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差异与对策
2019-03-19王贝龚洋
王贝 龚洋
[摘 要]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四川西部地区拥有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重点建设区域。然而,由于全年适合开展观光旅游周期短、融资渠道狭窄、内部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四川西部地区发展较为缓慢,旅游产业还有待加强。在新的机遇下,四川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创新川西旅游品牌,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挖掘旅游发展潜力,借助“农民夜校”平台更新思想观念,加强国际交流,以期进一步激发川西旅游经济带内生活力,推动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川西;旅游经济;精准扶贫;生态资源;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2-0073-09
四川西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地区)拥有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厚的物产资源,是四川乃至全国旅游资源重点建设区域。然而,主要由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川西地区,也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为此,党和国家积极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以期推动川西地区旅游设施和旅游机制的建设发展,带动该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
一、川西旅游扶贫背景
为了推进川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四川省采取了以旅游扶贫为主、文化帮扶为辅的方式,分阶段推进脱贫攻坚建设。在旅游扶贫方面,2016 年 9 月发布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将川西地区规划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计划将70%的旅游开发资金用于川西地区旅游项目的建设,包括在以凉山州、攀枝花市为代表的攀西经济区实施“四川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全国知名阳光康养旅游度假胜地”品牌建设;在以阿坝州、甘孜州为代表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实施“国际知名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截至2016年底,川西地区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行政村已超过3500个,800余万农民从中直接或间接受益,有效提升了川西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
在文化帮扶方面,四川省文化厅发布了《2017年文化惠民扶贫工作方案》,对全省贫困村进行文化帮扶。在此次文化惠民帮扶计划中,全省12个计划帮扶的市州预计有2803个文化帮扶村计划退出贫困村,其中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有605个,攀西经济区有479个,共计1084个,占四川总数的 38.7%。由此可知,在文化建设能力不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川西地区,需要文化帮扶的行政村占比较高。
二、川西旅游经济带经济、政策、模式差异
川西地区是四川乃至全国的旅游资源重点建设区域,发展旅游业是其推进脱贫攻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川西旅游经济带的不同区域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阿坝州拥有3处世界自然遗产、3个5A级景区、11个4A级景区和众多自然生态旅游景区;甘孜州地貌多样,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丰富;川藏公路(南北线)和滇藏公路沿线经济较为活跃,以藏药、藏香猪等特产闻名;凉山州有德昌螺髻山、德昌凤凰城、会东老君峰等国家级旅游项目;攀枝花的发展模式为“阳光康养+旅游”,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了该地区养生和度假旅游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凭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迸发出发展旅游经济的潜力和活力,共同构成了川西旅游经济带,笔者将对4个地区的差异进行分析,厘清川西各区旅游经济之间的差异,助推旅游扶贫。
(一)川西旅游经济带经济差异
1. 川西旅游经济带同全川旅游经济的差异。阿坝州、甘孜州构成的川西北经济区与攀枝花、凉山州构成的攀西经济区,共同组成了川西旅游经济带。根据《四川旅游年鉴》(2016年卷)的数据可知,2016年川西旅游经济带国内游客总人数约9679.67万人次,占全省游客总人数的17.3%;旅游收入约845.78亿元,占全川旅游总收入的13.7%;入境游客约16.83万人,占四川省入境游客总人数的6.2%;外汇收入约4205.42 万美元,占四川省外汇总收入的 3.6%[1]。总体呈现出国内外游客数量少,收入占比低的现状。而且,在四川省入境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4.1%的情况下,川西旅游经济带除攀枝花市外,其他3州呈45.7% 的平均降速,可见在入境游客数量和外汇创收上,川西旅游经济带仍有潜力可挖。
