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传播

2019-03-19李丹余运正张丽军

出版广角 2019年1期
关键词:手工艺品手工艺动画

李丹 余运正 张丽军

【摘 要】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文章分析了传统手工艺传播方式的不足之处,解读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优秀案例,以期为传统手工艺传播方式的创新提供借鉴。

【关 键 词】传统手工艺;数字媒体技术;传播

【作者单位】李丹,上饶师范学院;余运正,上饶师范学院;张丽军,上饶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一般课题(YG2016279)。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1.026

随着历史的变迁,依靠口传身授、实物传播的传统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分钟都在消亡。”如何有效传承、传播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法,在大众层面扩大其影响力,是传统手工艺界面临的重要问题。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有效弥补了家族制、师徒制、现代职业教育等传承方式的不足。

一、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播方式

我国传统手工艺种类丰富,分为古建筑营造、生活用具制作、烧制技艺、金属工艺、编制扎制、其他六大类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传播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有口传身授和实物传播等方式。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传统手工艺的传授者一直是父辈和师傅,传授者在传授过程中注重把技术、艺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习者接收的知识全面而实用。这种传统教育方式为现代工艺美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1.口传身授传播

以前的手艺人大多文化层次较低,他们在传授或学习过程中很少使用文字笔记,一般都是口传,由于记忆片面、理解偏差等问题的存在,口传不能保证技艺传承的完整性。基于此,手艺人会将一些要点、难点编成顺口溜式的口诀,方便记忆。例如木工制作的口诀有“木匠不怕长,铁匠不怕短”“一料二线三打眼”“轻提条,欢杀锯,句句不跑空”“横挑千斤竖顶方”“立一卧九,不推自走;立一卧八,费力白搭”等,这些顺口溜式的口诀朗朗上口、好记好用,是技艺传承的精髓。但这些口诀数量多又比较抽象,理解起来颇费功夫,因此口诀中的一些具体内容,现在已经无从考证。

身授是指传授者通过实际演示和操作让学习者了解技能,边操作边讲解,随时答疑,是技艺传承的有效手段之一。“技术转移最快捷的方式是由熟悉这项技术的人手把手地教会新手。”[2]例如,传统手工艺甲路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复杂精细,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消算”之说。一把普通的油纸伞成品从开料到制作完畢至少需要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独特的手法和技巧,仅靠语言、图样无法真实再现,老师傅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必定要亲自演示操作,由此可见身授在传统手工艺传承领域的重要性。但身授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容易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影响力较小等。

2.实物传播

实物传播是指以书籍、图录、艺谱和手工艺品实物为媒介进行学习和传播的方式。春秋时期的《考工记》,明代的《天工开物》,都有关于中国古代传统手工艺技法的详细记载,包括现存和失传的手工艺制作过程。近现代出版的《传统手工艺》一书,记录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技艺、审美、文化等,展示了烧造、铸锻、染织、编结、木作、髹饰、雕塑等手工艺品;还有《中国工艺美术图典》等图书,全面呈现了传统手工艺作品的图案样式,这些都是传统手工艺传播的重要媒介。

除了书籍、图录,保存下来的手工艺品和手工艺作坊等历史遗存也是传统手工艺传播的重要载体。例如,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研究,除了研究瓷器本身,还要研究不同的窑址构造和窑内器物遗存,因为这些研究对复原不同陶瓷的制作技法来说非常重要,一些特殊的火窑构造甚至对陶瓷工艺美术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品是已经成型的器物,研究这类器物要以一定的技术为支撑;在运输和研究的过程中,器物有可能遭到破坏;器物在保存的过程中要付出相当的人力物力,因此开展这类研究要谨慎。

传统手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国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市场“以工养文”的方式悄然兴起。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让大众真正了解手工艺的制作方法和审美文化,甚至因为利益因素的驱动,导致一些手工艺品粗制滥造,艺术价值降低。因此,传统手工艺要实现真正的传承,还需开辟新渠道。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地再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解析手工艺品的创作思路,让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实现传承创新。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再现与传播

新媒体时代,利用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传播媒介,受众可以自主参与传播过程,这种方式能让传播覆盖面更广。因此,可以借助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交互技术等实现传统手工艺的传播。

