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州市林业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

2019-03-20林宜舟杨锡涛

绿色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惠州市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林宜舟,朱 倩,杨锡涛

(1.广州翼林生态监测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300;2.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60)

1 引言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根本措施,是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1]。目前我国已建立了2740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47×107km2,已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功能相对完善,布局较为合理的自然保护区体系[2]。广东省于1956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3,4],此后,广东省自然保护的数量和面积快速增长,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惠州市是广东省“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的“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的地区性中心”和“新型城镇化中的门户城市”。林业自然保护区作为惠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在惠州市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开展惠州市林业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发展等方面的调查,可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有利于提高惠州市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工作[5,6],有助于构建类型具有地方特色、分布较合理、功能较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以有效保障惠州市国土生态安全,确保重要生态系统、濒危物种和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增强惠州市综合软实力。

2 研究区概况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地跨北纬22°24′~23°57′,东经113°51′~115°28′之间,东接汕尾市,南临南海,西南接壤东莞市,西交广州市,北与韶关市为邻,市境东西相距152 km,南北相距128 km,全市陆地面积11343 km2,辖区内有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5个县(区)。

惠州市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境内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宜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23 h,年平均气温为19.5~22.2 ℃,无霜期长;全市年平均降雨量2062 mm,降雨主要集中于4~9月份;地貌类型复杂,地势北、东部高,中、西部低,中部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相间,在丘陵、台地周围以及江河两岸有冲积阶地,地层岩性多样,以花岗岩等岩浆岩为主。境内资源丰富,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00多种,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高等植物2000多种,森林覆盖率超过60%。

3 调查方法

3.1 时间

2017年6~11月份。

3.2 方法

3.2.1 实地调查法

对26个林业自然保护区走访调查,收集保护区总体规划、科学考察报告、功能区划图、保护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

3.2.2 问卷调查法

对26个林业自然保护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6份,回收26份),调查内容包括保护区经费来源、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监测、宣教、土地权属情况等。

3.2.3 文献查阅法

CNKI查询26个保护区的相关文献。

4 结果

4.1 保护区组成

截至2017年,惠州市共建有林业部门主管的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3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市级7个、县级14个,面积分别为10696.90 hm2、27854.50 hm2、11738.27 hm2和34708.27 hm2。惠东、龙门、博罗、惠阳、惠城建有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分别为8个、5个、4个、4个和4个,面积分别为33245.70 hm2、10996.54 hm2、22366.30 hm2、13889.10 hm2和4500.30 hm2(表1)。

表1 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统计

注:数据来源于《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4.2 固定资产及经费来源

26个自然保护区总固定资产超过3796.744万元,每年各级政府向国家级、省级和部分市级保护区拨款约1679.61万元。14个县级保护区没有政府拨款,缺乏日常经费(表2)。

表2 保护区经费来源情况统计

4.3 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

26个林业自然保护区中有机构设置的6个,占总数的23.08%,没有机构设置的20个,占76.92%。

现有工作人员158人,其中管理人员86人、占总数的54.43%,专业技术人员30人、占18.99%,其他人员42人,占26.58 %。核定保护区编制人员80人,其中实际到岗在编71人、占总数的88.75%,绝大多数市县级保护区无编制无人员。此外,共聘用临时巡护人员133人。

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中专科以上共有109人,其中硕士8人,占总数的7.34 %,本科63人,占57.79 %,专科38人,占34.86%。

4.4 基础设施建设

26个林业自然保护区中,已有界碑、界桩、标示牌的自然保护区共有6个,分别为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古田自然保护、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罗浮山自然保护区、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和墩子自然保护区。

26个林业自然保护区共建有界碑17个、界桩11286条、宣传牌256个、指示牌12个。

26个林业自然保护区中,已完成边界勘定的只有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古田自然保护、罗浮山自然保护区、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博罗黄山洞自然保护区;超过80%的自然保护区没有独立办公室和完整的办公设备,具备饮水设施的只有7个,占总数的26.92%;全部通电且覆盖移动网络信号的有7个保护区;共建设巡护道355.18 km,其中59.51 km巡护道已硬化,还有119.60 km的巡护道需要做硬化处理;共有公务用车9辆、越野/吉普车4辆,山地摩托车24辆。

4.5 科研监测

26个林业自然保护区共设有植物监测样地约1 335 hm2,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52%;动物监测样线62条,每个自然保护区平均2.4条。保护区缺少专业科研人才、监测站建设及检测设备的配置。没有定期定量组织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进行科研学习,缺少科研奖励制度。

4.6 宣传教育

各自然保护区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宣传水平滞后。每年科普宣传教育投入约6万元,每个自然保护区平均0.23万元;此外近80%的自然保护区没有宣教中心及宣传视频。

4.7 土地权属的确定

26个林业自然保护区中,已完成土地确权的自然保护区有10个,占总数的38.46 %,未完成的有16个,占总数的61.54%。

4.8 社区经济发展

26个自然保护区尚未结合自然保护特有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区经济发展等情况制定保护区“一区一特色”的资源合理利用发展规划;绝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尚未进行保护区内生产生活区的划定和人工林改造,仅有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正在探索生产生活区的划定和人工林改造的社区发展模式。