2. 川西旅游经济带内部经济差异。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国内游客总人数为4290.3万人,其中,阿坝州的国内游客共计3221.63万人,占总人数的75.1%,而甘孜州的国内游客数量为1068.67万人,仅占总人数的 24.9%;在国内旅游收入390.98亿元中,阿坝州的国内旅游收入为283.99亿元,占总收入的72.6%,甘孜州的国内旅游收入为106.99亿元,占总收入的27.4%;在入境游客总人数 16.65万中,阿坝州的入境游客人数为11.11万人,占总人数的 66.7%,甘孜州入境游客5.54万人,占总人数的33.3%;在4138.18万美元外汇收入中,阿坝州以 2554.94万美元的外汇收入占总量的 61.7%,甘孜州以1583.24万美元的外汇收入占总量的38.3%。由此可见,目前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入境旅游,阿坝州都是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旅游经济领跑者。
攀西经济区的国内游客总人数为5389.37 万人,其中,凉山州的国内游客3729.51万人,占总人数的 69.2%,攀枝花市國内游客1659.86万人,占总数的 30.8%;国内旅游收入452.2亿元,其中,凉山州国内旅游收入250.12亿元,占总收入的55.3%,攀枝花市202.08亿元,占比44.7%;入境游客总人数0.18万,基本上全部在攀枝花市内;外汇收入67.24万美元,其中攀枝花市 66.21 万美元,占攀西经济区总外汇收入的 98.5%。可见,虽然攀西经济区内凉山州的国内游客较多,但入境游客全部流入攀枝花市。
在以上两大经济区9679.67万的国内游客人数中,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国内游客人数为4290.3万,占总人数的44.3%,攀西经济区国内游客人数为5389.37万,占总人数的 55.7%;两大经济区国内旅游总收入843.18 亿元,其中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占46.4%,攀西经济区占53.6%;在两大经济区16.83万入境游客人数中,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入境游客人数为16.65万人,占总数的99%,攀西经济区占1%;在两大经济区4205.42万美元外汇收入中,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占总数的 98.4%,攀西经济区占 1.6%。由此可见,攀西经济区国内游客人数和收入虽稍多于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但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在入境游客和外汇收入上几乎占两大经济区的全部。
(二)川西旅游经济带政策差异
2018年1月,为进一步发挥好自驾游在深度贫困地区的重要作用,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中国“西部行”自驾游精品旅游线路的通知》(旅发〔2018〕4号),推出10条“西部行”自驾旅游线路。同时,10大旅游目的地、10大精品旅游线路等旅游政策与“西部行”自驾游精品路线配套,将“川西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纳入自驾路线,更好地引导自驾游客进入川西旅游经济带,推动川西地区有效开展旅游扶贫工作。
川西旅游经济带大部分区域都是 “西部行”自驾游的受益地区。在10条“西部行”自驾旅游线路中,318川藏线(线路一)是指318国道中四川成都至西藏拉萨段,约2200公里,沿线经过碧峰峡、泸定桥、海螺沟、木格措等四川风景区,辐射带动甘孜州等贫困地区。甘南川西线(线路五)指从甘肃兰州经四川阿坝州,折返至甘肃迭部段,约1100公里,沿线经过若尔盖草原、花湖、九寨沟、黄龙等自然风景区,辐射带动阿坝州等贫困地区。四川线(线路八)指由攀枝花市到德格段,途徑四川省凉山州、雅安市、成都市、阿坝州、甘孜州等重要旅游州市,约1600公里,沿线经过邛海、碧峰峡、都江堰、青城山、汶川、五明佛学院、德格印经院等自然风景区,辐射带动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贫困地区[2]。10条“西部行”自驾游精品旅游路线中,3条涉及川西旅游经济带,且两条全部经过川西北生态经济区,1条经过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和部分攀西经济区。
在四川10大旅游目的地中,5个旅游目的地位于川西旅游经济带,分别是攀西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攀西)、大九寨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川西北阿坝州)、国道318/317 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川西北)、大香格里拉——环贡嘎世界高山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川西北甘孜州)、大香格里拉——环亚丁世界山地旅游目的地(川西北甘孜州)[3],其中4条经过川西北生态经济区,1 条经过攀西经济区。
在四川10大精品旅游线路中,涉及川西旅游经济带的路线有九环世界遗产线(川西北阿坝州)、国道 318/317 川藏最美景观旅游线(川西北阿坝州)、香格里拉文化与生态旅游线(川西北甘孜州)、攀西阳光康养旅游线(攀西)、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攀西和川西北)[3]。
“西部行”自驾旅游线路和四川10大旅游目的地、10大精品旅游线路等政策的颁布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川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全川重点打造的旅游线路涉及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较多,对攀西经济区的旅游政策扶持还有待加强。
(三)川西旅游经济带发展模式差异