1.动画的应用

动画是一种情境化的视觉性语言,“人们可以通过其艺术的外显具象形式较为直观地获得这种文化所传达的连贯的视听觉感受,例如动画作品的具象造型、表现手段、表现内容、结构、语言及音乐等”[3]。对传统手工艺而言,动画是一种能够跨越年龄和国界,具有较强渗透力的传播媒介,“不但可以借助剧中的人物形象、身体语言、行为方式、感情心理等实现传播效果,而且可以跨越因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引起的语言和文字的沟通障碍,建立彼此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交流方式”[4]。

二维动画具有内容生动、制作周期短、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等特点,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上极具传播优势,是目前传统手工艺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2019年即将上映的砖雕动画《囍厢记》,运用定格动画技术,让精美的砖雕动起来,给砖雕这种传统手工艺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还有陶瓷纪录片《瓷路》,其融入二维动画,将部分壁画内容设计成剪影造型,生动地展示了壁画故事。

三维动画则能真实还原手工艺品的构造及制作程序,方便手工艺爱好者开展深入研究。例如故宫博物院发布了三维动画作品《角楼》,这部三维动画时长15分钟,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将角楼的构造之美及蕴含的古代建筑知识生动地向参观者展现,让参观者产生进一步了解角楼的兴趣。近期大英博物馆在脸书上发布影片,以三维动画展示了中国明代山水作品《秋林读书》。这部动画运用三维技术,让观看者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图画中的所有树木和草丛仿佛真的环绕在观看者身边;动画采用了动态技术,模拟飞过的鸟儿在地面的投影,惟妙惟肖;动画中所有的树木和草丛都与原画作完全吻合,让观看者获得奇妙的体验和感受。

2.虚拟现实的应用

虚拟现实(VR)技术是一种数字化多媒体仿真技术,其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让人沉浸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新媒体时代,要研究VR技术在传统手工艺传承和传播领域的运用,笔者认为,不妨先研究其在数字博物馆中的运用。一是数字博物馆中的VR技术运用比较成熟,二是博物馆馆藏中包括很多传统手工艺品,这些传统手工艺品通过数字博物馆得到了充分展示。

运用VR技术的数字博物馆是一种适合大众传播的数字化展示平台,与线下博物馆相比,其对展品的展示是全方位且无时空界限的;其不仅能展示藏品的形制,还能展示藏品的制造技艺、材质、历史情境等,为传统手工艺知识传播和传统手工艺爱好者的学习提供了平台。

数字博物馆运用VR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创造一个虚拟的博物馆来展示文物,所有内容都需要建模制作,比较耗时费力;第二,在视觉上重现线下的真实博物馆,目前的数字博物馆基本采用这种方式。笔者调查发现,现在国内最出色的数字博物馆是故宫博物院的“故宫VR体验馆”。此项目突破了传统VR技术的限制,采用HTC Vive头戴系统,防止一般VR设备松落导致的体验中断问题。该项目还为参观者配备了3D动感座椅,配合灯光氛围控制系统,为参观者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参观者带上VR头盔,变身古人,穿越时空,畅游于历史场景,仿佛能真实触摸文物。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个数字化项目,对传播故宫文化传播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借助VR技术,颠覆了大众对传统博物馆的认知;文物不再隔离于“请勿触摸”的红线内,借助VR技术,参观者可以与文物实现亲密接触。“故宫VR体验馆”首期推出的VR体验项目是“朱棣肇建紫禁城”。参观者戴上VR头盔,坐在3D动感座椅上,借助时空场景的变幻穿越到明朝,故宫建筑全景跃然眼前;参观者仿佛真实骑在马背上,和明成祖朱棣一起游览紫禁城,听朱棣讲述星象、礼制、五行以及紫禁城的历史,观赏故宫的建筑。

传统手工艺品是博物馆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者提出,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传统手工艺爱好者可以身临其境地观看手工艺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传感器手柄进行DIY制作;相关机构可以把VR技术融入传统手工艺教学过程,让传统手工艺爱好者能通过计算机终端进行实训;通过VR技术和设备,很多无法到博物馆的人,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观看展品。