5 讨论

目前,惠州市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84997.94 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6 %,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6位,已完成了“一市一国家级、一县一省级”的保护区布局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骨干,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为通道,布局比较合理、类型比较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在自然保护区发展过程,亦存在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具体情况如下。

5.1 优势

5.1.1 地理区位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属珠三角经济区,毗邻广、深、佛、莞、港、澳,陆地面积约1.12×104km2,占珠三角经济区面积的1/4,现辖境内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惠州市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及人文素养等众多方面得以与周边发达城市频繁交流,境内经济发展迅速,科学创新不断,人文素质高,使惠州逐渐成为交通和信息的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加快区域发展,带动自然物保护区的发展建设。

5.1.2 特色资源

惠州市26个林业保护区各具特色,如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物种种类繁多,稀有性强;罗浮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非常丰富,有多种特有植物以罗浮山命名,是著名的植物模式标本产地;南昆山自然保护区蜻蜓种类占到广东省总数的70%,是名副其实的蜻蜓王国;古田自然保护区分布有丰富的两栖爬行动物如我国特有物种长肢林蛙(我国大陆目前仅发现于此);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则拥有广东省重要越冬候鸟及其栖息地和广东省最大的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自然保护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

5.1.3 社会基础

惠州市民众文化素养高,自然环保意识强,市政府、各级人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为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加大了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并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特别是2012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利用国债资金、省人大议案资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以及各级财政资金,使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保护区管护能力持续提高。

5.1.4 保护区能力

为了全面了解自然保护区内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以重点保护好主要保护对象为目的,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惠州市各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在抓好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筹集资金,购置了照相机、红外线影像等设备,积极争取与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香港渔农护理署等20多个单位建立教学、科研和科普教育实习基地,开展多项课题研究,组织候鸟、猫科动物和猴科动物等的监测工作。近年来,惠州市自然保护区监测能力不断提升,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南昆山自然保护区、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首次以无人机作为监测平台,以机载遥感设备对山地、森林植被和湿地生态开展了监测。

5.2 劣势

5.2.1 保护区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惠州市林业自然保护区编制难以落实,管护力量薄弱,已批准的14个县级自然保护区至今仍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管护力量不足。由于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是抢救性建立起来的,前期的总体规划不科学,功能区规划不合理,有的保护区为了达到有关指标,把村庄、道路等农事生产生活用地划入核心区和缓冲区,使得保护区管理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产生矛盾,增加了执法管理的难度;另有一些保护区存在盗采盗捕盗挖等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使自然保护区难以有效管护。

5.2.2 资金紧缺,基础设施不完善

自然保护区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尽管惠州市对自然保护区经费投入位于全省前列,但与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自实施省人大关于林业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以来,省、市的议案资金都能落实到位,但县级配套资金完成不足,使得自然保护区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基础建设,一些研究、建设项目无法开展;生态补偿金额偏低,村民更愿意进行林地出租和林木买卖换取更高的报酬,对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不满的情绪与日俱增。

5.2.3 保护区权属关系没有理顺

惠州市自然保护区林地权属为有国有、集体所有和个人3种形式。自然保护区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自然保护区内的林地林木仍属保护区建立之前的所有者。而在功能区划分时未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地的习惯保持一致,易激化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的村民的矛盾,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护。

5.2.4 管理者法律意识薄弱

目前,涉及到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比较多且繁杂,而自然保护区管理者普遍对相关法律法规等不熟习,法律意识薄弱,容易出现对自然保护区监管不严的现象,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

6 保护区发展对策

6.1 明确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权

惠州市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应同有关部门以及保护区管理部门根据《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等规定,核查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情况,明确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土地管理权。

6.2 争取各界支持,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一直是我国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瓶颈问题[7]。惠州市林业自然保护区资金相对缺乏,很多保护区特别是省级及以下的自然保护区经费更是捉襟见肘。除了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外,保护区可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充分利用好社会渠道和市场渠道,争取国际援助和合作项目,自主筹集建设资金[8]。最后在保证生态不受到破坏的前提下,探索资源开发、合理利用模式,将经营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9],但在这一过程中,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规范其发展。

6.3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区管理水平

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促成政府制定和出台保障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从法规和政策层面上保障各级自然保护区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基本建设及管理办法的落实[10],加强与各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借鉴高效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6.4 创新机制,增强科研监测能力

各保护区应加大科研监测的资金投入,建立科研激励机制,鼓励在职员工开展科研监测活动,对取得科研成果的员工予以奖励;不断提高保护区职工专业技术水平,开展保护区相关的业务培训,使保护区工作人员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推进保护区自护科研监测能力[11]。加强与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交流与合案作,引进先进的科研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科研水平。

6.5 把握机遇

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树立自身的发展意识,积极地去了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与保护区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机会,了解相关生态、自然、环保和自然保护区等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动员相关部门人员参与到保护区的建设中来,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奉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

猜你喜欢

惠州市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班级里的趣事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