川西旅游经济带凭借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被定位为国家生态文明安全防线和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川西旅游经济带以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为目标,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协调发展第二产业,打造第三产业重点旅游产品,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产业”融合绿色发展模式。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在发挥自身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动力,打造两种发展模式。一是川西北经济区生态发展模式,即“旅游 + 第三产业”。以川甘青结合部综合发展示范区为平台,以稳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防线为基础,构建以旅游为重要支柱的现代服务业,如发展文化旅游、旅游餐饮、体育娱乐、旅游购物、旅游住宿等,打造国际知名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攀西经济区发展模式,即“旅游 + 第一产业”。以国家战略资源地区和重要水能开发基地为跳板,大力发展四川亚热带特色休闲农业和林业生态旅游,引导发展水利旅游,培育品牌特色农业旅游商品,努力打造为全国知名阳光康养旅游度假胜地。
三、存在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研究川西旅游经济带的发展现状,笔者发现,川西旅游经济带存在国内和入境游客数量不足、旅游总收入有待提高、内部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着良好的发展潜能。
(一)川西旅游经济带面临的挑战
1. 融资渠道狭窄,投资不足。根据《四川旅游年鉴》(2016年卷)可知,川西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的外来旅游投资项目较少,仅占全川旅游投资的3成左右。较少的投资使得以生态旅游发展为主的川西旅游经济带融资渠道狭窄,成为川西旅游经济带旅游和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
2. 自然条件的制约。2008年阿坝州汶川县8.0级地震、2013年雅安市芦山县7.0级地震、2017年阿坝州九寨沟县7.0级地震等自然灾害,都为川西旅游经济带蒙上了地震高危区的阴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数量。另外,高原地形和较低的气温也制约着川西旅游经济带的发展。川西地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海拔为4000~ 4500 米,且多为山地地形。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西部属于川西高原,具有太阳辐射强、氧气含量较低,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寒冷干燥等高原高山气候特点,特别是冬春季节道路积雪积冰情况严重。同时,川西经济带大部分地区又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全年适宜开展观光旅游的时间短。
3. 内部发展不平衡。川西旅游经济带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川西地区的发展。一是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内部发展不平衡。相较于甘孜州,阿坝州的旅游资金相对充裕,其基础设施更完善。《四川旅游年鉴》(2016年卷)相关数据显示,阿坝州的旅游资金到位率比较高,在全省的到位旅游资金中占比超过30%。及时的资金投入,提升了阿坝州交通、通讯等基建设施水平,加上成都经济区的辐射,其在设施完善、游客充足的基础上,“一日游”同比增长率最快,达128.6%。相较于阿坝州,甘孜州的发展则相对缓慢。二是攀西经济区内部发展不平衡。凉山州游客数量多于攀枝花,但攀枝花的外汇收入几乎占攀西经济区外汇总收入的全部。这与凉山州和攀枝花的发展定位不同有关。凉山州以农业发展为主,拥有更多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其农业旅游消费较低,惠及更广的群众面;而攀枝花市主打阳光康养旅游品牌,主要面向高端消费群体,意味着较高的经济消费和较少的可选择性,因而在游客数量方面,凉山州比攀枝花游客多。但在地理位置方面,攀枝花的位置更优越。攀枝花属于长江水系航运的纵深点,航运经济在攀西经济区内独一无二;攀枝花保安营机场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和沿海口岸的最近点,属于华南贸易的交通枢纽,加上拥有攀钢等丰富资源,攀枝花市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贸物资集散地。这些优势条件在为攀枝花提供更多国际化资源的同时,也相应地创造了外汇收入。
(二)川西旅游经济带存在的机遇
1. 政策扶持。长期以来,国家对贫困地区都给予脱贫帮扶指导和政策支持,一方面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对于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和推进文化项目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力争旅游业发展增速保持在每年15% 以上,202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1.2万亿元,使旅游业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到202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能达到230万人以上,使通过发展旅游所惠及的贫困人口数达到全省脱贫任务的20%以上。国家和四川省的相关政策支持,为奋力推动旅游扶贫向纵深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旅游行业力量。
