤酸化、盐碱化,有机质下降、土壤功能减退,土传病害增加,影响环境质量给作物的食用安全带来一系列问题。研究表明[3~9],施用农药后土壤的农药残留量为50%~60%,同时包装农药的塑料袋、塑料瓶、玻璃瓶等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直接使弄作物产生药害。残留的薄膜在土壤中的降解形成有害物质,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带有病毒、病菌等有害微生物,随着施用也被带进了土壤,造成污染,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2 农业生产造成的水体污染
45.33%的被调查者认为河道河流淤积,水源受到污染。近几年,为保证果树种植的产量和质量,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经雨水渗透对河流水源造成严重影响,水体营养化造成了水葫芦的大量滋生。水葫芦是繁殖力极强的水上浮生植物,被称为“绿色污染元凶”,在河湖内泛滥生长时,会严重污染水体,影响排涝和行洪。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污染不仅破坏生态平衡,也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可见,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会形成从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到空气的“立体污染”,会造成河流、湖泊的污染及对生态系统的损害。
2.3 日常垃圾造成的环境破坏
经调查发现,21.33%的村民认为所处的环境中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农村中大量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生产垃圾未经处理便随意排放,严重破坏了土壤的结构,甚至威胁到村民的健康;尚未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设备,村民生活产生的污水没能得到处理,反而随意排放,浪费并污染水资源。村庄中缺乏集中的垃圾处理厂、专门的清洁人员、公共厕所等基础措施,缺乏对农村整体环境的治理,农村的整体环境质量有待改善。
3 存在的环境问题因素分析
3.1 农民环境意识薄弱
环境意识是人类主体对自然环境的客观反映,包括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和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其好坏直接影响环境质量[4]。一般来说,对环境知识了解越多,其环保意识越强。经过对105位村民的问卷调查,94.29%的村民认为现阶段环境问题对已经农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他们对环境知识了解程度“了解很多、了解一些、不了解”的占比分别是:9.52%、15.24%、75.24%。说明村民的环境意识相当薄弱,没有环保意识的人,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则会直接破坏环境。
3.2 农民收入水平制约
当地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作物收入及销售水果,表1看出,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中等、中等偏下3个层次的调查对象愿意为参与改善农村环境的人数的比例分别为85.72%、73.18%、57.74%,不愿意的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4.28%、26.82%、42.16%。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的被调查者中非常愿意做贡献的比例为54.29%,比例最高,这与周培培调查研究一致[5]。以上分析表明收入水平越高,参与农村环境改善的意愿越高,两者成正比。
表1 农民收入水平与共同改善农村环境的意愿关系分析
3.3 其他因素影响
经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当地居民认为环境恶化的原因还有农村环境普法不完善;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门的管理;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人只求增加水果产量、扩大种植却忽略环境保护;依靠政府,不愿意自己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去改善村里环境。综合来看,农村的生产方式和个人行为是产生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基层环境保护管理滞后及缺乏专门管理机构则是直接原因。
4 新农村建设下改善环境的对策建议
4.1 结合建设新农村使命,增强环保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美丽新农村,绿色发展是第一要素,提出了要建设环境优美、美丽宜居、合理治理的新乡村[6]。围绕“美丽广西”,结合农村基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改善全区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洁美乡村[7]。要提倡村民珍爱自然保护自然,提高大众环保的参与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手册、标语等,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只有培养起领导干部及广大村民的良好个人习惯,把保护环境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和意识,才能使农村环保工作做到位。针对当地大量种植果业的现状,居委会提倡果农们科学施用化肥、合理施用农药,田间地里很多被随手丢弃的农药包装袋、塑料瓶、薄膜,生产商和使用者应有意识的对其回收整理,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4.2 基层对环境的管理,加大资金支持
处理好农村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基层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承担起维护农村环境的主要责任[8]。政府不仅要处理好发展地方产业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还要正确引导群众,处理基层管理机构和公众的关系。只有坚持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抓,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努力做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深入这个理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基层政府在推进环境建设时必须将农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激发村民投身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热情。推进环境保护,也需要基层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整治农村环境,如江苏规定,全省所有乡镇都要设立专门的环保办公室,行政村要设立专职环保监督员,整治农村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4.3 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环保普法宣传
地方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的宣传,农民并不重视环境保护,也认为无法可循。因此需要完善健全环保法在农村的普及,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让农民意识到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和原则性。通过报刊杂志、广播新闻、横幅标语及环保知识手册、相关环保法读本等,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加大农村环境保护与合理治理力度。
5 结语
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必须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手抓,改善全区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洁美乡村就必须积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乡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提倡珍爱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生态工程”,结合专业优势,为文明村建设及发展建言献策,为文明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