3.交互设计的应用

交互设计是指以用户体验为核心,设计人与产品互动的一种体验模式,其可以高效地将信息传递给用户,并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体验反馈来完善产品。交互设计在传统手工艺中的应用,主要以 APP 和游戏体验为主。APP是现代信息传播最便捷的媒介,许多无法口传身授的传统手工艺技藝,依靠各类APP实现了展示和传播。学习者可以通过APP和游戏了解并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例如《剪纸》《斗拱》《榫卯》《折扇》《工艺大师》等APP都是介绍传统手工艺的优质媒介。

继《榫卯》之后,Tag UX Design 公司推出了第二款民艺系列APP《折扇》,这款APP无论内容、技术还是设计、体验,都超越了《榫卯》。这款App从欣赏、形制、工艺、历史四个角度,层层深入地挖掘折扇手工艺的设计内涵。其中“工艺”板块的几十道工序由许多个游戏关卡组成,每个关卡的小游戏生动巧妙。想通过APP制作一把心仪的折扇可不是那么容易,用户必须操作完成选竹、开片、烘焙、打磨等过程才能做出一把折扇。用户在通过游戏关卡的过程中,会对折扇工艺有完整的了解。例如选竹时,用户面对一片竹林,点击质量不佳的竹子,会有文字说明浮现,如“表皮偏黄”“竹节弯曲,表皮有划痕”等,让操作者了解在制作折扇的过程中选竹也是很有讲究的。“欣赏”板块,扇面图案可以放大到精细程度。“历史讲述”板块,设计师使用以特殊三维模型渲染轮廓线的方式,结合手绘黑白画,形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效果。还有打开折扇的“欣赏”板块,出现在用户眼前的折扇大多以现代元素为主,有的扇面富含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趣味,符合现代审美情趣。《折扇》APP邀请五位艺术插画家创作了轻快时尚、受年轻人喜爱的扇面,这些扇子可以在APP 的“扇坊”板块里看到并通过链接购买。可以说,《折扇》APP全面而真实地展示了折扇这一手工艺品的魅力,而通过手机APP传播手工艺文化,能让更多的年轻人熟悉中华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手工艺品。

为了将中国的非遗文化向青少年、传统手工艺爱好者和海内外华人群体传播,由海信集团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发的APP《工艺大师 》应运而生。用户可通过《工艺大师》制作虚拟的陶瓷工艺品,从而加深对陶瓷工艺流程的印象。其中“交流分享”板块,用户可以储存和分享作品至微信、QQ、微博等;“互动游戏”板块,用户可以通过互动游戏完成“认知—体验—分享”的流程。《工艺大师》这种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APP,通过“互联网+APP”形式把传统手工艺传播至海内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现在,说谚语、猜谜语、唱盘歌、演史诗、说唱长篇叙事诗不再是传播知识的主流方式,当机械化、程序化、批量化、智能化、模式化、精密化的物质产品横扫人类物质生活的一切物化产品时,手工技能、慢工出细活的手工艺品如何安身立命?当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态变迁时,依赖一方水土成就一方文化形态的传统生态型文化,又如何能不面临时过境迁的衰亡命运?[1]当今社会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空间已经非常狭小,传统手工艺仅靠口传身授的方式已无法应对传承危机。“这种过分依赖传承人的传播方式限制了传播效果的广度和深度,随着文化全球化和文化霸权主义的盛行,非物质文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传统的传播方式显然很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发展,必须寻找新的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5]。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能让传统手工艺文化再次走入大众视野,而不是只存在于新闻中的奇闻轶事、书籍中的模糊概念、博物馆展柜中的文物。数字化的多种表达形式让年轻人打破了“非遗文化是旧的土的”这种概念,对培养文化认同有重要作用,为国家非遗保护政策的落实打下了民众基础。如何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和数字媒体技术有效传播传统手工艺文化,使民众自发保护非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是时代赋予人们的全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向云驹.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M]. 北京:新华书局,2013:58,339.

[2]王大洲. 论技术知识的难言性[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1):42-45.

[3]彭玲. 动画导论[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76.

[4]葛玉清. 对话虚拟世界: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43.

[5]何华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以女书为例[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3.

猜你喜欢

手工艺品手工艺动画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意大利手工艺品传承百代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我是动画迷
民族手工艺品创客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ZPSTUDIO TOOLS与意大利技工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