2. 金融帮扶。2016年,由国家旅游局牵头、12部门共同制定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提出了“金融支持旅游扶贫专项行动”[4]。隨后,国家旅游局迅速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深入洽谈并协商,陆续形成了多项战略性合作机制。2017年3月,国家旅游局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信银行签署合作协议,深化金融支持旅游扶贫政策措施,共同推进旅游金融服务在旅游扶贫方面的创新。2018年1月,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在四川省凉山州安哈镇板桥村联合举办“三区三州”旅游扶贫对接活动。在对接活动中,国家旅游局给当地深度贫困地区送上了五大帮扶“礼包”,“金融帮扶”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金融助力旅游扶贫,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川西旅游经济带资金不足的压力,激发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活力,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3. 经验借鉴。一是技术切入点。2018年3月12日,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河南省旅游局与高德地图携手,共同推进“全国全域旅游全息信息服务系统”在河南的试点落地,联手打造“指尖上的河南”,并率先上线了旅游扶贫地图,助力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经济,成为国内首个“出行旅游+精准扶贫”的创新公益项目。全国全域旅游全息信息服务系统能够在游客出游前、游中、游后全阶段,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购全方位、一体化的旅游活地图服务[5]。川西旅游经济带虽拥有丰富的原生态景点资源,但各方面资源匮乏,而高德拥有亿级自驾用户,这些用户大多具备不错的经济条件,正是乡村自驾游的主要目标用户群。旅游扶贫地图可将两者连接起来,通过乡村公益游形式,既可鼓励用户更多地参与扶贫公益,又能帮助川西旅游经济带实现经济增长。二是文化切入点。2016年,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全面开办“农民夜校”的通知》。2017年,《四川省“农民夜校”教育培训大纲(试行)》正式出台,要求“农民夜校”秉着“缺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原则,按照“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技能、文明新风、文化科普”五大板块,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差异化”授课。川东达州团寨村就此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团寨村借助“农民夜校”平台,聘请电商教师为村民开展包装产品、网店开办、销售商谈等方面的培训,帮助贫困村民通过网络打开农产品销路,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川西旅游经济带也可以大力推广“农民夜校”这一平台,使更多群众了解旅游经济相关知识,从而带动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致富。
四、发展方向与路径
面对挑战与机遇,川西旅游经济带应大力推进旅游扶贫,提升全国知名度,打造生态四川的旅游品牌,吸引全国旅游投资建设,各个区域根据自身特点推进优势旅游项目,助力治蜀兴川。
1. 创新川西旅游品牌,加强国际交流。根据地方旅游发展资源,充分发挥产业优势,重视“本土化、原生态”,引导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川西山地旅游、水上旅游、温泉旅游、阳光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生态乡村旅游品牌,打造自驾旅游圣地,激活扶贫旅游经济内生活力;以建设“生态川西”为抓手,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资源,规划重点旅游产品,开拓入境游市场,在国家开放新格局中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主动作为、主动发声,加强国际交流,打造川西旅游这张名片;大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将国内外有效的旅游资源、优秀的运营团队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川西旅游职业教育,培育扶持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管理团队,从旅游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接待技能上提高川西旅游从业者的管理水平,培育本土旅游技术人才,为打造“生态四川”品牌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 加强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 、腾讯地图的互利合作,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与电子网络地图平台的合作,可以扩大到川西旅游经济带自驾游的游客群体,带动川西地区经济发展。无论是自驾游服务政策的出台、自驾游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还是鼓励发达城市机动车用户同旅游扶贫信息平台对接,这一系列举措对于缓解川东经济区节假日城市交通压力,推动川西旅游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助力旅游脱贫都具有重要意义。
3. 拓展创新融资渠道,提升川西资金到位率。在全省推进旅游投融资“双千亿”工程和川渝合作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川西旅游经济带应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与金融机构、网络平台、产权交易平台共同实现资本方、资源方、服务方的全面合作。《四川旅游年鉴》(2016年卷)相关数据显示,来川旅游投资的省市多位于毗邻地区和沿海地区,如重庆、广东、贵州、云南等,而在所有地区中,又以重庆在川投资项目最多、资金最多。所以,在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的范例下,应加强川西旅游经济带同毗邻地区的交流合作,特别是要建立同包括重庆在内周边地区铁路、公路、水路的“姻缘线”,让川西旅游经济带成为毗邻地区的后花园和休闲山庄。
4. 挖掘攀西经济区发展潜力,推动攀西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攀西经济区人口约占川西旅游经济带人口总数的 73.8%,但只创造了川西旅游经济带53.8%的旅游收入,这主要源于攀西经济区对打造旅游路线和特色景点的重视程度不够。从目前全川旅游规划上看,无论是10条“西部行”自驾旅游线路,还是10大旅游目的地和10 大精品旅游线路,其受益对象和辐射区域基本上都属于川西北经济区。此外,攀西经济区的外汇收入也差强人意。攀西经济区应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国际旅游合作,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加强亚热带立体特色农业的观光旅游国际化宣传,保护和发展凉山民族文化特色,提升攀枝花疗养和凉山彝族文化的国际知名度,打造具有川西特色的生态品牌。
5. 充分利用“農民夜校”平台,更新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农民夜校”这一平台,更新农民思想观念,提倡新风尚。鼓励居民自主就业、创业,减少“等、靠、要”思想,正确引导“民族特色”,促进城乡健康发展;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传人增强自身权利意识,注册商标,获得法律专利权保护;发展、夯实产业,挖掘文化内涵,提供产业岗位技术支持;运用互联网思维,扩充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真正成为产业和村民对接的桥梁。
川西旅游经济带拥有丰富且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是重点旅游资源建设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川西旅游经济带要抓住政策和时代机遇,充分利用金融和经验成果,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在精准旅游脱贫攻坚战中,推进龙头企业与川西旅游经济带的合作;加强川西经济区建设,挖掘川西经济区旅游发展潜力,推动旅游产业为四川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四川旅游年鉴编辑委员会.四川旅游年鉴(2016年卷)[Z].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国家旅游局 国务院扶贫办公布中国“西部行”自驾游精品旅游线路[EB/OL].央视网,2018-01-16.http://travel.cctv.com/2018/01/16/ARTI7u3Qqj3WBRTR9wuE7P6H180116.shtml.
[3]四川新版十大旅游目的地和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出炉,看看有啥新变化?[EB/OL].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网,2017-04-22.http://www.sc.gov.cn/10462/12771/2017/4/22/10420733.shtml.
[4]12部门共同制定《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EB/OL].中国政府网,2016-08-18.http://www.gov.cn/xinwen/2016-08/18/content_5100433.htm.
[5]高德地图携手河南发布旅游扶贫地图 助力精准扶贫[EB/OL].新华网,2018-03-12.http://www.xinhuanet.com/itown/2018-03/12/c_137033470.htm.
[责任编辑:张 舸,杨一帆]
Abstract: Tourism is a comprehensive industry and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western part of Sichuan has diverse ecosystems and unique tourism resources, and is a key construction area for tourism resources. However,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short-term sightseeing and tourism cycle, narrow financing channels and unbalanced intern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ichuan is relatively slow,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Under the new opportunity, the western region of Sichuan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s own resource advantages, innovate the tourism brand of western Sichuan, establish an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tap the potentia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update the ideas and concepts with the platform of “farmer night school”, an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o further stimulate the internal vitality of tourism economy of western Sichuan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
Keywords: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Tourism Economy;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Ecological Resources; R-
egional Economy